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苏荷现象和旧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状况,深入解析了苏荷生成过程中所自发形成的、更新改造旧工业建筑的苏荷模式,指出了苏荷模式对旧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四点有益启示,最后,就苏荷的发展逻辑进行了总体评判。  相似文献   

2.
孟杰  郭旭  刘芳 《华中建筑》2011,29(8):183-185
伴随着我国城市老龄化进程的逐渐加速,"养老难"成了提及率越来越高的话题之一。该文在对我国养老设施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了我国老龄化国情与现状养老设施类型,并对养老设施规模数量、空间布局、无障碍设计、功能使用以及安全服务设施等诸多问题进行详细解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筑和规划设计对策,努力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结合老年人居住特点和相关规范要求,阐述养老设施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的方法,包括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接地与安全防护系统、护理智能化管理系统等。  相似文献   

4.
着重于在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配置中,进行建筑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多功能的配置与利用研究,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有限空间的利用率、完善养老设施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建筑垃圾资源化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现状,结合日本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过程,从宏观法律手段和微观的技术手段两方面分析制约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因素,进而提出推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旧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已成为养老机构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其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关注。利用闲置社会资源,将旧有建筑改造成养老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成本,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朗诗常青藤五马渡养老项目为例,对旧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的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养老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惠  张健 《华中建筑》2007,25(3):168-169
该文分析了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制度和实践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我国工业建筑再利用实例的解读,分析并提出了国内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现状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设施的普及配置已刻不容缓。然而由于部分相关概念未能明确统一、设施体系尚不完善、配置标准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导致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养老床位数量达标,却忽略了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造成大量社区存在设施供给与服务需求脱节的现象。世界上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的日本,从2006年开始构建社区统合照料体系。在设施配置规划上,从原有设施体系中独立出小规模的社区嵌入型设施体系,两个体系并存互补,使设施配置更具弹性,有助于灵活应对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在年老人熟悉的社区中实现高质量养老服务的精准配送。通过推动小型化设施的普及配置,实现了设施在既有社区内的渗透发展。本文以日本的官方开放数据为基础,通过梳理其社区嵌入型养老设施的配置和发展状况,揭示了这一规划举措对日本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实现"在地养老"制度理念的关键意义。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设施体系、因地制宜确定配建指标和设施规模、充分发挥设施区域协同作用等对中国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戴靓华  周典 《建筑与文化》2016,(10):164-166
作为同样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日两国在养老意识上有其相近之处。文章通过对日本养老设施发展演变的全面梳理与分析,利用中日两国老龄化进程的时间差,借鉴日本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归纳总结了我国目前养老设施发展的现存问题,并试图从养老模式、建设方式、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适宜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是近年来日本政府积极倡导的养老设施类型,其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为老人在宅、在熟悉的社区中养老提供支持,保障老人与家人、邻里人际关系不割裂的同时,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护理服务。这类养老设施所提供的护理服务被界定为"小规模多功能型居宅护理",是以日间照料为主,兼夜间短期住宿、上门服务以及居住等多种内容。正如其名所示,这类设施规模不大,多为150-300平方米1,分布在社区内,和周围居民保持密切联系。按照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6)
自20世纪80年代起拉丁美洲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将养老保险由国家公共管理改革为私有化运营或多种模式并存的方式。拉丁美洲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背景、社会条件和经济实力与中国类似,可以作为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参照样板;其多样化的改革方式及复杂的改革背景可以作为实践案例对中国的养老保险改革提供参考,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养老保险改革和新模式创立提供借鉴。本文从国际化的视角选取拉美国家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其各自改革的手段和效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借鉴;尤其针对在加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长期二元社会突显的大批城乡移民养老保险问题,根据拉美私营化改革结果,借鉴吸收其经验教训,创新性提出中国城乡移民养老保险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公平与可持续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关系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国家受人口、经济、政治、管理等因素影响,已经或正在进行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主要趋势由"分立"转向"统一",由给付确定制(DB)转向缴费确定制(DC),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引入积累制因素、建立自主缴费制度、制定科学的计发办法、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等。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养老金制度改革,但公务员养老保险一直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所确立的离退休制度,改革进程缓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机关和企业双轨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结合自身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加速改革步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日本《景观法》对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景观法》自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了日本国民生活环境质量,促进了日本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对《景观法》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其主要特征和作用;并针对我国目前景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日本经验,从立法、管理、公众参与、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既有设备基础改造设计,提出了利用原有设备基础进行改造使之应用于新设备的方法,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区公园是就近服务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随着中国城市快速步入老龄化,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日趋增长,但针对性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选取城市化、老龄化程度均较高的上海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其社区性使用的公园的取样调研,剖析上海社区性使用的公园内活动空间构成和游憩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使用人群对公园内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需求与偏好,以指导老龄化街道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日本由于岛国的独特地理特征,为了促进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二战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海桥梁以及海底隧道建设,实现了四大主岛陆路交通的联结.日本一系列跨海通道的建设,在技术、经济、社会等领域均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我国当前的五大跨海交通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4)
英国养老金制度体系的问题是公共养老金保障不足,职业养老金覆盖范围有限。英国自2012年10开始实施"自动注册"的强制性第二支柱计划,该计划涉及面广,分阶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弹性,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养老金监督局和信托制度(NEST),增加指导,辅助实施。文章分析了此项改革的来龙去脉,并认为此项改革是英国养老金一揽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过去30余年公共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引起的问题的修补,也是完善养老金体制的重要突破。英国此项改革的一些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8.
徐晓曼  缪军 《南方建筑》2020,(5):98-104
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政府和社会开始广泛关注养老设施的配置优化问题。以广州市养老机构数据为根源,利用大数据可视化平台研究全市范围内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与地理位置选择特征,并结合老龄人口的空间结构特点对全市各行政区的养老设施资源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内中心城区集中着大量养老设施,城市郊区松散分布着少量养老设施,而养老床位多聚集在中心老城区且不均衡分配,床位覆盖聚集点与空白点较为明显。老城区老龄化程度较深,养老设施规模小,人均养老床位资源较少。基于定量研究结果,讨论现状的问题与改善策略,为养老设施规划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有序协调广州市养老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陆明  邢军  郭旭 《华中建筑》2011,29(8):192-195
该文以城乡统筹、以人为本、优化管理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养老设施的现存问题,提出了我国养老设施的两种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两种模式的分级规划及其配建要求,为制定养老设施整体规划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我国防灾规划现状入手,借鉴日本防灾规划经验,提出我国近期防灾规划完善可着重于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灾害应急避难系统、救灾物质储备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救灾通道及物质运输系统、志愿者救灾参与系统等六个方面的防灾基础设施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