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将换热设备降膜蒸发器作为一级吸收器,水喷射泵改为二级吸收器的尾气吸收工艺,从而可有效解决尾气(氯化氢气体)的吸收问题,并实现了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将水流喷射泵改为一级吸收器和二级吸收器的尾气吸收工艺,以高度为0.7m的拉西环为填料,可有效解决尾气排放中含氯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3.
纯碱液喷射吸收高浓度NO和NO2混合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喷射吸收器内用纯碱液吸收 NO_x 气体,从理论上和实验上研究了碱液浓度、NOx 浓度和组成、反应温度、液气比和气速等对吸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度为40—60g/L,反应温度为40—50℃,液气比10—12L/Nm~3,NO_x 浓度在3%左右和 NO_x 氧化度在50%左右时可得到最佳的NO_x 吸收度。与同样条件下的填料塔相比较,可节省1—2只吸收器和数个氧化塔;NaNO_2的产量可提高20—30%,能耗降低10—30%。  相似文献   

4.
热管式降膜吸收器的传热传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热管式降膜吸收顺溶液吸收传热传质并通过热管移出吸收热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热管加热段外壁面溶液波动降膜的动态二维偏微分方程和热管传热方程,研究了膜雷诺数,低位余热温度,输出温度等因素对传热管质过程的影响,对进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崔晓钰  李美玲 《化工学报》2006,57(5):1089-1094
将板式降膜吸收和膜反转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新形式的降膜型吸收器,即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通过对这种吸收器进行流动传热传质分析,建立了描述其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流函数将控制方程进行变换,用有限差分法将变换后的方程离散,由TDMA方法编程计算这种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的过程,对比分析板式、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计算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条件下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比板式降膜吸收器传热传质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螺旋型旋转吸收器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昭琼  熊双喜 《化工学报》1995,46(3):388-392
<正>传统的吸收设备一般为塔型。传质的效果除与气液接触面的大小、气液流动状况、气液本身的物理性质等因素有关外,还与重力加速度g密切相关。Van Krevelen等推导出的关系式中,传质系数是k_L∞g~(1/3),Vivian通过对湿壁塔中气体吸收过程的研究,Norman等利用溶质渗透理论,都导出k_L∞g~(1/6)。但g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有限值,若用人为可改变的旋转速度ω取代,则是一条强化传质过程的途径。作者从1983年研究旋转吸收器,屡经改进,制造了现用的实验螺旋型旋转吸收器。用该装置的实验结果表明,当ω增大时,k_L和α随之增大,液泛速度相应提高,操作范围增大,传质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7.
螺旋型旋转吸收器(Ⅱ)──烟气脱硫传质系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旋转吸收器是在离心力场(或高重力场)下,气液逆流接触吸收.较之在重力场下的气液逆流吸收,气液间相对速率更大,液膜更薄,体积传质系数增大,因而传质效果好,设备体积小.本螺旋型旋转吸收器还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在文献[1]中,作者对其结构、比表面积等作了介绍.70年代末,英国ICI公司取得了高重力旋转填料床设备(HIGEE)的专利,并进而取得了应用于吸收和精馏的欧洲及美国专利.1979年,ICI公司建立了第一套用于精馏的中试装置;1985年,美国海岸巡逻队建立了第一套用于脱除地下污水挥发组分的HIGEE;80年…  相似文献   

8.
经过三级净化后的氯化氢气体在降膜吸收器中由无离子水吸收生成试剂盐酸。  相似文献   

9.
根据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对吸收式制冷系统内的吸收器进行研究,得到非平衡定态吸收过程在有温差存在时的可能性和当时所处的状态、非平衡定态下吸收剂和制冷剂间的化学势差,并求出了相应的吸收熵和吸收热。推导出定态吸收过程的吸收熵变化量和吸收热变化量,并与平衡热力学理论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用平衡热力学得出的结果只与温差有关,而用非平衡热力学得到的结果除了与温差有关外,还与吸收过程所处的状态有关。原因在于非平衡热力学理论把制冷剂降温过程和吸收剂吸收过程看成同时发生的一个整体,考虑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根据传统的平衡热力学理论,则把定态吸收过程分成两个独立的过程,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石景祯  崔晓钰  徐之平  唐聪 《化工学报》2008,59(11):2756-2761
结合板式降膜技术与膜反转技术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设计并建立了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试验台,在试验台上完成了不同吸收压力、溶液流量、进口温度、冷却条件等对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传热传质性能影响的系列实验研究,得到该吸收器的传热传质性能。为膜反转板式降膜热质传递设备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紧凑的热质传递元件及设备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国朝  杨涛 《天津化工》2005,19(2):24-25
利用撞击流和平推流的优点,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撞击流吸收器。对该吸收器进行了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研究。利用清水吸收空气中CO2,对该吸收器的吸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全混流 平推流”流动特点的撞击流吸收器的吸收率明显高于鼓泡式吸收器,具有一定的推广与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胡锦  毕一峰 《化工机械》2014,(4):530-532
有机盐酸尾气吸收设备的介质为有机盐酸、游离氯和微量强溶解性有机溶剂,对浸渍石墨和钢衬PE/PO设备都有溶解作用。在不改变工艺设计的情况下,将尾气吸收设备改型为填料式吸收塔,通过改造材料、液体分布器、填料支撑栅板和多孔板结构,有效解决了尾气吸收塔故障率高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对其在强酸、有机酸和其他恶劣工况下的应用有很好的借鉴、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化工》2022,(10):2895-2898
综述了国内外水平管、垂直管和平板式降膜式吸收器的研究现状,对吸收器传热系数、传质系数和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发现在降膜式吸收器中,氨水溶液形成的液膜是研究重点,传热和传质的阻力主要来源于液膜一侧。分析表明,改善降膜表面,增加液膜的扰动,添加纳米材料和添加磁场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液膜的传热传质系数,进而提高吸收器的吸收性能。进一步改善计算模型,提高液膜的传热传质能力将会是吸收器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中,利用LiBr水溶液为工质,对横纹管强化管外降膜吸收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横纹管传热强化的主要因素为LiBr水溶液喷淋密度、横纹管结构参数节距和槽深,各个因素对强化效果影响不同;与光管相比,横纹管的传热传质效果明显得到了增强,但是不同结构参数节距与槽深的横纹管,其强化传热传质的效果不同。在实验范围内,横纹管强化LiBr溶液吸收水蒸气的传热系数是光管的2.1—3.25倍,传质系数是光管的1.25—1.93倍。  相似文献   

15.
杜明利 《应用化工》2006,35(3):237-239
某厂采用一套设备稀释98%的浓硝酸,配制65%、40%和25%等浓度的稀硝酸,硝酸配稀时产生的尾气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危害工人健康。本系统采用带夹套的配酸贮槽来减少NOx的生成,同时用尿素溶液作还原剂吸收NOx;采用引射式吸收器作为吸收设备,使NOx反应生成的CO2和N2可直接排放,处理后的NOx含量在(100~300)×10-6之间,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的要求,企业也实现了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工业盐酸生产工艺中石墨换热器和主、副吸收器结垢的原因、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旋流吸收器中分散液相不同的运动形态建立了伴有化学反应的气液吸收传质模型,且该模型的表达形式与Danckwerts的表面更新理论一致。从模型上看,液侧传质系数kL正比于扩散系数DA和表面更新率S的平方根,这一正比关系还得到了实验结果的部分验证。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与其他吸收器相比,作为一种结构简单的静态设备,旋流吸收器同样可以提供一个强化传热、传质的流体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电镀黑铬太阳能选择性吸收器的热稳定性及耐蚀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铬作为最具吸引力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材料之一,已得到实验证实并用于太阳能收集器.本文评价了黑铬太阳能选择性吸收器的热稳定性和耐蚀性.采用三价铬镀液,在铜基体上电沉积了黑铬镀层.另外,采用六价铬镀液制备了六价铬黑铬镀层作为对比.根据ISO/CD 12592.2标准,评价了热处理循环前后镀层的太阳能吸收,发射性能和热稳定性.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镀层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了镀层的吸收率和发射率.结果表明,镀液中的配位剂对镀层的热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与六价铬镀层相比,三价铬镀层具有更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耐蚀性.  相似文献   

19.
微化工技术在流体流动、过程强化、传质与反应过程等领域备受关注,本文归纳整理了3种不同类型的微吸收器(微降膜吸收器、微通道吸收器和微网格吸收器)捕集CO2过程中的水力学性质和传质过程及其机理研究进展,并对3种微吸收器吸收CO2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对微吸收器能快速工业化提出展望。其中重点介绍了微通道泰勒流吸收器的水力学流动特性,包括泰勒流气泡的生成机制、气泡和液弹的长度、气泡的输运和运动速度、气泡截面形状及液膜厚度和气液两相流压降;归纳了微通道泰勒流吸收过程的传质过程机理和传质系数的模型以及不同影响因素(通道截面尺寸,通道长度,主通道结构及入口形状,气、液相组成及其流速,吸收剂和系统压力)作用下CO2吸收效率和传质系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深入分析并建立了用于闭式循环柴油机(CCD)排出气体CO2水吸收的波纹碟片填料中试旋转床吸收器功率消耗主分量数学模型,提出了旋转床驱动电机总功耗回归分析表达式。根据不同工况实验得到的功耗实验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到了吸收器功率消耗的半经验公式。各种工况旋转床吸收器功耗实验值和模型计算值的对比表明,两者相对误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