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碳酸盐岩夹层型页岩油为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的主要类型之一,高邮凹陷深凹—内坡带是阜宁组二段(E1f2)碳酸盐岩夹层型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区。为进一步明确高邮凹陷E1f2页岩油“甜点”层段,运用扫描电镜、高温压汞、氮气吸附、CT扫描、X衍射、三轴力学、多温阶热解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E1f2各页岩段的源岩品质、储层品质、工程条件及可动性。E1f2页1、E1f2页2为干热还原咸水的沉积环境,发育优质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33%和1.63%,干酪根类型以Ⅰ、Ⅱ1为主,生烃条件最为有利;黏土矿物层片间孔较发育,储集空间以宏孔、裂缝为主;E1f2页1—E1f2页5脆性矿物含量在59.1%~63.6%,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E1f2页2脆性指数最高为64.25%;在埋深大于3 500 m的范围内伊蒙混层向伊利石转化明显,页岩脆性及可压裂改造条件更好。高邮凹陷深凹—内坡带E1f2页1、E1f2页2页岩层段是下一步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常压箕状断陷油气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新生代箕状断陷,油气藏以常压为主,具有多期演化的特点,存在古近纪三垛期早期成藏和新近纪盐城期晚期成藏2个阶段,发育网状、层状和断裂带3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具有侧向、垂向、网状3种油气运聚模式。斜坡带K2t—E1f油气以侧向运聚为主;深凹带E2d—E2s油气为网状运聚;断裂带油气主要为垂向运聚,包括浅(Ny)、中(K2t—E1f)、深(Pz)3套含油气层系。   相似文献   

3.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二段(E1f2)发育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丰富,页岩油形成条件有利。通过对大量岩心及薄片的观察,结合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衍射及微量元素测试资料,研究了苏北盆地E1f2两套富有机质页岩特征及沉积环境。苏北盆地E1f2两套富有机质页岩特征截然不同,其中第一页岩层(E1f2页1)以深灰色块状含灰泥岩和硅质泥岩为主,微显层理;页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介于2.21%~3.41%,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第二页岩层(E1f2页2)为灰黑色油页岩与纹层状含云、含灰泥岩、泥云岩、泥灰岩互层,纹层发育,有机碳含量平均介于2.02%~2.99%,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苏北盆地E1f2沉积古气候经历了自半干热、还原、半咸水环境向干热、强还原、盐湖环境,再向温湿、氧化、淡水环境演化的过程;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强还原、干热、咸水环境向氧化、温湿、正常淡水环境过渡的最大湖泛面附近,其中E1f2页2形成于强还原、干热的咸水—盐湖环境,E1f2页1形成于强还原、半潮湿—半干热的半咸水环境。沉积环境演化,造就了E1f2泥页岩层间及富有机质页岩内部岩性、电性及烃源岩品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贺向阳 《勘探家》2000,5(3):98-103
高邮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具有三套烃源岩、九套储集层、三套区域支和多态局部盖层、七套有利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两种油气运移通道和多种油气成藏模式,可划分出E1f2-E1f、K2t1+K2c(~),E1f4-E2d、F2s(!)、K2t2=K2t1+k2c、E1f(.)三个含油气系统。研究表明,各含油气系统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和众多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勘探程度低,新井打破了盆地单井高产历史记录,但油气地质特征不清,资源类型及勘探潜力不明,制约了该区块下一步油气勘探与开发。应用构造恢复、沉积演化、井震结合、类比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对风城组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等进行了探讨。该凹陷东北环带P1f1、P1f2、P1f3逐层超覆于石炭系之上,高部位P1f3受风化剥蚀地层减薄,具备大型地层尖灭背景。风城组发育退积式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整体呈正旋回沉积,预测由高部位—凹陷区依次发育砾岩、云质砂岩和云质泥岩3类储层。高部位砾岩储层砾石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砂粒成分以岩屑为主,溶蚀孔大量发育,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油气为高熟的凝析油和凝析气,油气水分异不明显,整体为准连续型气藏,又被断块分割为多个断块气藏。基于成藏分析,建立了风城组油气成藏模式,预测常规气藏、致密气、页岩气资源量分别为1 250×108 m3  相似文献   

6.
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目标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但天然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为了推进研究区天然气勘探新局面,以源-盖控烃、构造-储层-圈闭控藏的选区评价思路为指导,综合运用实验分析、盆地模拟及地质评价技术,研究气源岩、储集层、圈闭、盖层及保存条件等特征,并提出有利勘探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气源岩(Ro≥0.8%)有5套,主力气源岩为E32和N1,具有明显晚期生烃特征,主要分布在柴西北及靠近茫崖凹陷的柴西南局部地区,面积约为4 743.40 km2,生烃总量约为1.17×1012m3;柴西地区储层分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岩性致密,物性变化较大;柴西地区存在2套区域性盖层,深层盖层保存条件好,浅层盖层保存条件差;有效气源岩区深层主要以E31、E32晚期(断)背斜及断鼻等构造圈闭为主,与生气期、成藏期及保存期时空匹配一致。在此基础上,优选了狮子沟-干柴沟、咸水泉-油泉子-黄瓜峁和南翼山3个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明确了12个有利圈闭和3个较有利圈闭。研究结果对柴西地区天然气的深入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目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亮  王毅  金强 《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368-372
丽水西凹陷位于东海盆地台北坳陷西部,烃源岩、储集岩均属于下第三系明月峰组(E1m)和灵峰组(E1l)泥岩和砂岩.该凹陷被石油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作者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划分出深部E1y-E1l油气系统和浅部E1m-E1w复合油气系统,探讨了烃源岩生排烃与圈闭发育期的匹配关系,油气运移方式及通道,提出了油气富集规律以及油气的勘探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伊宁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伊宁凹陷以上二叠统铁木里克组为主要烃源岩,形成了P2t-P2t自生自储和P2t-T2-3下生上储两套含油气系统。前一系统已被钻探所证实,为已知系统;后一系统为推测系统。盆地热模拟结果及与准噶尔盆地对比分析表明:该凹陷的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在三叠纪早期进入生烃门限,早中侏罗世达生烃高峰,侏罗纪末结束生油进入生气阶段;油气大规模生成运移在T3~J1-2时期;印支末幕构造运动 (距今208 Ma)为该系统的关键时刻。根据油气充注程度、运移方向及圈闭条件综合分析,凹陷内的南斜坡为该系统的有利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及岩心观察、测井、录井与试油等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延长组生 储盖组合及油气富集特征。 结果表明:研究区以长 7 油层组底部张家滩页岩为主力烃源岩,以长 8 - 长 6 油层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重力流砂体为储层,以长 9 -长 4+5 油层组间隔发育的半深湖- 深湖相暗色泥岩及页岩为盖层,构成了 4 套生储盖组合:长 7 生-长 91 储-长 9 上部盖(Ⅰ)、长 7 生-长 81 储-长 7 盖(Ⅱ)、长 7 生-长 72 储-长 7 上部盖(Ⅲ)和长 7 生-长 63 储-长 6 1+2 -长 4+5 盖(Ⅵ)。 根据 源-储配置关系及生储盖层叠置样式将生储盖组合划分为连续型(Ⅱ和Ⅲ)和间断型(Ⅰ和Ⅵ)共 2 类 4 套,其中连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张家滩页岩与有利储层展布和断层-裂缝系统发育程度; 间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油源断裂、源-储距离和有利储层展布。 连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 充注与保存条件均较好,比间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温压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远源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系统热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盆地温压系统的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远源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隆起区具有高地温、高地温梯度和高大地热流的特征,坳陷区则相反;坳陷区普遍发育超压,并向盆地边缘呈不规则环状降低,盆地南部及腹部坳陷区发育强超压,盆地东部次之,西北缘以弱超压为主。垂向上盆地发育P-T3、J1-J1s和K1tg-E2-3a三套相对封闭的温压系统。海西期盆地沉降速率较快,P-T3期温压系统超压积聚;至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凸起边缘切穿盖层的断裂活动频繁,地层温压场调整,油气突破盖层运移与聚集,是该区远源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马拉雅期盆地主要为南降北升的掀斜运动,断裂活动微弱,相对封闭性温压系统的发育使油气保存条件优越。平面上远源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莫北―莫索湾地区、陆梁隆起及东部隆起等低温压场区,是准噶尔盆地远源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油源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营尔凹陷下白垩统存在3套烃源岩,分别为中沟组(K1z)、下沟组(K1g)和赤金堡组(K1c),其中有效生油岩只有中沟组和赤金堡组。营尔凹陷的原油具有中等密度、高含蜡量和中凝固点的特征。通过油源对比,认为应以赤金堡组和下沟组下段2套源岩为勘探目标,而且下沟组下段的源岩具有很强的供油能力,勘探上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该盆地寻找“大油田”只能依赖于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度的烃源岩。本文从石炭纪原型盆地类型与有机岩相带预测出发,指出了呈区域性展布的、发育在被动陆缘厌氧陆架环境的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即为这类源岩,主要发育在麦盖提斜坡部位。烃源岩晚期成熟,石油排运充分,阿尔塔什组区域盖层封盖,多套储集层段(Q1、C1b、C1-2k、C2x、P2)等构成了麦盖提斜坡有利的石油成藏条件。本文指出以地层—岩性型油藏为基础可在麦盖提斜坡形成大油田。  相似文献   

13.
���������㶫���뱳б��������ϵ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系统认识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的油气分布规律,优化勘探目标选择,推进油气勘探与开发进程,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量模拟技术,对组成浙东中央背斜带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与成藏作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始新统平湖组泥岩与煤层为该区主力烃源岩,具较高有机质丰度与生、排烃强度;浙新统花洪组砂质岩是最重要的储集岩;花港组上段泥岩为区域性盖层;圈闭发育与油气生、排、运聚的配置关系良好,是烃类聚集的理想场所;该区存在4个含油气系统,多属天然气系统,其中中平湖组一花港组系统为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其油气生成聚集效率高,是本区目前主要的油气勘探对象,整体上,浙东中央背斜带具良好的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地质要素和较为复杂的成藏作用过程,具有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秘鲁乌卡亚利盆地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的子盆地之一。该盆地油气潜力巨大,勘探程度低,已发现12个油气田,可采储量约6×108t。根据大量物探、钻井和实验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乌卡亚利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并提出勘探有利区域和潜力。研究表明,乌卡亚利盆地自奥陶纪形成以来,长期沉降接受沉积。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沉积3套主要烃源岩,即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组烃源岩、二叠系Ene组烃源岩和石炭系Ambo群烃源岩,这些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处于成熟阶段,分别向盆地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运移供油;盆地内有多套储盖组合,主要储集层为白垩系Cushabatay组和Vivian组;晚二叠世以来的多次构造运动特别是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圈闭类型主要为挤压背景下形成的推覆背斜、断背斜和断块等构造圈闭,也存在大量地层和岩性隐蔽圈闭。盆地勘探前景广阔,最有利的勘探区域是盆地东南部的Urubamba次盆和构造发育的西部褶皱逆冲带。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全部是构造油气藏而且多数位于逆冲断层的上盘,对下盘圈闭的勘探很少。勘探潜力包括2个方面:一是要继续寻找构造圈闭,特别要加强对逆冲断裂下降盘的勘探力度; 二是要重视隐蔽油气圈闭勘探,特别是要加大二叠系Ene组古潜山圈闭、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组生物礁圈闭和白垩系岩性(河道砂体)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15.
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是 目前准噶尔盆地勘探的重点目标区,通过对准南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明确了该地区油气具有“近源”“近断裂”分布及晚期成藏等特点,指出该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断裂和储集层,并总结出了“源上一背斜一断裂和相控”及“近源一断背斜一断控”两种油气成藏模式。通过对中段三排构造对比及综合研究,指出了第二、第三排构造带中部成藏组合为今后勘探的有利目标,对指导南缘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1989年鄂尔多斯盆地靖边石炭系致密砂岩大气田发现开始,中国致密岩油气已有20多年的勘探历史。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等盆地中的志留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等层位发现了致密砂岩油气田,进一步证明中国致密岩油气潜力巨大。研究认为,石炭—二叠系致密岩油气前景最大,从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和含油气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其含油气前景和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7.
辽河滩海东部地区油气多期次成藏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包裹体分析,确认区内存在3次成藏期,分别为东三-东二期、东营末期及馆陶-明化镇期.通过油气分布现状分析,总结出区内油气成藏主要受圈闭类型、断层活动、盖层及储层发育情况控制,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不同构造带存在不同的油气成藏期次,因而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存在不均一性.葵太构造带的中深层及燕南构造带的斜坡部位应是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泛河西走廊地区盆地群预测油气资源量为47.21×108t,具备优越的战略选区与深入评价的资源基础,但总体勘探程度较低,勘探程度差别大,资源探明率低。盆地群具有叠合盆地多层系勘探的地质基础,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烃源岩系,发育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等多类型、多套成藏组合,勘探目的层系在平面上呈规律性变化。泛河西走廓盆地群勘探研究中应:立足整体,类比评价优选重大接替领域,突出战略性;立足超前资源和技术储备,分析特殊性,突出前瞻性;着眼地质理论和关键技术,重视基础性;以风险目标优选与重大发现为主,兼顾风险性。  相似文献   

19.
Contentious Petroleum Geochemical Issues in China’s Sedimentary Basi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是为各种地质模型和勘探方案提供校正参数,进而提高勘探成功率。油气勘探项目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通过油源对比来确定盆地中最有效的源岩层位或源岩灶的位置。油源对比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地化参数是否既考虑了源岩的成因特征,又考虑了油气在输导层和储层中的质量转移和混合过程。本文探讨中国沉积盆地中四个悬而未决的地球化学问题。首先,通过对松辽盆地地质实例的解剖,笔者认为海侵在这个古代大型淡水湖泊中的优质油气源岩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对新华夏构造带包括渤海湾盆地未熟—低熟油的研究,笔者提出了数种未熟—低熟油的成因模式,进而认为真正的未熟源岩对已经发现的未熟—低熟油贡献甚微。再者,通过回顾相关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对吐哈盆地的油气主要来自煤源岩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看法。最后,我们运用几项研究实例,来展示在象塔里木这样构造复杂的盆地中进行油气源对比必须考虑流体混源的问题。通过分析油源对比中常用的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的基本假设和可能缺陷,我们提出一种质量分量法来探讨海相油—陆相油、煤成油—湖相油以及成熟油—未熟油等存在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