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含油气系统赋存的地温场及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社教  翟辉 《勘探家》2000,5(3):23-29
油气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烃源岩经受的温度,因此,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演化及其规模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盆地的地温场。本文论述了含油气系统赋存的地温场及其作用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分析,确立了地温场在含油气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场有利于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且规模较大,低温场对含油气系统的形成相对不利,此时的上支成为影响烃源岩热演化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温和地层压力是含油气盆地内控制油气生成和演化的两个最基本的物理参数。本文认为,地温与地层压力构成地下地温-地层压力系统。在该系统中,地温与地层压力保持直线关系。含油气盆地一般包含若干个直线状的地温-地层压力系统,这些直线状的系统又在垂向构成复式温-压系统。复式温-压系统可分为高压型和低压型两类。  相似文献   

3.
玛湖—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辉  王社教 《勘探家》2000,5(3):89-97,103
玛湖-盆一井复合含油气系统是准噶尔盆地中最重要的复合含油气系统之一;该复合含油气系统包含了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风城组、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在内的三套主要烃源岩。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的大套泥岩是该末,是佳木组的大量生气期和风城组的生油高峰期,也是西北缘油气主要成藏期;白垩纪,为乌尔禾组的主要生油期,也是陆梁隆起中西部石油的主要成藏期;第三纪,是乌尔禾组的生气高峰期,也是陆西南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第三系四套含油气系统,其中石炭系和侏罗系是以含气为主的含(油)气系统,二叠系和第三系是以含油为主的含油(气)系统。根据烃源岩及其生成油气的分布,划出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范围:石炭系含(油)气系统分布范围为盆地中部的中拐—石西——五彩湾东西展布的条带并向东南延伸至三台凸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分布范围包括西北缘、陆南凸起及其以南地区;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于中央隆起带及其以南地区;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布仅限于南缘四棵树凹陷附近。并对四套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关键时刻”在含油气系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地温-地压系统作为盆地流体动力场的耦合,直接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中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中,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依据含油气盆地深部和浅部温压系统的斜率关系,划分出3大类地温-地压系统模式: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高压异常)、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低压异常)和单一型温压系统模式(浅部与深部地层压力均为静水压力)。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小;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很宽,地区差异较大。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宽,地区差异很大;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单一型温压系统深、浅层系统的斜率一致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差异不明显。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分析表明,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深层流体向上运移动力很强;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较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浅层流体具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单一型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好,流体垂向运移动力不足。在中国3大类含油气盆地中,伸展型盆地主要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次之;挤压型盆地以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为主,也有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发育;克拉通盆地发育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层系多、构造变动频繁的特点。其中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表现多源多灶多期生烃与运聚成藏以及油气藏多期调整改造的复杂性,形成过程有多个关键时刻、而且系统间存在交叉、叠置与窜通。本文基于中国含油气系统形成也分布的复杂性,提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总结其特征并提出相应 发与评价方法。建议从生烃灶确定开始,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确定不同关键时刻,各成藏地质要素特征与窨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东部自晚石炭世洋壳消减后进入陆相盆地演化阶段,是一个构造演化复杂、由多个含油气凹陷和凸起构成的构造带,其构造演化历史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裂谷—断陷盆地阶段、断—坳盆地阶段、陆内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结合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构造演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影响烃源岩的演化进程,控制着含油气系统的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构成含油气系统的运聚、改造和后期保存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东南某部的地温场计算及油气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精确计算的居里深度,地震解释剖面,地层岩石的物性变化和地表温度资料作为约束,通过有限元法求解热传导方程,对盆地璀温度场进行计算,研究和油气预测,可为盆地中,浅层及局部油气预测提供经济,快速的地温场研究方法,松辽盆地东南部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了该方法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为新疆北部最大、最富集的含油气盆地,随着盆地勘探资料丰富,重新研究盆地油气形成与分布,明确大油气田富集层位和勘探方向,可为盆地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指导.应用地震、钻井、试油、油源对比等资料,通过油气藏解剖、有效烃源岩分布和生烃潜力的差异性再认识,将盆地石油地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相结合,对盆地油气聚集成藏的复杂性进行系...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存在成因不同的两类原油和天然气;夏盐-玛东型古生界成熟--高成熟古原型原油;石南-石西型成熟-高的腐殖型气层气。这些油气在平面和剖面上有其特定的分布特征。根据油气成因,运用含油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将陆西评价区划分为两大目标含油气系统、三个含油气系统,即玛湖凹陷-玛湖东环带含油气系统;风域 -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盆1井西凹陷-基东鼻凸复含油气系统;下二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1.
玛湖-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辉  王社教 《中国石油勘探》2000,(3):89-97,103,10
玛湖-盆一井复合含油气系统是准噶尔盆地中最重要的复合含油气系统之一,该复合含油气系统包含了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风城组、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在内的三套主要烃源岩。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的大套泥岩是该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域性盖层。该复合含油气系统自形成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关键时刻;三叠纪末,是佳木河组的大量生气期和风城组的生油高峰期,也是西北缘油气主要成藏期;白垩纪,为乌尔禾组的主要生油期,也是陆梁隆起中西部石油的主要成藏期;第三纪,是乌尔禾组的生气高峰期,也是陆西南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成藏系统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发育有两个油气系统,即盆1井西凹陷油气系统和玛湖凹陷油气系统。后者分布非常局限,仅存在于玛东斜坡区。受区域构造演化影响,从深部到浅部,部面上发育三个水文系统,每个水文系统其水文环境各不相同,对油气运聚的控制特征也各有差异。研究区的输导系统是非常发育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快速有效的系统,对油气的运移聚集起到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伊通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伊通盆地可以划分出莫里青-鹿乡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和岔路河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2个含油气系统及岔路河断陷E2s、E2sh、E2y-E3w复合含油气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条件及含油气系统内油气富集带、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方法,鄂尔多斯盆地可以划出4个简单的含油气系统,即: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和上古生界含气系统是已知的简单含油(气)系统(!);下古生界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假想的简单含油气系统(·)。由于盆地内局部存在油气混源现象,尚存在一个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奥陶系顶古风化壳复杂含气系统(!)。5个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趋于一致,盆地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多灶单期成藏的特点。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有利于认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聚集规律。研究表明,河流-三角洲(渗)砂体是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疏导体)和聚集带,砂体之间的滨浅湖或河流间湾泥岩构成岩性遮挡。根据油气运移分隔槽、疏导体及隔挡条件,可将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划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中生界含气系统划分为13个油气运聚单元,其中上三叠统延长组分为8个油气运聚单元;侏罗系下部(富县组、延安组延10、延9)划分为5个油气运聚单元。  相似文献   

15.
含油气系统地质理论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随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自身也亟需丰富发展,以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在综述含油气系统理论沿革和分析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区的发现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大油区的发现,是含油气系统理论发展的缩影.玛湖大油区具备源储耦合成藏的基本条件,发育了有序分布的全类...  相似文献   

16.
石油地质学前沿和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所谓石油地质学"前沿",应是在研究油藏形成与分布各项石油地质基础条件即普遍理论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许多新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和重要挑战。文中综述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石油地质学前沿的若干热点及其勘探新领域等诸多问题,如中国陆相石油地质所面临的6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海相地层的含油气性、天然气的勘探、非常规油气资源异常高压区带成藏机理以及石油地质学中基础研究的前沿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合油气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了“含油气系统”和我国学者提出的“成油系统”概念的区别。并针对我国广泛发育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特点,系统介绍“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含油气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总结国内外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碎屑岩层序中断层的封闭机理,断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以及断层圈闭的油气差异聚集作用。通过黄骅坳陷北塘凹陷断层的封闭性及断层油气藏差异聚集分析,表明断层在活动停止期主要起封闭作用,但在正常压实层序段仍有少量轻组分的烃类沿断层发生运移而引起差异聚集;而在欠压实带,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使断层在纵向上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19.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烃类流体从源岩到圈闭的地质过程和历史 ,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和成藏模式 ,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为这项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激光拉曼及荧光光谱特征的研究 ,并结合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 ,可有效地确定油气成藏期和时间以及油气运移的相态和方式 ,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含油气系统特点与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立足于富含油气系统找油,总结准噶尔盆地总体油气分布规律,结合各区带油气聚集特点,以构造样式与供油气运移方式为主线,根据活跃烃源范围、距烃源远近、油气运移方式、油气藏类型和聚集特征,归纳总结为4种主要组合模式:源内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组合模式;源边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组合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油气成藏组合模式;源上源下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