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以偶氨二异丁腈(AIBN)作引发剂,合成了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三元悬浮共聚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压力先逐步升高后下降。当悬浮聚合质量投料比为60:15:25(VCD/AN/St)时,其压力转变点的转化率约为55%~65%。聚合得到的三元VDC-AN-St悬浮共聚树脂为球形半透明颗粒,重均粒径约为50.56μm。合成的悬浮液中存在数量较多的微小粒子,加入NaNO2可减少其  相似文献   

2.
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化科技》1995,13(4):238-241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悬浮聚合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实验发现在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成粒机理:单体液滴的珠状成粒和水相聚合沉淀成粒。水相聚合是由于AN的水溶性增加了AIBN在水中的溶解度所致。加入亚硝酸钠(NaNO2)可以有效减少水相聚合生成物,使悬浮颗粒的粒径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4.
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合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等主要因素对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组成和分子量、悬浮共聚速率的影响.在30、45、70℃下测定了两单体的竞聚率,讨论了共聚物组成的偏移情况,提出了速率模型,在35~65℃范围内求出了模型参数,建立了分子量模型,提供了粘均分子量与二氯乙烷杂质浓度、引发剂浓度、温度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5.
6.
偏二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转化率等因素对偏二氯乙烯(VDC)-丙烯腈(AN)悬浮共聚树脂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速率的影响,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讨论了AN的水溶性对树脂组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对分子质量与聚合温度及引发剂浓度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分散剂浓度、搅拌转速、水油比等因素对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树脂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随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并趋于平缓;平均粒径受搅拌转速的影响情况与分散剂用量有关,在实验的搅拌转速范围内,分散剂用量高于临界值(约略小于0.4%)时,平均粒径随搅拌转速增加而减小,在低于临界值时,平均粒径随转速增加呈马鞍形变化,平均粒径最低点对应的临界转速约为500r/min;平均粒径随水油比的增加而减少,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合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等主要因素对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组成和分子量、悬浮共聚速率的影响.在30、45、70℃下测定了两单体的竞聚率,讨论了共聚物组成的偏移情况,提出了速率模型,在35~65℃范围内求出了模型参数,建立了分子量模型,提供了粘均分子量与二氯乙烷杂质浓度、引发剂浓度、温度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悬浮共聚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VDC含量的VDC-MA悬浮共聚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高VDC含量的VDC-MA共聚体系的高转化率速率模型:dc/dt=ac~β[I]~r_o exp(-γk_dt),研究了单体组成、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求得VDC-MA配比为93:7时模型参数与聚合温度的关系,此模型可以使用到85%转化率。  相似文献   

10.
采胳悬浮共聚的方法研制了偏氯乙烯/氯乙烯(VCD/VC)共聚树脂。考察了共聚配方、分散剂种类及用量、搅拌速度及聚合温度等对VDC/VC共聚树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浸渍发泡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在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中引入发泡剂,研究了树脂组成和性能、浸渍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浸渍量和浸渍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偏氯乙烯(VDC)-氯乙烯(VC)悬浮共聚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增加共聚树脂中VC单元的含量,可改善树脂的流变性能,而对热稳定性几乎无影响;提高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导致树脂流变性能降低;环氧大豆油(ESO)、乙酰基柠檬酸三丁酯(ATBC)助剂能改善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其中ESO兼有热稳定剂作用。该共聚树脂的流变特性与日本树脂相近。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悬浮聚合制备聚苯乙烯颗粒粒径分布宽、有效粒子收率低的问题,采用过硫酸铵/磷酸钙复合分散剂体系,在无外加表面活性剂情况进行苯乙烯悬浮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珠粒。通过对聚合稳定性、聚苯乙烯珠粒粒径及分布的测定与分析,考察了磷酸钙、过硫酸铵的用量及比例对悬浮聚合的影响,并分析了过硫酸胺对悬浮聚合的分散稳定机理。结果表明,当过硫酸铵和磷酸钙的用量分别为单体质量的0.01%和1.00%时,悬浮聚合体系稳定,得到的粒子透明性好,平均粒径为1.35 mm,粒径分布窄;通过改变过硫酸铵和磷酸钙的用量,可以调节聚苯乙烯珠粒的平均粒径。  相似文献   

14.
丙烯腈(AN)和偏氯乙烯(VDC)的共聚物是一种优质的阻燃假发材料。通过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AN-VDC共聚物分别在280℃、350℃、450℃、550℃和750℃下的裂解产物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共聚物的降解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低温裂解产物主要是氯化氢(HCl),高温裂解产物主要是含AN单元的短链段或环状结构。从裂解产物可知,AN-VDC共聚物结构较为复杂,不仅存在AN-VDC的无规共聚物和交替共聚物,还存在AN均聚物。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引发剂用量、悬浮剂用量、搅拌速度与反应温度对苯乙烯悬浮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苯乙烯用量为16 mL、去离子水用量为130 mL、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用量为0.3 g、悬浮剂0.3%的聚乙烯醇溶液用量为7~8 mL、搅拌速度为300 r.min-1、反应温度为85~90℃的最佳悬浮聚合条件下,可得到颗粒尺寸均匀适中、透明度良好的聚苯乙烯产品,产率高达98.60%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从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丙烯腈三元悬浮共聚的技术特点出发,研究了加料方式对聚合工艺及产物颗粒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引发剂体系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引发剂种类及用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ACPDA)/过氧化二苯甲酰(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引发苯乙烯(St)的聚合及其动力学行为.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单体浓度、ACPDA浓度和BPO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聚合反应的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合反应速率随单体浓度、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加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大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该体系具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特点,其聚合速率方程为Rp=K[St]1.52[ACPDA]0.56[BPO]0.49,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 =35.43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