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回收铜熔炼烟尘中的有价金属,对某铜冶炼厂产生的高铜、高砷烟尘进行了性质分析,确定了烟尘中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含量。结果表明,烟尘中铜和锌主要以硫酸盐和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砷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具有良好的浸出特性。采用低浓度酸浸—硫化沉淀法回收烟尘中的铜,并考察了絮凝剂对硫化物矿浆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初始硫酸浓度为40 g/L,浸出温度为50℃,浸出时间为90 min,液固体积质量比为4∶1 mL/g的条件下,Cu、Zn、As的浸出率分别为96.33%、96.52%和83.72%。(2)硫化沉铜时,在硫化钠过量系数为1.3,p H值为3.0,反应时间为20 min的条件下,Cu的沉淀率可达到99.99%,硫化沉淀产物主要物相为Cu S,其中铜的品位为56.90%,可直接用于工业生产。沉铜后液可继续回收Zn等有价金属。(3)加入絮凝剂可使硫化沉淀的粒径变大,加速矿浆的沉降并且有助于固液分离。  相似文献   

2.
某铜转炉渣中铜的浮选回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起鹏 《金属矿山》2012,41(4):160-162
某铜冶炼厂转炉渣含铜4.60%,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二次资源。对该转炉渣进行选铜试验研究,采用硫氨酯作铜捕收剂,在-0.075 mm占90%的磨矿细度下,经1粗3精2扫选闭路浮选,获得了铜品位为32.46%、铜回收率为89.75%的铜精矿,为该转炉渣中铜的回收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铜渣中存在大量有价金属元素,堆存这些富含铁、铜的铜渣一方面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还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为了回收铜冶炼渣中的有价金属元素铜、铁,进行了铜渣化学组成及结构分析,研究了碱度、冷却速度等因素对回收铜、铁精矿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浮选与磁选综合回收铜冶炼渣中的铜、铁,在铜渣碱度0.45、复合...  相似文献   

4.
某铜冶炼侧吹渣铜含量为 1.09%,转炉渣铜含量为 5.98%,侧吹渣和转炉渣按 5∶1 配矿后铜含量为 1.91%。为研究影响炉渣高效回收的因素和工艺条件,对炉渣进行条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自然缓冷时间和磨矿细度对炉渣回收的影响很大,延长自然缓冷时间、提高磨矿细度以及中矿再磨有利于炉渣中铜的回收。侧吹渣自然缓冷 8 h,转炉渣自然缓冷 36 h,磨矿细度在-0.045 mm 占 85% 的条件下,经过一粗二精二扫和中矿返回再磨的流程后,可获得铜品位为 21.35%、回收率为 90.01% 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5.
为回收某硫化铜矿浮选尾矿中的有用矿物, 提高资源利用率, 采用“预先脱泥-浮选”的工艺流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经预先脱除-0.02 mm粒级矿泥, 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粒级占90%的条件下, 以Lp-01+Y89为组合捕收剂, 石灰为pH调整剂, 水玻璃为抑制剂, 最终实验室小型闭路试验可以获得含铜15.17%、铜回收率68.37%的铜精矿, 实现了有用矿物的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6.
陈林 《金属矿山》2004,(Z1):506-508
介绍了利用海带作为生物吸附剂处理铜电解废液的方法.试验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来源广、去除效率高、选择性好,适应条件宽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含铜黄铁矿矿石进行了浮选回收铜的工艺研究,通过研究,制定了一套铜硫分离流程,采用组合抑制剂,较好地抑制了黄铁矿,经实验室小型试验,采用一粗二精二扫浮选流程可得到铜回收率90.82%,浮选精矿铜品位20.31%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从铜氨溶液中萃取分离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N902萃取剂从氨-氯化铵体系浸出液中萃取分离二价铜,考察了萃取剂浓度、萃取相比和振荡时间对铜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级萃取中,铜萃取率平均为98.60%;在两级萃取中,铜萃取率大于99.99%,而且铜离子也得到了富集。  相似文献   

9.
云南河口铜矿石含Cu 0.59%、S 4.57%、Fe 26.98%,属伴生硫铁的低品位硫化铜矿石,铜、硫、铁在矿石中分别主要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形式存在,但有少部分黄铜矿与黄铁矿形成固熔体。采用铜硫混合浮选-铜硫分离浮选-浮选尾矿弱磁选工艺对该矿石进行综合回收铜、硫、铁的选矿试验,得到了铜品位为18.03%、铜回收率为93.07%的铜精矿,硫品位为52.02%、硫回收率为56.34%的硫精矿和铁品位为61.90%、铁回收率为27.38%的铁精矿,从而为该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铜冶炼炉渣采用浮选方法进行了选铜工艺试验,通过一系列选别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最终在含铜品位为4.16%的情况下,得到了铜品位为31.62%、铜回收率为90.25%的铜渣精矿,为类似铜冶炼炉渣选铜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国旺 《现代矿业》2014,30(9):80-82
针对某铜冶炼炉渣采用浮选方法进行了选铜工艺试验,通过一系列选别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最终在含铜品位为4.16%的情况下,得到了铜品位为31.62%、铜回收率为90.25%的铜渣精矿,为类似铜冶炼炉渣选铜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德兴铜矿浮选尾矿进行矿物学分析和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铜尾矿粒度较细,其中-25 μm含量占80%,且矿物成分复杂。选择戊基黄药、丁铵黑药、水杨羟肟酸作为捕收剂,采用硫化矿、氧化矿分别浮选的方式,并对硫化铜矿物进行再磨再选,最终获得品位为13.67%的硫化铜精矿和品位为6.82%的氧化铜精矿。  相似文献   

13.
某铜钼矿石中铜钼的综合回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难选铜钼矿石进行了试验研究。原矿含Cu 0.69%, 含Mo 0.16%, 采用铜钼混浮-混精再磨后铜钼分离的工艺流程, 获得了铜品位22.52%、回收率84.53%的铜精矿和钼品位46.17%、回收率57.71%的钼精矿。在保证铜回收率的情况下, 综合回收铜、钼资源, 达到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选铜尾矿中综合回收铜铋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以嵌布粒度微细、品位极低的黄铜矿、自然铋和白钨矿为主要有用矿物的尾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在使用高选择性药剂条件和最优的药剂制度下,采用全浮选工艺流程实现了选铜尾矿中铜、铋和钨的综合回收,最终获得了含铜16.13%、回收率35.82%的铜精矿,含铋21.35%、回收率40.75%的铋精矿,含钨66.92%、回收率53.89%的白钨精矿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5.
炼铜炉渣中铜的浮选回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仓凤 《采矿技术》2008,8(1):42-44,48
描述了从炼铜炉渣中浮选回收铜的试验结果,以丁黄药作捕收剂,分别以腐植酸钠和LS作调整剂,闭路试验取得的试验指标依次为:铜回收率51.26%、56.21%;铜精矿含铜18.84%、21.85%.  相似文献   

16.
某硫酸渣-0.043 mm占65%,铜品位为0.81%,其中硫酸铜占总铜的40.74%,自由氧化铜占总铜的30.87%,硫化铜占总铜的8.64%,结合铜占总铜的19.75%,属宝贵的二次资源。为开发利用该二次资源,采用硫酸酸浸工艺进行了铜回收试验。结果表明,硫酸渣在不磨矿、浸出酸度为18%,浸出时间为4 h,液固比为4∶1,浸出温度为50℃,搅拌转速为500 r/min,BKJ用量为3%的情况下浸出,铜浸出率可达78.46%。  相似文献   

17.
谢贤  杨子轩  童雄  侯凯  黎继永 《金属矿山》2015,44(5):181-183
易门铜冶炼渣成分复杂,铜品位为1.83%,主要铜矿物为硫化铜,占总铜的94.54%。为高效回收其中的铜,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45 mm占90%的情况下,采用1粗3精2扫、中矿顺序返回浮选流程处理该试样,可获得铜品位为18.27%、含银76.20g/t、铜回收率为84.86%、银回收率为44.06%的铜精矿。试验确定的选矿工艺流程较简单,不仅对铜有较好的回收效果,而且综合回收了其中的银,是该试样中铜的理想回收工艺。  相似文献   

18.
对某富氧双侧吹熔炼、P-S转炉吹炼工艺产生的炼铜转炉渣进行了浮铜试验。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70%条件下,采用Z-200作捕收剂进行一次浮选直接获得回收率90%以上的高品位铜精矿,浮选尾矿再磨至-0.038 mm粒级占90%,采用丁基黄药作捕收剂,经一次粗选、二次精选、二次扫选,扫选精矿返回再磨闭路浮选工艺流程,获得回收率6%左右的低品位铜精矿,全流程试验获得了铜品位为30.09%、回收率为96.92%的铜精矿,为该类型转炉渣回收铜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魏勇  赵安文  许开立 《金属矿山》2015,44(9):157-160
以绵阳市平武县某铅锌矿选矿厂尾矿库设计资料为依托,利用尾矿坝溃坝致灾模拟试验台,对尾矿坝坝基进行了渗流破坏(管涌)的砂槽模型试验;观察并分析了渗流破坏(管涌)发生、发展并导致溃决的过程,即坝基管涌破坏可概化为无明显渗透变形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整体破坏阶段等4个阶段;揭示了渗流破坏(管涌)的演化机理:当坝基水平平均水力梯度低于临界水力梯度时,管涌沟槽向上游仅在坝基一定范围内发展并最终停止,一旦超过该临界值后,管涌沟槽持续发展并最终与上游连通,连通管流的强力冲刷最终导致坝基整体结构失效和溃决。试验结果表明:①尾矿库坝基管涌破坏仅发生在砂层顶部的浅层区域;②坝基管涌破坏的水平平均临界水力梯度为0.484。  相似文献   

20.
为得到采动过程中煤层底板破坏特征及深度,采用现场应变实测法对开采过程中煤层底板进行监测,获得底板不同深度的轴向应变和径向应变变化曲线,分析应变变化得出煤层底板破坏范围及深度。通过在山西某煤矿5304-2工作面底板布置7个应变传感器进行现场应变实测,测试结果表明:该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为14 m,其中采动扰动破坏深度约为12 m;采动过程中,底板所受矿压显现影响具有超前和延后的特点,影响范围随底板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