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的网络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网络舆情对网民、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网络舆情发生的范围广、传播快,因此,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至关重要,信息采集技术在网络舆情分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信息采集技术在互联网舆情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温杰 《激光杂志》2015,(2):104-106,112
为了更好地掌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针对网络社区动态、交流的舆情传播问题,提了一种基于观点相似度和网民影响力集成的舆情演化模型。首先根据网民观点相似度选择观点相似的邻居,然后将网民影响力作为权值来对网民观点进行更新,建立网络舆情事件演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以准确刻画网络舆情变化规律,对网络舆情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虚拟网络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为公共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冲击。同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网民能够实时、快速的在虚拟社会中接收和传播网络信息,在网络媒体上网民通过信息互动形成的网络舆情形成一种新的网络力量,对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网络舆情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威胁了公共安全。文章根据2017年到2018年中国知网收录的网络舆情危机热点内容,就舆情危机进行量化分析,并针对舆情危机的类型提出一系列的可视化处理对策,旨在能够更好的打造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Internet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量最丰富的数据通信网络。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据通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用户数量惊人地增长.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我国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00万人,我国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近2/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400万人,年增长率达45.3%。宽带上网的计算机数也在迅速增加,已达到2815万台,占上网计算机数的1/2多。  相似文献   

5.
从国内网络舆情传播特性分析入手,指出小世界网络模型下的网络舆情演进特点,综合分析网络舆情的4类主体特征和国内网民4类行为特征,通过对网络用户主体行为特征、行为动机和网络关系进行合理抽象,探究在信息社会环境交融影响之下,对网络舆情动态演进的影响权重。  相似文献   

6.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民众的网络舆情体现形式和特点,我国相关监管机构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带来的社会效应,全力提倡我国公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积极履行公民的网络使用权和监督权",在此,仅以本文和大家就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浅谈下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如何正确进行网络舆情治理。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络在为广大网民提供自由交流的同时,也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发源地。文中从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出发,对目前中国网络信息安全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网络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在舆情产生中的作用,指出了正确引导舆情的策略方法。分析认为,网络舆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网络国防意识,保卫网络边疆,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控和正确引导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面对数亿网民和浩如烟海的网络言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越来越依赖舆情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平台.大数据的相关技术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是由Apache基金会提出的Hadoop解决方案,将Hadoop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可以有效适应海量数据的处理需要.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的影响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都可以发挥积极的催进作用,同样也可以造成致命的威胁。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网络传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对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和研究者对网络事件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对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密切关注,加大了网络舆情的研究力度,本文将我国对事件发生机制与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是公众网友通过互联网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带有个人情绪的言论和观点的集合,其具体载体为各种网络应用形式,如论坛帖子及跟帖、新闻评论、微博等。网络一方面给了我们一条疏通网民心理情绪意见的通道,同时也存在容易被利用的风险,本文在分析了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魏慧 《通信世界》2014,(26):32-32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丰富多彩的个人应用已经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的影响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都可以发挥积极的催进作用,同样也可以造成致命的威胁。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网络传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对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和研究者对网络事件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对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密切关注,加大了网络舆情的研究力度,本文将我国对事件发生机制与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各种宽带用户的总和占网络用户总数的85.9%,其中ADSL上网比例已经达到了46.5%,成为最主流的上网方式,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宽带网络时代。报告同时显示,2007年新增网民中近四成来自农村,截至2007年,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  相似文献   

14.
国内简讯     
七成网民对电力线上网持谨慎态度长期来人们一直试图通过电力线来传输语言、数据和多媒体信息 ,但由于电力线通信环境恶劣 ,受信号衰减等技术难题困扰 ,电力线上网一直悬而未决 ,而今 ,这一技术在我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研制成功了一种电力线上网的核心产品———电力调制解调器 ,获得了日内瓦第30届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那么网民们如何看待电力线上网的 ?网络调查显示 ,如果电力线上网技术在我国得以商用 ,有73 .26 %的网民持谨慎态度 ,只有26 .74 %的网民表示将毫不犹豫地使用该技术。据悉 ,在德国、瑞士等…  相似文献   

15.
以现有固网的网络流量和网络业务模型为基础,对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络Mesh的基站流量模型和网络带宽需求进行研究.分析了典型区域内网民的http业务、gaming业务、video业务的流量模型和网民上网的行为概率分布,估算出一天内的基站总流量带宽分布,为未来mesh网络的规划和组建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空间已经所剩无几,政策保护所形成的垄断也即将和正在被打破。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其中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在所有网民中的比例接近2/3,我国真正迎来了“宽带时代”,互联网的宽带接入和网络视频业务成为需求热点.年轻人和有消费实力的白领群体不再是传统电视节目的忠实观众,各种交互式宽带业务带给了他们全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信息动态     
《电信快报》2011,(5):1-2
<正>截至2010年12月底,上海市互联网网民总数达1239万人,其中宽带网民规模达1228万人,占全市网民总数的99.1%,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4.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2个百分点;上海市手机网民规模已达914万人,较2009年增加167万人,增长率为22.4%,手机上网占网民比例73.8%,高于全国水平7.6个百分点;网络基础资源优势明显,截至2010年底,域名、网站、IP地址三大数据均列全国前五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如今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一股“网络热”正在掀起且急剧升温。然而,“新闻组”这个名词尽管对大多数已有上网经验的网民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并使用它的却并不很多,有些网民恐怕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中。因此,觉得有必要作些介绍,让“网民”们共同享用它的种种好处与乐趣。所谓“新闻组”(Newsgroup),实际上是对某一主题有着共同兴趣的人们,发表的信息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否对网络舆情危机进行有效管理,关系到舆情危机的成功处理,也事关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加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管理研究,对提升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范围越加广泛,信息化管理在优化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方法和改善舆情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通过对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的融合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现状,对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