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楚雄盆地油气系统演化与演气藏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志红 《勘探家》2000,5(2):13-17
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的一个方面,弄清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以楚雄盆地中北部地区及云龙凹陷为例,从原生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原生油气藏形成之后至今油气藏改造阶段的划分,原生原气藏形成时的烃供给及其之后的烃补给,原生油气藏形成后烃类散失,现今油气藏赋存状态等五个方面,对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进行了论述。经历长时间多期改造后仍保存有大量油气的油气藏才是油气勘探有效目标。  相似文献   

2.
油气系统成因分类及其勘探思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复杂构造改造区油气系统及其油气藏成藏规律的总结,立足于油气系统"动态演化"分析,结合油气藏成因类型,将油气系统分为原生油气系统、再生烃油气系统及复合油气系统3大类。原生油气系统主要是由烃源岩初次生烃所形成的油气系统,其中的油气藏又包括初次生烃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以及原生油气藏被改造、重新调整、再次运聚形成的次生油气藏。再生烃油气系统是指曾经有过生烃过程但因后期构造抬升而暂停生烃的烃源岩被再次深埋,由烃源岩二次或多次生烃的后期生烃过程所形成的油气系统。复合油气系统是指由不同烃源岩形成的不同油气系统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复合或叠合而成的油气系统。不同的油气系统其勘探思路不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主要在于"定凹(生烃凹陷)选带 (有利构造带)"。次生油气藏及复合油气藏的勘探关键在于搞清油气藏的形成、演化与改造过程。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主要是确定"二次生烃中心"或再生烃中心,强调晚期成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南堡凹陷的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油岩对比分析,南堡凹陷存在两个已知的含油气系统:(1)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2)东营组含油气系统。前一含油气系统在东营组沉积末时,沙河街组三段的烃源岩开始生烃,形成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烃源岩二次生油,除形成原生油气藏外,还形成了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后一含油气系统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时,东营组三段烃源岩在高柳断层以南开始生烃,形成东营组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及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而在高柳断层以北,烃源岩尚未开始生烃,不能形成含油气系统。因此,在南堡凹陷进行油气勘探时,高尚堡及柳赞地区,应以寻找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的油气为主;北堡和老爷庙地区以寻找东营组含油气系统的油气为主。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控制沉积断层控制有利源岩的分布部位.断层在活动时期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停止活动时期则不是;油气在横向上可以穿断层运移,断层在上倾方向上有非渗透遮挡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断层油气藏.早期断层活动时期早于生烃期,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在源岩层系内可以形成早期原生油气藏,并且保存条件好;早期断层对圈闭的支解、分割作用,导致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不连续性.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和晚期断层活动时是油气的纵向运移通道,同时使深层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环、变为残余油气藏,并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晚期断层停止活动时,亦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能够在源岩层系内形成晚期原生高产油气藏,保存条件好.断层活动时期与源岩排烃期(油气源)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的分布层位及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相似文献   

5.
中原地区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从古生界构造演化历史与构造风格,烃源岩特征,生烃原因,油气藏保存条件等方面研究了中原地区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归纳了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并进行了勘探靶区选择。认为中原地区古生代以来经历了5次构造运动,4个成盆演化阶段,归纳了生界埋藏史的6种类型,指出本区古生界以第三纪二次成烃作用形成的古生古储原生油气藏为主。临清坳陷堂邑凸起南堂邑构造古生界油气藏形成条件优越,是重要勘探靶区,可作为渤海湾盆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古隆起对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乐山—龙女寺、黔中及江南隆起主要控制了上震旦统及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育,泸州、开江隆起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的晚古生代—三叠纪(孤立)台隆控制了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原生油气藏的分布.南方古隆起均被不同程度地改造,使完整的隆起面貌已不复存在.南方现存的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很少,四川盆地的早期原生油气藏绝大多数被改造变成了次生气藏,四川盆地以外的扬子区及华南区的原生油气藏则基本被破坏成为古油藏.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应主要考虑次生油气藏及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中、下扬子地区主要考虑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文中还指出了具体油气勘探有利区,并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7.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演化制约着六盘山盆地的油气成藏,以构造变形解析为基础,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和叠加改造过程的重建,确立了六盘山盆地的构造叠加改造序列,其中晚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为盆地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构造正反转,且在喜马拉雅期盆地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推覆构造发育,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烃演化,认为以石炭系、三叠一侏罗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以次生油气藏为主,而以白垩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则为原生油气藏,指出海原凹陷的肖家湾和凤凰山构造带、固原凹陷的寺口子构造带和三营隆起带以及盆地西南缘的月亮山推覆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根据南方多期构造改造及油气演化复杂性的特点,将南方中、古生界古今油气藏分布原生、次生及再生烃油气藏3类。原生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生烃凹陷邻近的古隆起及古斜坡控制,再生烃油气藏分布主要受“二次生烃”或晚期生烃中心控制。南方现存的中、古生界工业性油气藏特别是天然气藏的成藏期均较晚,以第三纪为主;南方中、古生界烃源岩存在早期-晚期的多期生烃、多期成藏,而勘探的重点应该是晚期生烃及晚期成藏的油气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控制了现今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藏成因类型--次生型及再生烃型油气藏的分布。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中、下扬子地区主要考虑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指出了具体油气勘探有利区并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9.
华北区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勘探前景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从油气系统角度分析了华北区古生界的石油地质条件。下古生界是一套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在开阔海台地相的台凹环境下形成的源岩生烃潜力最大,纵向上表现为寒武系的府君山组、张夏组,奥陶系的马家沟组、峰峰组。平面上以黄骅—临清复向斜带为最有利区。上古生界是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煤层及暗色泥岩厚,热演化程度大多处于成熟—高熟阶段,生烃潜力大。从源岩的生烃演化史及油气的运聚和圈闭关系指出古生界具有形成原生油气藏的条件,原生油气藏勘探研究的难点及关键问题在于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潜力、范围及油气保存条件。在系统分析总结前人勘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渤海湾、南华北及沁水地区古生界油气生成、保存条件,指出渤海湾地区是二次生烃的最有利地区,油气保存条件好,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南华北地区油气生成及保存条件好,但源岩演化程度较高,是天然气的有利勘探区;沁水地区亦具有二次生烃条件,但盖层及油气保存条件差、水动力条件强,北部地区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前景尚好。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油气藏的成因特点,将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藏的形成划分为5种端元模式;①一次生烃形成的原生油气藏;②早期油气藏调整后再次运移聚集形成的油气藏;③早期形成的油藏后期深埋进一步裂解成凝析气藏或干气藏;④高一过成熟干酪根裂解成凝析气藏或干气藏;⑤烃源岩二次生烃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不同模式的油气藏其发育特征和分布具有地区性,这是指导勘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Bongor盆地Baobab地区潜山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Baobab潜山油藏是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的主力油藏。以Baobab C-2井潜山油藏为例,从烃源岩生排烃史、构造热演化史、流体包裹体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特征、显微荧光与测温技术等方面分析其油气成藏史。埋藏史的分析结果表明,Baobab地区Mimosa组+Prosopis组主力烃源岩在约90 Ma开始生烃,并于约80 Ma开始排烃,晚白垩世末约66 Ma达到生排烃高峰期,之后由于构造抬升作用,生烃作用停止。Baobab C-2井潜山油藏经历了晚白垩世80~55 Ma的原生油气充注阶段和古近纪约30 Ma的次生油气成藏事件。在晚白垩世期间石油的充注表现为充注强度程度不同的连续过程,开始于晚白垩世80 Ma的石油充注事件以较低成熟度原油为主,而发生于约70 Ma的第二期石油充注事件则以成熟油气为主,该期充注事件是形成现今油气分布格局的主要贡献者。古近纪发生的次生成藏事件代表因构造作用而引起油气调整。  相似文献   

12.
卡塔克古隆起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塔克古隆起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具有三期成藏、两期调整、早期成油、晚期注气、复式聚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输导体系复杂,极大地制约了油气勘探.在前人研究塔中低凸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将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划分为断裂型、不整合型、输导层型及复合型4类,结合平衡剖面恢复,分析卡塔克隆起...  相似文献   

13.
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田成藏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油气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明确了满加尔凹陷及塔中深层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古油藏裂解气是形成塔中Ⅰ号坡折带大型凝析气田的主要烃源; 利用包裹体、储集层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结合烃源岩演化史、构造发展史以及储集层演化史对成藏期次及油气运移聚集进行研究, 指出塔中Ⅰ号断裂及晚期深大走滑断裂、塔中古隆起形成过程中的多期不整合是礁滩复合体油气成藏的主要油气输导体系; 晚加里东运动期是油气聚集期, 晚海西运动期是古油藏油气调整期, 喜马拉雅运动期是古油藏裂解气对早期油藏气侵的多期充注期; 礁滩复合体强非均质性和输导体系的差异是导致流体分布复杂的主要因素; 指出了塔中Ⅰ号坡折带外带富气、内带富油分布的油气分布规律, 丰富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  相似文献   

14.
13个区块的三维大连片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简称“柴西南”)现今存在红狮、扎哈泉、阿拉尔和切克里克等4个主要凹陷(或次级凹陷)。通过对凹陷构造演化和生烃潜力分析,认为红狮凹陷、扎哈泉凹陷和切克里克东凹陷为早期持续沉降凹陷,发育古近系-新近系厚度较大的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同时,结合油源对比和油气分布指出,柴西南具有大凹陷局部生烃中心,油气“环凹近源”聚集的特征,预算红狮和扎哈泉-切克里克2个生烃中心资源量为8.86×108t,临近生烃中心长期持续发育的七个泉-砂西、跃进、乌南、昆北等古鼻状凸起及外围斜坡带,不但有红狮凹陷和扎哈泉-切克里克凹陷2个生烃中心为其提供充足的油源,而且继承性发育多个三角洲沉积体系前缘相带、滨浅湖滩坝优质储砂体,源储配置好,是岩性、岩性-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成藏条件及勘探领域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分析准噶尔盆地的热史、烃源岩热演化史、圈闭的形成史和油气的早期充注对储集层演化的影响,指出盆地腹部深层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准噶尔盆地古地温较高,使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三叠纪末大部分达到生烃高峰,而盆地腹部的深层圈闭在三叠纪末期或更早就已基本定型,与生烃史有很好的配置关系,因此深层油气在三叠纪末期以前就可聚集成藏;油气的早期充注可抑制孔隙的演化,由于深层具有早期成藏的特点,推测储集层物性应该较好,探讨了深层的油气藏特征,包括油气特征,超高压和成藏模式等。  相似文献   

16.
微量烃分析在井中化探录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井中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井中油气化探)是以预测和评价井中油气储层为目的的一种新方法。微量烃分析是用吸附丝对岩样散发出的烃类进行直接吸附并分析各组份含量的一种方法。根据烃类的组成特点并结合物上气、酸解烃和荧光分析等方法,可发现油气层和判别油气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濮卫环洼带是东濮凹陷的主要油气富集区。剖析了该区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及成藏规律,探讨了断裂活动因素对油气富集控制的4种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构造一岩性复合油气藏;其生烃、排烃、油气运移和圈闭形成之间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是油气大规模聚集和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成藏条件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比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油气成藏条件,二者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厚度、有机质类型等方面差别不大,只是渤海湾盆地存在二次生烃,而鄂尔多斯盆地由于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只有一次生烃;二者的上古生界储集层都属于低孔低渗类型,盖层对生成的油气都能起到很好的封盖作用,认为二者成藏模式十分相似。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主要储集于岩性圈闭中,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在渤海湾盆地未来的勘探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油气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般高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气藏低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油藏,但也有低部位构造圈闭为气藏而高部位构造圈闭为油藏的相反的情况。其原理为油气的差异聚集。国外有许多典型的实例。在松辽盆地红岗长轴 背斜三个次级高点上,大量的试油结果证实.高台 子油层I砂岩组G13小层低部位的红131圈闭为气藏较高部位的红7圈闭为油气藏红16圈闭只含水。油气水的分布出现相反的现象。 在详细分析其构造、储集层特征的基础.上。认为C13小层具备油气差异聚集的基本条件.其油气分布能够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进行很好地解释.是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红岗背斜G13 小层是油气差异聚集原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油气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般高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气藏低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油藏,但也有低部位构造圈闭为气藏而高部位构造圈闭为油藏的相反的情况。其原理为油气的差异聚集。国外有许多典型的实例。在松辽盆地红岗长轴 背斜三个次级高点上,大量的试油结果证实.高台 子油层I砂岩组G13小层低部位的红131圈闭为气藏较高部位的红7圈闭为油气藏红16圈闭只含水。油气水的分布出现相反的现象。 在详细分析其构造、储集层特征的基础.上。认为C13小层具备油气差异聚集的基本条件.其油气分布能够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进行很好地解释.是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红岗背斜G13 小层是油气差异聚集原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