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路 《世界建筑》2010,(10):16-27
<正>《世界建筑》30年了。1980年10月,《世界建筑》问世。在30年前,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国外建筑的建筑学专业杂志,由此打开了我国建筑界与国际建筑界交流的窗口,开创了一个国人了解世界建筑的崭新时代。在创刊号开篇中,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写道:"研究国情,了解世界,探讨规律。"在30年的办刊历程中,《世界建筑》励精图治,始终怀着这样的使命感,"借他山之石,攻华夏璞玉",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探索之路。从单纯的汉语刊物演变为现在的中英文双语期刊;从采编国外建筑媒体的内容,到现在建立起由国内外著名建筑师、专家学者组成的特约编辑团队,邀请各国专业人士撰写第一手稿件;《世界建筑》几经改版,发掘着表现建筑作品、表达建筑理念的方式与方法,形成了自己独  相似文献   

2.
建筑与媒体     
<正>《时代建筑》从创刊至今走过了30年,这30年也正是中国当代建筑和与之相伴的建筑媒体迅速发展的30年。因此,本期杂志选择"建筑与媒体"作为主题。媒体,在记录、展现、影响和推动建筑学科发展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早有国内外学者研究建筑和媒体的关系。媒体不是独立于建筑学科之外的旁观者,而是深深介入其中,呈现"建筑—媒体"的共生状态。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演变,媒体与建筑的交互作用日益深入和多元,极大促进了建筑话语的生产和建筑学内容的丰富。本期聚焦"建筑与媒体",特别是在中国当代  相似文献   

3.
范路  王路 《世界建筑》2015,(3):28-31
<正>范路:"WA中国建筑奖"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创立于2002年。作为当时的主编,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当时为什么要创立这个建筑奖,以及其创立的过程?王路:一方面,1999年UIA北京大会以后,中国建筑界和国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我刚任主编期间,也了解到许多国际上的杂志都有建筑评奖,比如日本的《新建筑》、美国的《进步建筑》等都设立有建筑奖项。所以,2000年我担任《世界建筑》杂志主编后,就想和我们杂志社的团队一起能够以WA《世界建筑》的名义来没一个奖项,给建筑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正>吴良镛:《世界建筑》已经30年了,时间过得非常快,建国以后,文革前,清华大学建筑系办了《建筑史论文集》;文革后,办了《世界建筑》。办《世界建筑》是考虑到我们已经有了对历史探讨的杂志,我们还需要有横向看世界的一本杂志。1979年-1980年上半年,《世界建筑》办了3期试刊,文革之后的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副校长都看这本杂志,对《世界建筑》很满意。1980年10月,《世界建筑》正式出版,后来越办越好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很关心国外的建筑情况,《世界建筑》的销售量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很喜欢看。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坐在出租车上,司机同志知道我是清华大学的,就跟我说:"你们有本杂志叫《世界建筑》,办得很好,我也经常看。"我期望《世界建筑》今后在建筑批评、理论探讨方面,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我祝《世界建筑》经历了30年  相似文献   

5.
杨明生 《建筑》2010,(8):22-22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建筑平均寿命最多只有30年。其实,现实中建筑能有30年寿命,当属"长寿"了。有"西湖  相似文献   

6.
王贵祥 《建筑师》2013,(5):101-108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建筑理论的基石。30年前中国出版了《建筑十书》的一个版本,2013年一个新版的中文《建筑十书》译本的问世,使我们再一次回到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这一话题。本文从建筑是否有理论,中国人是否需要自己的建筑理论,如何为建筑理论定位,中国当今在建筑理论方面的现状如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本文对于新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走向新建筑     
<正>走向新建筑——这五字标题,在建筑学界人尽皆知,皆因柯布西耶那本影响极大的著作《走向新建筑》。至2013年秋,此书出版90周年之际,《新建筑》杂志在武汉组织了创刊30年纪念会暨"走向新建筑"学术论坛。《新建筑》杂志以此为旗帜设坛开讲,不仅因其与"新建筑"之名的契合,更是希望引发对于近一个世纪以来建筑之"新"路的关注,既有对现代建筑史的回眸,也有对新建筑未来走向的前瞻。还记得1987年,其时恰逢勒·柯布西耶百年诞辰,《新建筑》杂志社首次以"走向新建筑"为主题,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论坛。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二元对立意识形态尚存的背景下,纪念一位西方建筑大师无疑具有突破性意义。那次论坛聚集了中外一批年富力强的建筑学者和一线建筑师,如戴复东、罗小未、陈志华、邹德侬、黄康宇、黄兰谷、布正伟、向欣然、项秉仁等  相似文献   

8.
由南方都市报主办,《世界建筑》、《建筑师》等国内重要建筑媒体合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于2010年12月19日结束。杰出成就奖由汉宝德先生获得;最佳建筑奖空缺;居住建筑特别奖有两个: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者公寓、喀什老城区阿霍街坊保护改造;青年建筑师奖由傅筱获得;建筑评论奖得主是朱涛;组委会特别奖颁发给了无止桥团队。  相似文献   

9.
赵磊 《时代建筑》2014,(6):63-63
<正>从2006年在《南方都市报》创立"建筑评论"栏目,迄今已有8年时间。在这8年中,我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6年—2012年,期间作为大众媒体从业者,在都市类报纸上开设了首个"建筑评论"专栏,发起主办"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及中国建筑传媒奖;第二阶段为2013年至今,联合创办了一个志在将"建筑"推向大众的独立机构,带领一个年轻的团队在过去一年中做着多元的尝试。"建筑评论"起源于偶然。2006年,接手《南方都市报》"地产评论"版面——这个版面关注的焦点是纯粹的市场分析,可读性相对较差。为了增强版面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建筑图书奖"已成功举办过两届,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携手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主办的该项活动,已在业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对此予以充分肯定。2009年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恰逢新中国60华诞,图书奖的评选不仅梳理了六十年来的建筑史料,同时也  相似文献   

11.
赵磊 《世界建筑》2011,(3):118-121
由南方都市报主办,《世界建筑》、《建筑师》等国内重要建筑媒体合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于2010年12月19日揭晓。杰出成就奖由汉宝德先生获得;最佳建筑奖空缺;居住建筑特别奖有两个分别是: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者公寓、喀什老城区阿霍街坊保护改造;  相似文献   

12.
建筑信息     
《华中建筑》2010,28(5):196-197
<正>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年产数亿垃圾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他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世界建筑导报》有了一些新的面貌。我们改变了杂志的英文名字,从"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到"Architectural Worlds"。  相似文献   

14.
近日,住建部制定并印发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关内容而制定。"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建筑》2014,(2):146-149
袁培煌 《新建筑》走过了30年,这30年也是我国建筑事业发展兴盛的30年。由朱九思老校长批准创办《新建筑》之后,在陶德坚、布正伟先生的主持下,黄康宇社长的指导下,《新建筑》得以成长壮大。近些年来,在社长李保峰的全面支持和执行主编李晓峰的主持下,以及汪原、谭刚毅老师的协助下,《新建筑》已成为当今公认具有学术深度、特色鲜明的杂志。《新建筑》成长中的艰辛,  相似文献   

16.
《世界建筑》100 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建筑》自1980年创刊以来已出版100期,它介绍了大量的国内外的建筑信息和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建筑科技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时代建筑》杂志自创刊30年以来,始终记录并参与中国建筑的当代叙事。《时代建筑》聚焦当代中国,以批判性的媒体内核、多层次多角度的选题策略、高水准的学术品质、多元的传媒平台与当代中国建筑形成了良性互动,推动了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繁荣与发展。文章对《时代建筑》30年历程进行总结和剖析,并勾画未来发展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正>为便于读者朋友连续阅读《建筑电气》精彩内容,系统研究建筑电气领域的科技发展,本社精心制作了"《建筑电气》2014年合订本",将2014全年内容一网打尽。《建筑电气》2014年合订本已于2015年一季度公开发行,分上、下两册装订,上册定价96.00元/册,下册定价96.00元/册,全套定价180.00元/册。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建筑"一词是来源于日本的外来语。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辞典》中,"建筑"词目下注明"源日"两个字;又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的第一页序言中就说明:"'建筑'一词是从日本语引入汉语的";再如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期刊《时代建筑》1991年第四期《建筑考辨》一文则更明确地指出"建筑"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然而我们在选编《建苑拾英》的过程中,却发现不少材料足以说明此说尚值得商榷。《建筑考辨》一文为此作了考证,提出了以下两点事实:一、日本享保年间(1716-1735)翻译《…  相似文献   

20.
<正>《建筑学报》编委座谈会于2014年12月23日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会议由主编周畅主持。周畅首先介绍了《建筑学报》杂志社的基本运行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近年的工作。他指出《建筑学报》始终坚持"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的办刊方针,目前是建筑学专业唯一一本进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名录"的学术期刊。在建筑类期刊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建筑学报》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巩固了已有的学术权威地位。201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