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述图像传感的器件在自动测试中的应用,对影响图像质量的相机参数、Gamma设置对图像灰度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图像法测定煤的镜质体反射率过程中,Gamma设置对工作曲线的建立影响较大;Gamma设置为1时灰度与反射率成线性关系,而Gamma值与1的偏离程度越大,灰度与反射率的线性相关性越差。采用图像法测定煤的镜质体反射率时,建议将Gamma值设置为1以保证测值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从煤岩、煤化学分析着手,依据煤的挥发分、元素组成中的氢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显微硬度、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指标及电性质等来划分龙永煤田煤的变质程度为无烟煤;进一步分析其变质程度可知,实际已达无烟煤中高变质阶段;结合地质背景分析了其变质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3.
煤岩自动测试一直是广大煤岩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针对传统煤岩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对图像法煤岩自动测试系统中非中心点测区反射率特征进行分析,选择1个单煤样品及1个混煤样品分别与传统光度计法测试方法进行点对点对比测试,最后选择8种不同变质程度单煤及6种混煤样品验证图像法新型煤岩自动测试系统测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结果表明,煤岩光片表面的灰度分布不均匀,标样表面灰度值分布近似为以图像中心为原点的同心圆,灰度值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点对点对比测试结果 (均值及标准差)表明图像法煤岩测试与传统光度计测试方法的测值极为接近,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光度计测试方法。通过8种不同变质程度单煤及6种混煤样品的对比测试表明,图像法自动测试获取反射率的均值及标准差均与传统方法非常接近,满足国家标准对镜质体反射率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测试规定。图像法自动测试获取的总测点数多,直方图更接近于标准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煤岩显微组分组图像自动识别系统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孝忠  张群 《煤炭学报》2019,44(10):3085-3097
煤化程度和显微组分组成决定着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质。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和显微组分的煤岩自动化测定,不仅可以减少传统人工测定产生的差异,而且速度快、效率高,使煤岩测定结果应用于煤炭分类、煤炭加工利用等领域成为可能。国内外在煤岩自动化测定方面开展过大量研究工作,实现了镜质组反射率自动测定。但是由于煤岩显微组成和煤化程度影响的复杂性,显微组分的自动识别和图像分析测定仍然面临诸多难题。针对以上问题:①研制了煤岩显微图像自动采集硬件平台,具有显微镜自动聚焦、自动扫描和显微图像自动采集三大功能模块,建立了煤岩显微组分组图像自动识别工作流程;②开发了显微图像去噪预处理技术,可实现黏结剂与壳质组有效分割、受下方煤颗粒反射影响变亮黏结剂等的有效剔除,形成了基于Prewitt算子的煤岩显微组分假边界图像剔除技术;③开发出基于K均值聚类的煤岩显微组分组图像自动分割和识别技术;④形成了烟煤的煤岩显微组分组图像自动识别系统。应用本文研发的技术,对我国不同变质阶段烟煤的代表性煤样进行煤岩显微图像自动采集和显微组分组自动识别测定,并将测定结果与国内资深煤岩专家人工鉴定的标准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的45个样品镜质组、惰质组、壳质组的极差平均值分别仅有2.3%,2.3%,1.5%;按照国家标准GB/T 18510—2001给出的准确度分析方法,获得3个显微组分组的统计量t_ct_t。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采自华北9个矿区10块煤岩样品进行了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显微组分分析、比表面积测试、显微裂隙统计和甲烷等温吸附试验,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性特征,并结合华北煤的变质背景,探讨了其物性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煤的变质程度和变质类型影响煤的显微组构、孔隙结构和裂隙演化规律,这是造成煤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微观分析表明,煤在不同的变质阶段,其大分子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造成煤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的大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东周窑井田是大同煤田中生代火成岩侵入体最发育的区域,火成岩侵入煤层后形成了大量接触变质煤,对煤矿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本文通过样品煤岩学观测、煤芯煤质数据统计,研究井田内接触变质煤煤岩与煤质特征,提出了接触变质煤的分类指标,进而估算其资源量。结果表明:接触变质煤的宏观煤岩特征为光泽暗淡,致密坚硬,含较多碳酸盐矿物,显微煤岩特征为含较多各向异性的组分,镜质体反射率明显高于正常煤;接触变质煤具有灰分含量高,挥发分、发热量和硫含量较低的特征;接触变质煤可划分为热变煤和天然焦。经估算,井田内山4#煤层、太原组5#煤层接触变质煤的资源量分别为1 731万t和15 664万t。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煤显微组分组成对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配合单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镜质组含量及配入比例的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预测方法,同时以开滦矿区4种不同变质程度烟煤(Ro,ran介于0.88%~1.30%)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进行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分析。三因素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镜质组含量和配入比例,参与配煤的单煤镜质体反射率是影响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显著性因素;当各配合单煤镜质体反射率确定时,两因素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镜质组含量和配入比例均是影响配煤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HD型全自动显微光度计测定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为例,阐述了采用显微光度计测定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原理、测定步骤、样品制备及煤岩制片过程,并从仪器质量及安装调试、试验室温度、标准片质量等方面分析影响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因素。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异常数据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冷凝法制片过程中配制不饱和聚酯树脂时,促进剂对煤的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建议在过程管理中细化实验标准,重点把控煤砖片制备过程中固化剂和促进剂的精准控量。  相似文献   

9.
结合煤层气含量及气成分的实际测量,通过含气量及气成分平面及纵向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从镜质体反射率、煤层埋深、地温梯度、煤岩组分等方面,进行乌鲁木齐河东-河西矿区煤层气含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煤层埋藏深度、煤级及煤岩显微组分.由于煤层埋深、煤变质程度较低,煤岩显微组分主要以镜质组为主,表现为煤层气含量不足,不具备有效的煤层气开采条件,但同时也不足以影响煤层的开采.  相似文献   

10.
煤岩分析能力验证计划的开展有助于了解煤炭检测实验室在镜质体随机反射率和显微组分检测项目的技术水平以及可提高煤岩分析人员鉴别显微组分的能力。组织机构按照国标制备1批煤岩分析样品,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制定作业指导书,连同样品随机分发给参加者,对参加者的检测结果采用稳健统计分析中的“算法A”确定煤的镜质体随机反射率和显微组分测定结果的指定值和能力评定标准差,采用z比分数评价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共有21家实验室参加煤的镜质体随机反射率测定,20家结果满意,满意率达95.24%;13家实验室参加显微组分测定,其中镜质组和矿物的检测结果中各有1家为不满意,满意率为92.31%,壳质组满意率为100%,惰质组有1家不满意、1家有问题,满意率为84.6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实验室能够准确测定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和显微组分含量,只有个别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偏离指定值较大。不满意的实验室需按照给出的技术建议进行分析并整改,同时加强人员的煤岩学知识培训,提高其组分鉴别水平以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结合当前公路建设实际,就公路施工期间主要环境影响对环境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施工期间的环保对策,对公路建设与环保工作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kcy-4型铲运机在转弯过程中后桥中心的行驶轨迹与巷道中心线的偏差,并用MATLAB软件描绘出部分路段的轨迹曲线,计算出最大偏差。  相似文献   

13.
该文着重论述煤矿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中简单介绍了多层数字高程模型的含义、特点、表示方法及其发展与研究现状。其次,主要介绍了多层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获取和其数据结构。数据获取包括数据采集,多层DEM数据结构有离散点结构、规则格网结构、不规则三角网结构、等高线结构和混合结构五种。最后介绍了多层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构建、内插及其应用。构建多层DEM的方法有规则格网法(GRID)、不规则三角网法(TIN)和混合法(GRID-TIN)等;DEM内插主要有整体内插、分块内插和逐点内插三类。多层DEM主要应用于滑坡体的变形提取,为预测和防治滑坡灾害提供了必要参数。  相似文献   

15.
地热资源因具有清洁、高效等特性而被日益广泛开发利用。北京地区已探明的十个地热田内贮藏着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在“绿色北京”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下,北京市的地热资源利用方式主要以供暖、洗浴、医疗、旅游和农业养殖等直接利用为主;利用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温能资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为缓解水位下降问题,北京地区的地热回灌工作得到大力推广。为促进和鼓励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利用;提倡规模化开发,加强地热资源矿业管理;遵循环境保护、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科学利用的原则,为建设发展“绿色北京”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寺家庄15106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裂隙的动态发育规律,基于工作面覆岩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相似模型实验的方法研究覆岩裂隙的发育,并划分“三带”。依据矿业控制理论,得到垮落带高度为14.37~17.25 m,裂隙带高度为54.8~72.6 m。基于UDEC程序,模拟得到k2石灰岩底板距离煤层顶板18 m为跨落带高度,k4石灰岩底板距离煤层顶板66 m为裂隙带高度。根据相似模型实验得到垮落带高度为18 m,裂隙带高度为64 m。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得到覆岩“三带”高度基本一致,以坚硬的石灰岩高度为准,确定垮落带高度18 m,裂隙带高度66 m,为高抽巷层位选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葛泉矿铁路保护煤柱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葛泉矿铁路保护煤柱的优化设计,使煤柱留设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王荀晏 《中国煤炭》2004,30(10):74-75
从全面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的角度,论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为建设企业文化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内在需要,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阐述了我国煤层气利用现状,提出了我国煤层气开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认为,在产业化初期,政府应协调2种矿权配置并建立流转机制,制定准入标准和科学发展规划;企业应注重开采、利用技术的研发,降低成本,真正实现煤层气的产业化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使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上升,且有利于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介绍了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试验台在煤机生产行业的重要性及试验台液压部分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