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海底管道主要伴热技术特点,给出主要伴热技术成熟度评估矩阵,梳理伴热方式选择流程,并结合某稠油油田工程实际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为今后海上稠油输送提供设计选型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底管道集肤效应电伴热在渤南油气田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南油气田渤中13—1平台向渤中26—2平台输送油气的海底管道距尾端约13km需要伴热,由于距离较长,普通的电伴热不能满足要求。集肤效应电伴热适合长距离管道的伴热,陆地使用已较普遍,但在国际上用于海底管道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从理论上对集肤效应电伴热用于海底管道的可行性、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海底管道集肤效应电伴热在渤南油气田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南油气田渤中13-1平台向渤中26-2平台输送油气的海底管道距尾端约13 km需要伴热,由于距离较长,普通的电伴热不能满足要求.集肤效应电伴热适合长距离管道的伴热,陆地使用已较普遍,但在国际上用于海底管道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从理论上对集肤效应电伴热用于海底管道的可行性、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集油管线集肤效应电伴热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油管线电伴热法可分为集肤效应电伴热法和电热带电伴热法。电热带电伴热法因成本高 ,使用寿命短而不利于推广 ,集肤效应电伴热技术则是一种新型的管道伴热技术。集肤效应电伴热法在国外很受重视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是近 2 0年来国际上油品伴热的首选方法。1 原理及优点集肤效应电伴热的原理是利用交变电流的电磁感应产生焦耳热 ,如图 1所示。穿管普通电缆的远端与伴热钢管短接 ,在穿管电缆的近端与钢管之间通以交变电流 ,钢管内建立了交变的磁场。在磁场作用下 ,钢管管壁内部产生涡流 ,涡流接近于短路 ,发出大量的焦耳热。由此可见 ,集肤…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沥青管道伴热方式优缺点的分析;热利用效果比较;各种加热、伴热方式投资情况的对比;实际应用效果的分析,说明新型伴热材料——导热胶泥和新型伴热方式——外管线+导热胶泥伴热在沥青管道输送中的应用效果。该伴热方式施工简单、投资小、热利用率高,可以达到夹套管伴热的效果,在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伴热作为一种有效的管道保温及防冻方案在化工厂中一直被广泛应用,其工作原理是伴热媒体散发一定的热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热交换,补充被伴热管道的热损失,以达到升温、保温或防冻的正常工作要求。参考了电伴热的标准,介绍了电伴热的技术优势及蒸汽、热水伴热方案的缺陷,并就仪表管道采用电伴热的电缆种类和实际伴热应用方式进行了论述。在化工厂的电伴热方案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理想的伴热方案,合理投资,获得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美国油气杂志1997年第3期报道,加拿大壳牌公司在阿尔贝特省的C。line气体厂一有一条输送液体流管道,全长为41km,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液硫输送管道。由于硫磺的熔点高达118.9℃,所以管道选用双层伴热管结构,输送液硫的内管为叨.3cm(8英寸)管子,外管为30,5cm(12英寸)管子。外管与内管之间为压力热水(120℃)伴热夹套。外管分为前半段与后半段分别输入热水伴热。液流在输送管道起点C。line站于145℃下进入内管,由于沿途有热水伴热,液硫到达管道终点sstZ站时,温度仍能保持在122℃以上。在管道起点与终点两站均设有热水泵及加…  相似文献   

8.
在聚合物驱油工程中每20口注入井约需要3.1km的母液输送管道。大庆油田每年投入聚合物驱油工程中的注入井约在300口左右,需要46.5km的母液输送管道。1995年初在采油一三各1023站铺设了三条不同材质的管道,进行也聚合物母液管道输送的试验。在目前情况下,可优先选择玻璃风管道作为聚合物母液长距离输送管道,达到降低工程投资、输送聚合物母液不降解、解决防腐  相似文献   

9.
大庆石化公司乙烯装置的火炬气组分中含有2.87%的水分,由于管道压降只有0.02 MPa。若介质温度低于20℃水分就会析出,长时间累积将会堵塞管道。冬季时可能冻堵管道。因此决定给输送管道增加保温伴热[1]。  相似文献   

10.
内复合双金属管制造技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凌星中 《焊管》2001,24(2):43-46
内复合双金属复合管,用在流体输送中既有效的防止流体中有害介质对管道的腐蚀,又节约了大量的贵金属材料,从而降低了成本。介绍了国内外主要开发应用的冷成型法、热挤压法、离心铸造法和焊接法等内复合双金属复合管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1.
化工装置中蒸汽伴热系统的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蒸汽伴热系统的工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绕射积分偏移是以波动方程的克希霍夫积分解为基础,将散射信号以加权形式加到绕射曲线的顶点来完成的。由于它不能使界面完全归位,在水平方向上存在偏离现象,因此,必需使用成像射线追踪再进行一次深度偏移,才能将能量归位于散射点。实践表明,该方法在积分区间或偏移范围大的情况下会严重地降低剖面的信噪比。为此,我们基于该方法,提出一种沿法向进行射线追踪的追踪积分偏移法,这种方法通过两次射线追踪即可实现界面的完全归位。然后换算到垂直方向上进行时—深转换,所得深度剖面可克服成像射线追踪深度偏移有时出现空白区的缺陷。理论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追踪积分偏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并具有速度快、运算简单、信噪比高等优点,可为波动理论深度偏移提供准确的速度模型。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苯胺与醇气相常压催化烷基化,发现C系列催化剂具有高的苯胺转化率,高的单烷基选择性和较低的反应温度.在甲醇与苯胺摩尔比为2.3,反应温度220℃的条件下,空速为0.73h~(-1)时,苯胺转化率为93%,N-甲基苯胺选择性97%;空速为1.00h~(-1)时,苯胺转化率达100%,N-乙基苯胺选择性为82%.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法进行反射波的射线追踪,并结合两步法和插值逼近法求解两点射线追踪问题,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VSP-CDP成像中。对模型资料和实际资料进行试算结果表明:两步法结合插值逼近法能较好地解决复杂速度场的两点射线追踪收敛问题,但两步法只对二维速度模型有效,对于三维模型的两点射线追踪问题,仍使用文中式(11)给出的三角形面积加权的插值逼近法。  相似文献   

15.
高温、高压、临氢压力容器,由于氢的腐蚀其材质的性能会发生变化。作者结合对投用20多年的合成氨装置123—C换热器主体材质的检验,阐述了高温、高压、临氢在用压力容器的检验要点和方法,分析了氢腐蚀产生的机理,对已发生了氢腐蚀的在用压力容器的安全等级判定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高温、高压下气体的声学性质对于特殊条件下混合气体的识别,以及石油化工、石油测井、汽缸检测、天然气行业以及工程热物理学等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在实验室内对N2、CO2、CH4等气体在高温(20 ~120 ℃)、高压(0~40 MPa)条件下进行了声学性质测量,得到了各种气体在不同温度、压力下声波波速的计算关系式,同时得到了各气体比热容比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通过不同温度、压力下的声波波速计算关系式,可以对温度在0 ~120 ℃之间、压力为0~40 MPa条件下的任意温度、压力状态的声波波速进行估算,计算得到的气体比热容比值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2.2 Mt/a连续催化重整装置因氯化物生成铵盐而造成脱戊烷塔塔顶空气冷却器及管道堵塞、腐蚀,生成油中氯化物会使芳烃抽提单元溶剂劣质化,并且原用金属氧化物液相脱氯剂M的效果并不理想等问题,改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液相脱氯剂DL-1,应用结果表明:液相脱氯剂DL-1的脱氯效果良好,脱氯罐出口的氯质量分数低于0.5 μg/g,同时满足脱氯罐床层压降不大于0.03MPa的要求,单罐运转时间超过技术保证值,设备的堵塞、腐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芳烃抽提单元环丁砜劣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溶剂再生塔内树脂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保证了装置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行研制的高温高压、大直径 W型缠绕式垫片 ,用于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的螺纹锁紧环换热器上 ,在两年半的运行期间 ,垫片未发现泄漏 ,达到了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通过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技术鉴定 ,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射线追踪的速度和精度直接影响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和偏移成像的质量。针对复杂构造和不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问题,提出了多次回溯高精度快速射线追踪方法。该方法基于费马原理,首先从震源出发选择目标点,以目标点为中心选定矩形计算网格,计算各网格点到目标点的旅行时,选择震源到网格点再到目标点的最小旅行时作为该目标点的传播时间,同时记录该点前一节点的坐标,这样介质中各目标点均有一条指向震源的射线路径;然后对射线进行回溯,对射线上的任意节点根据追踪半径确定回溯网格,计算地震波从震源到回溯网格中任意网格点再到目标点的传播时间,如果该时间比原目标点的传播时间短,则用该网格点替代原节点。根据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回溯次数更新节点信息,获得地震波传播的射线路径。模型试算结果表明,多次回溯高精度快速射线追踪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初至波射线追踪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