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2.
3.
本文研究了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悬浮聚合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实验发现在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成粒机理:单体液滴的珠状成粒和水相聚合沉淀成粒。水相聚合是由于AN的水溶性增加了AIBN在水中的溶解度所致。加入亚硝酸钠(NaNO2)可以有效减少水相聚合生成物,使悬浮颗粒的粒径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合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等主要因素对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组成和分子量、悬浮共聚速率的影响.在30、45、70℃下测定了两单体的竞聚率,讨论了共聚物组成的偏移情况,提出了速率模型,在35~65℃范围内求出了模型参数,建立了分子量模型,提供了粘均分子量与二氯乙烷杂质浓度、引发剂浓度、温度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悬浮共聚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VDC含量的VDC-MA悬浮共聚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高VDC含量的VDC-MA共聚体系的高转化率速率模型:dc/dt=ac~β[I]~r_o exp(-γk_dt),研究了单体组成、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求得VDC-MA配比为93:7时模型参数与聚合温度的关系,此模型可以使用到85%转化率。 相似文献
10.
采胳悬浮共聚的方法研制了偏氯乙烯/氯乙烯(VCD/VC)共聚树脂。考察了共聚配方、分散剂种类及用量、搅拌速度及聚合温度等对VDC/VC共聚树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浸渍发泡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在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中引入发泡剂,研究了树脂组成和性能、浸渍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浸渍量和浸渍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偏氯乙烯(VDC)-氯乙烯(VC)悬浮共聚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增加共聚树脂中VC单元的含量,可改善树脂的流变性能,而对热稳定性几乎无影响;提高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导致树脂流变性能降低;环氧大豆油(ESO)、乙酰基柠檬酸三丁酯(ATBC)助剂能改善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其中ESO兼有热稳定剂作用。该共聚树脂的流变特性与日本树脂相近。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悬浮聚合制备聚苯乙烯颗粒粒径分布宽、有效粒子收率低的问题,采用过硫酸铵/磷酸钙复合分散剂体系,在无外加表面活性剂情况进行苯乙烯悬浮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珠粒。通过对聚合稳定性、聚苯乙烯珠粒粒径及分布的测定与分析,考察了磷酸钙、过硫酸铵的用量及比例对悬浮聚合的影响,并分析了过硫酸胺对悬浮聚合的分散稳定机理。结果表明,当过硫酸铵和磷酸钙的用量分别为单体质量的0.01%和1.00%时,悬浮聚合体系稳定,得到的粒子透明性好,平均粒径为1.35 mm,粒径分布窄;通过改变过硫酸铵和磷酸钙的用量,可以调节聚苯乙烯珠粒的平均粒径。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研究了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ACPDA)/过氧化二苯甲酰(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引发苯乙烯(St)的聚合及其动力学行为.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单体浓度、ACPDA浓度和BPO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聚合反应的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合反应速率随单体浓度、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加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大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该体系具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特点,其聚合速率方程为Rp=K[St]1.52[ACPDA]0.56[BPO]0.49,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 =35.43 kJ/mo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