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玲 《建筑与文化》2021,(10):33-35
梳理有关嵩山各类地理范围的定义,并结合嵩山文化圈的圈层划定,文章将嵩山形胜圈划分为大嵩山、大嵩山地区及"天地之中"三大形胜圈,并对其进行量化,同时对大嵩山地区形胜圈中的山水形胜资源和古登封县城与外部形胜的关系进行明晰.嵩山形胜圈的划定为研究各圈层内的山水形胜、文化资源等提供了确定范围,大嵩山地区形胜圈中的山水形胜梳理为研究圈层内都邑、历史建筑及园林地景与山水形胜的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唐晓岚  高思源 《风景园林》2023,(12):121-128
【目的】通过对当今市域景观风貌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以杭州形胜为样本总结历史经验,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实现山水形胜观念的继承。【方法】以古今杭州城-山-水格局和城市景观风貌营建为研究对象,利用古籍史乘的文字及图像分析、实例研究和方志学,聚焦于史乘中的形胜,对杭州市域景观风貌的发展进行历史沿革分析,充分挖掘和梳理杭州“云山”“江湖”并存的自然形胜格局和山水形胜在人居环境营建中的历史演变,将古代形胜观念与现代规划理论结合。【结果】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形胜格局,较早实现了形胜与人居环境建设的融合,较为成熟的市域景观营建成果可作为范本,具有解读借鉴意义。以此为基础,通过诊断中国市域景观风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设计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重结合、双重修复的范式,提出山水形胜信息图谱构建、山水形胜历史价值判读、山水形胜营造智慧提升、山水形胜理景技法促新、人居环境聚焦风貌高质、历史遗存赓续城市文脉、自然生态赋能环境友好、文化生态助力锚固赋能8项构建市域景观风貌模式的对策。【结论】围绕“山水形胜”主题,探寻山水格局与现代空间的关联,为当今市域景观风貌规划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新的方法和尝试。  相似文献   

3.
张涛 《中国园林》2021,37(7):71
晋、陕、豫黄河沿岸地区具有深厚的黄河形胜文化积淀,造就了乾坤湾、黄帝铸鼎原、舜都蒲坂、黄河禹门、汾阴古脽、中流砥柱、黄河九曲等一系列著名的黄河形胜,反映出一套以黄河"险要地形""精妙形局""关键形势"等价值为导向的形胜发掘与营造体系。探析了黄河形胜的山水地理特征,诠释了"此在空间"下,形胜山水"形象""形局""形势"的"三形"构建机理,梳理了形胜营造的共性规律,总结了形成黄河形胜空间的原型范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发掘韩城地区人居营造的本土经验,着力说明人文精神与山水自然、城乡建设的关系。在提出本土营造之"文·景"传统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县域山水形胜、聚落相址营建、"韩城八景"几个方面切入,提出了地景视野下区别于现实自然地貌的形胜思维和人文山水,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居环境意义空间和文态结构,以此例证山水韩城的规划智慧。  相似文献   

5.
唐九成宫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誉为“离宫之冠”,是中国古代山水空间布局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整合,厘清九成宫选址麟游的原因,结合其平面形制分析宫殿的布局原则,首次尝试复原九成宫所处的自然山水格局,继而探讨其规划特色。九成宫的营建契合国家发展和帝王需求,选址山水形胜,布局巧于因借,其建筑与山水的相生相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影响了后世的山水园林建设。  相似文献   

6.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登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框架,依托城市的山水形胜,以山为背景,以水、路为廊道,将城市与风景区融为一体,形成共存共荣的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8.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4)
钟山优美的自然形胜,以及和玄武湖连于一起的山水城林结构,吸引着古人在此大量造园,是古代金陵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的重要载体。这些园林景观恬静、质朴,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造园崇尚自然、塑造意境、寄托心灵的艺术精神,是中国古代三大类园林模式形成和风格转型期的典型案例。钟山造园实践活动为明清造园高峰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何思娴  薛晓飞 《风景园林》2023,30(1):126-134
【目的】约园是常州现存清代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者,今仅山水格局保存较完整。当前针对约园的复原研究涵盖的时间范围跨度较大,且对其各时期园林景象的描述较为杂糅。【方法】基于对可获得史料的对比考证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辨析,以首任园主赵起所居约园为研究对象,补充赵起亲友及其他约园亲历者的文章作为指导依据。【结果】细化讨论了约园构园初期的空间布局,探讨赵起约园复原方案的其他可能性。以此为基石,重点分析赵起约园的掇山置石与理水,总结山水方面的造园特点。赵起约园造园风格整体反映了清中后期江南造园的时代特色,园林空间呈现多组团、多视点的特点。作为功能复合的傍宅空间,约园同时满足了园主日常读书会友活动与追寻山水林泉之乐的需求。“岛山置水”的独特山水组织方式以及分离观赏的掇山与置石,受到晚明后“画意掇山”观念变迁的影响,兼顾了园林游观的动静体验。【结论】常州约园研究是对苏州、扬州等焦点江南城市以外晚清文人园林的山水范式与营园特色进行还原与分析的一次探索,丰富了对传统江南文人园林的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为晚清江南园林研究以及后续其他常州园林复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黄帝陵轩辕殿是根据黄帝陵总体规划实施的二期工程。位于原轩辕庙以北庙区中轴线上.直抵凤凰岭麓。新建殿区占地56744m2.总建筑面积13353m2。此项工程是为适应新时代的祭祀要求而建设的。其设计特点可概括为四句话.即: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为了创造出宏伟、庄严、古朴的氛围、突出圣地感,工程建设从宏观上处理好与大环境山川形胜的关系,格局上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风格上与祖国建筑传统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新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2.
<正>“四个中心”战略功能定位给三山五园地区保护利用工作带来新挑战三山五园地区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独特的山水形胜整体格局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秩序的统称。其中,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地区的建设肇始于辽金(辽圣宗建玉泉山行宫、金世宗建香山行宫),发展于元明(元有好山园、寿安寺,明有清华园、勺园),至清代臻至全盛(康熙兴建畅春园,雍正兴建圆明园,乾隆扩建圆明园、整修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相似文献   

13.
顾凯  应天慧 《园林》2022,(2):19-26
以匠师主导为特征的传统山水造园是当代园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但尚未得到深入认识。匠师方惠主持的昆山璞园营造可作为此类典型案例加以研究。该园在总体境界上追求"园在山中",以确定主山、安排山势、布置水境等方式应对场地条件而进行布局。在具体山水景致营造上,重点以近景山洞、中景山峰、远景山峦及综贯水景等方式形成艺术效果与体验构成。在过程营造技艺上,在选石与用石、拼叠与造型、层次与呼应等方面呈现了高超的水准,并且因当代技术条件而加以发展。该园山水营造体现出对传统造园的真正传承且又有开拓,为当代设计施工分离问题的应对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2020,36(4):22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15.
张涛  史哲伟  柳云雁 《中国园林》2022,38(3):134-138
“龙门”是一种“两山夹河,其状如门”的地景文化空间,是在多地龙门人居实践过程中综合凝成的本土人居范式。以黄河龙门禹庙、洛阳龙门石窟、杭州龙门古镇为典型对象,将不同地区、不同特质的“龙门”进行整合对比,发掘了一套具有规律性、普适性和跨地区的“龙门”地景模式,构建了集龙门山水、龙门形胜、龙门城市、龙门风景、龙门文化于一体的龙门人居建设整体。  相似文献   

16.
张涛 《建筑与文化》2016,(11):114-117
文人是中国文化体系下的特殊群体。文人主导的人居环境营造具有特定内涵,对于理解本土城乡规划与风景营造智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韩城县域人居环境为例,阐述了本土营造特有的人文标准,分析了韩城地方文人在人居环境营造中发挥的作用,从文人视角探讨了韩城县域规划设计的具体方略。由此证明了文人规划师的一种山水"形胜"与人文"意义"相结合的人居空间构建方法,反映出本土营造的追求和理想。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丽江东方文化小镇规划设计是一次依托文化挖掘与小镇开发有机结合的实践。项目本身缺乏山水形胜的天然吸引力,但是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主题,通过对丽江文化采用明势、顺势、借势、造势等手法,铸造小镇的特色与灵魂,建筑设计、空间布局通过空间载体的形式进行演绎,打造小镇独特的品牌魅力。  相似文献   

18.
罗小安 《建筑与文化》2009,(11):104-105
城市建筑景观的目的是自然和谐,这是造园的一种审美理想。我们以色彩设计的方式对陶然园建筑外观和园林景观进行设计,要求色彩与自然和谐,与环境相连。通过陶然园项目思考和实践,对建筑景观色彩与空间营造思想进一步探索,归纳出用融入自然环境,形成大气文化氛围,呈现自然野趣的生态,将自然与人文思想在山水之间体现,以水墨如画的空间色彩景观表现出江南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9.
李旻昊 《风景园林》2017,24(5):116-122
明中晚期因文人聚集,汾阳曾出现过一大批私家名园,其中又以明末清初朱之俊所营诸园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汾阳的历史文献与朱之俊所作诗文中的相关记载的研究,对明代朱之俊所造楼山园、解脱园、汇清园、清兴园、峪园以及西溪别业6个园子的布局进行考证和分析。各园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选址环境,对山水之景的营造各有侧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园林空间。最后,结合明末汾阳地区的社会风俗文化对其中的园居生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功能发展鼎盛,激发了沿线聚落活力,促生出一批具有独特地域人文特征的运河城镇.以山东临清古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地图判读法、系统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籍文献,对比历史舆图,借助ArcGIS地图配准,剖析古城山水形胜特征,挖掘人居环境营建智慧.研究表明:受区域水系变迁、运河漕运变化和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