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精细化工》2017,(3)
以三乙醇胺为原料,通过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和磺化反应合成了一种具有3条疏水碳链和3个磺酸盐亲水基团的星型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了临界胶束浓度(CMC)考察,结果表明:在25℃下,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4.93×10~(-5)mol/L,此时的表面张力为32.5 m N/m。同时,考察了星型表面活性剂和NaOH质量浓度对原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0.1 g/L、NaOH质量浓度为0.5 g/L、温度为50℃时,原油/水体系的界面张力由4.0×10~(-2)m N/m降至1.1×10~(-4)m N/m。自乳化实验表明:该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在0.1 g/L时就能将原油乳化成粒径为5~20μm的O/W乳状液。 相似文献
2.
通过合成碳链长度不同的4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复配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Na_2CO_3质量分数、正戊醇体积分数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在0.1%~0.3%范围内,界面张力较低;Na_2CO_3质量分数为0.6%时,界面张力较低,且最低界面张力达到超低(3.1×10~(-3)mN/m);正戊醇的最佳体积分数为1.6%。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种阴离子型双醚双苯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测定该系列Gemini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32.00mN/m、28.41 mN/m、29.76 mN/m、33.20 mN/m,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0.79mmol/L、0.87 mmol/L、1.02 mmol/L、0.84 mmol/L;该Gemini表面活性剂(DPDAS-12)可在无碱,浓度为0.35%条件下,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2×10-3mN/m的超低水平;可有效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可将亲油表面(θ=114°)改变为弱亲油(θ=69.3°),可将亲水表面(θ=26.0°)改变为弱亲水表面(θ=34.0°)。 相似文献
4.
在三次采油中,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是驱油的主要原理之一。为了能够清楚地逐一研究表面活性剂体系各因素对界面行为的影响,本文采用一种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以及结构组成明确的模拟油(烷烃),探讨各因素对界面张力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三溴新戊醇、十二胺和1,3-丙磺酸内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磺酸盐型三聚表面活性剂(3C12 TriS),并利用1 H NM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通过铂金板法和稳态荧光探针法研究了3C12 TriS表面活性,采用分水时间法和振荡法测定了3C12 TriS的乳化性能和泡沫性能.结果表明,3C12 TriS具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6.
7.
8.
以十二酸,二乙烯三胺为原料,氢氧化钾为催化剂,经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中间体N,N-双-(十二酰基乙基)胺,再在甲苯/丙酮混合溶剂回流的条件下,与过量的丙烷磺内酯反应,经中和后制得双十二酰胺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用红外光谱、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对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电导率法测定双十二酰胺基磺酸钠的Krafft点为37.3℃,因此,在45℃下使用悬滴法测其表面张力。根据γ-lgc曲线得到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6.40×10-4mol/L,最低表面张力γCMC为37.33 mN/m。在45℃下使用旋转液滴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双十二酰胺基磺酸钠水溶液与壬烷的界面张力。NaCl的质量分数在0~5%,双十二酰胺基磺酸钠的浓度为1×10-4mol/L,当NaCl的质量分数为5%时,壬烷与水的界面张力最低达3.39×10-3mN/m,且不会发生盐析现象。 相似文献
9.
10.
分别从表面活性剂的亲油性和亲水性的二种性能 ,研究了复配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规律。在表面活性剂同系物复配的研究中 ,得出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的表面活性剂不能与原油形成低的界面张力 ,但两种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的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 ,则可以与大庆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平均当量范围为 410~ 430 ,相对分子质量、碱浓度和界面张力三者之间有一定规律 ,即表面活性剂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加 ,界面张力曲线向低浓度碱方向移动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降低 ,界面张力曲线向高浓度碱方向移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是影响界面张力的又一因素 ,表面活性剂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原油中的碳数分布和界面张力可能存在某种特定联系。支链对降低界面张力方面比直链有更好的效果 ,表面活性剂相对分子质量越高 ,则油砂对其吸附量越大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4种主要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模型,有Langmuir吸附模型、Frumkin吸附模型、重排吸附模型和严格重排吸附模型;讨论了这4种吸附模型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并且介绍了这些吸附模型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吸附模型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的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最后提出了这4种吸附模型在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化学复合驱油技术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驱替相的粘度来提高原油采收率。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能是其驱油特性的主要参数。对六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单剂界面活性、复合体系界面活性评价、复合体系增粘性评价,并利用三层非均质模型开展物理模拟实验,评价并比较不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能力。30 min内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并快速拉断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最高;30 min内界面张力达到10-2并快速拉断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较高;30 min内能刚刚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但2 h内界面张力不再变化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最低。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界面张力数量级、界面张力降低速度、油滴断开时间对提高采收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乙烯基聚醚3种单体原料,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法合成了无规型非离子乙烯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LEY)。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表明目标产物分子上存在苯环和酯基基团,为以上单体的无规共聚产物。25℃下,PLEY丙酮溶液的增比黏度随溶液浓度增大先小幅上升再下降然后继续增加,但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溶液浓度为12 g/L时,增比黏度随温度升高先下降后小幅升高再下降。25℃、pH=5时,PLEY水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大先平缓下降后急剧降低,但降到一定值后基本保持不变,临界胶束浓度为0.8 g/L;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乙烯基聚醚含量增大而减小;PLEY与原油界面张力变化规律与表面张力基本一致。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石油磺酸盐+聚醚磺酸盐+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与PLEY进行复配,PLEY加入量在0~6%之间时,复配体系可达超低界面张力(≤10-3 mN/m),随着加入量增加,乳化稳定性也相应增强。该目标产物具备作为驱油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评价了脂肪酸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AF的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利用岩心驱替实验对其提高采收率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地层水的矿化度为5 119.63 mg/L时,AF浓度为0.2%~1.2%,其界面张力均能达到超低值;NaCl浓度为0.4%~2%,AF有效浓度为0.3%~0.6%时,体系的界面张力均能达到10-3mN/m数量级。AF具有较好的乳化原油的能力,在浓度为0.5%时,形成的O/W乳状液的稳定性最强,液滴粒径最小。岩心驱替实验表明,AF表面活性剂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20%以上,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以渤海B油田脱水原油与煤油的混合模拟油为油相,以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JBJ-1、JBJ-2或普通聚合物Pn溶液为水相,研究水油体积比为8:2时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模拟油和聚表剂溶液形成的乳状液较稳定,黏度不是影响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同时考察了聚表剂质量浓度和水油体积比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表剂质量浓度越大,乳状液越稳定;当JBJ-1质量浓度为0.2 g/L或JBJ-2质量浓度为0.2和0.4 g/L时,随着水油体积比的增加乳状液稳定性降低;在较高质量浓度(ρ(JBJ-1)0.2 g/L或ρ(JBJ-2)0.4 g/L)时,随着水油体积比的增加乳状液稳定性变好,破乳时间延迟,最大析水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该文采用廉价易得的萘和α-癸烯为原料,以氯铝酸离子液体催化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合成了中间体癸基萘(DN),再经磺化与中和反应合成了结构明确、组成可调的驱油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合癸基萘磺酸钠(DNS)。中间体DN通过FTIR和1HNMR进行结构表征,产品DNS采用HPLC-MS分析组成,并测得其克拉夫特点小于0℃。测定了DNS对正构烷烃模拟油相的界面性能,结果表明,DNS1-1和DNS3均可在较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25%~0.4%)下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数量级,并且具有良好的耐盐性,不同批次DNS1-1产品均能维持组成基本不变并稳定地重现组成相关的超低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了二甘醇双(α-磺酸钠)烷基羧酸酯(DMES-n)、十二烷基二甲基胺乙内酯(BS-12)两类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耐温抗盐性。实验结果表明,DMES-n能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2mN/m数量级,但是抗盐性不如BS-12;将两者复配后,在NaCl浓度为30 000~100 000 mg/L、MgCl2和CaCl2浓度为10 000 mg/L的条件下,DMES-14/BS-12和DMES-16/BS-12复配体系都能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数量级,表明复配体系既具有更好的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抗高盐、高钙镁性能以及良好的耐温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