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热失重分析法(TG),研究了所合成的一系列含有磺酸盐基团的间苯二甲酸二乙二酯-5-磺酸钠(SIPE)、对苯二甲酸乙二酯(BHET)和不同聚乙二醇(PEG)添加量的共聚醚酯(COPEET)在N2和空气气氛下,受热发生分解释放出小分子而失重的规律。结果表明:随聚乙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COPEET的热失重起始温度提前,且失重速率加快;在N2气氛下,COPEET的热失重起始温度均为350℃左右,而在空气气氛下的起始分解温度比在N2气氛下提前许多;在N2气氛下的热失重曲线只显示出一次分解现象,留下部分残留物,聚乙二醇添加量越多则残留物越少;而在空气气氛下会出现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分解,且残留物极少。  相似文献   

2.
杨毅 《合成纤维》1990,19(1):28-31
本文用热重分析法及粘度降法研究了PET与有色共聚醚酯共混物的热氧化降解动力学。发现在共聚醚酯合成过程中添加带有官能团的染料能提高共聚醚酯的热氧化稳定性,并从反应机理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二醇共聚醚酯的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放  方小兵  张大省 《合成纤维》2011,40(12):10-12
将含有磺酸盐基团化合物及不同添加量的聚乙二醇(PEG)与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共聚合成共聚醚酯(COPEET),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研究了一系列COPEE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温度以及熔融温度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PEG添加量的增加,COPEE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规律地下降;PEG质量分数小于30%时,有利于冷结晶、结晶度下降;继续增加PEG则COPEET变得难于结晶;PEG质量分数小于40%时,热结晶容易,但结晶度下降;PEG添加量更高时,熔融结晶变得困难了;添加PEG会降低COPEET的熔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熔融缩聚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二醇共聚醚酯(PET/PPG),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动态热分析(DMA)等研究了材料的结构与热性能,1H NMR结果证明了PET/PPG共聚物结构的存在,而且共聚物的组成与投料比非常接近;热分析的结果表明,聚醚链段的引入对热稳定性和熔融温度的影响不大,而玻璃化转变温度、冷结晶温度、冷结晶焓、储能模量、损耗正切的峰温均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链交换法合成嵌段共聚醚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链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PEG添加量和不同PEG分子量的嵌段共聚醚酯。并用H’-NMR,IR,DSC及溶剂萃洗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对真空度、催化剂、PEG添加量和分子量等不同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提高反应真空度,添加酯交换和缩聚催化剂,加大PEG分子量时反应速度增加;而增加PEG的加入量时反应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6.
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间苯二甲酸二甲酯(DMI)、乙二醇(EG)、新戊二醇(NPG)进行酯交换反应后,再与聚四氢呋喃醚(PTMG)进行缩聚反应,制得低熔点共聚醚酯。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动态热力学分析(DMA)对共聚醚酯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NPG比例的增加,共聚醚酯的粘度增大,其NPG与EG链段比值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升高。当nDMT:nDMI为1:1,nNPG:nEG为3.3:6.7,PTMG质量分数为31.9%时,制得的共聚醚酯的Tg为25.79℃,熔点约130℃;35℃时,共聚醚酯贮能模量最大,耐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一种含硫酸钡常压阳离子可染共聚醚酯的制备方法 一种含硫酸钡常压阳离子可染共聚醚酯的制备方法,是用粒径为10~100nm的硫酸钡溶胶作为成孔剂材料。硫酸钡溶胶先分散于液态聚乙二醇中。尔后投入到缩聚釜中参与缩聚反应,当硫酸钡含量小于1.0%时,所得共聚醚酯切片中硫酸钡粒径主要分布于30~60nm,无凝聚粒子,其纤维综合性能明显好于用粉体硫酸钡制得的产物;该工艺减少了研磨设备投资和能耗,并可降低劳动强度,改善生产环境.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离子增溶剂(ISR)对P(E-CO-T)/NG体系相溶性的影响,通过RP-HPLC测定了互溶相中NG含量。同时考察了在ISR存在下,P(E-CO-T)与硝酸酯体系在室温及低温下互溶限度。通过FTIR分析表明,在ISR存在下,P(E-CO-T)与硝酸酯体系由于氢键作用使其相溶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磺酸盐基团化合物和不同聚乙二醇(PEG)添加量的新型共聚醚酯(COPEET),研究了它们的常规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温度、熔融温度及热失重等性能随PEG添加量的变化,又将COPEET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以60/40的质量比进行共混熔融纺丝,可纺性好,并得到了以COPEET为分散相的基体-微纤型纤维,经剥离后得到线密度低于0.001 dtex的超细纤维,可用于制成超纤合成革。  相似文献   

10.
以PEG为一组分的共聚醚酯的老化与防老化(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η_(sp)/c、拉伸性能及扫描电镜等表征了以PEG为一组分的共聚醚酯在热氧化、光氧化及真空热降解时的老化规律,判明了光及氧对共聚醚酯的老化起着重要作用。为改善此类共聚醚酯的耐老化性能提出了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低分子液体与PET,PEG及PEG与嵌段共聚醚酯共混物(改性PEG)表面的接触角,运用调和平均方程计算了PET与PEG及改性PEG间的界面张力,并利用相差显微镜研究了PET与PEG及改性PEG共混体系的相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随着PEG中嵌段共聚醚酯比例的增加,PET与PEG界面张力逐渐减小。同时,共混体系分散相的分散粒度变小,分散均匀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聚酯切片的流变性与可纺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富士C型熔融纺丝机研究了四种PET切片的熔体流变行为及过滤性能。对四种不同厂家生产的PET切片的可纺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日本(东洋纺公司)及上海切片的可纺性优于辽阳及天津切片。  相似文献   

13.
HA-PP改性丙纶流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成孔剂(HA)-聚丙烯(PP)改性丙纶的流变行为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共混HA使改性丙纶表现粘度下降;粘流活化能上升;流变指数值增大;挤出膨化现象变小,可纺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HA-PP改性丙纶流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成孔剂(HA)-聚丙烯(PP)改性丙纶的流变行为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共混HA使改性丙纶表现粘度下降;粘流活化能上升;流变指数值增大;挤出膨化现象变小,可纺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HDPE与PP改性母料共混物的流变性能。试验表明,18种共混物专用料均属切力变稀的假塑性流体,在本实验条件下,它们的流动性、能量消耗、冲击性能均优于配方PE-13,尤其是E母料改性HDPE及F母料改性HDPE的性能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球型料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毛细管流变仪和哈克流变仪研究聚丙烯球型料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剪切速率在200s^-1以上时,聚丙烯球型料的粘度经粉料下降得快,具有较优越的塑料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7.
PC/PET共混物流变性及可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熔融共混法制得一系列PC/PET共混物,通过Instron流变仪,小型纺丝机,差示扫描量热,广角X光衍射和热收缩等实验对PC/PET共混体系的流变性及可纺性进行研究。讨论了PC含量对流变参数及可纺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C/PET共混熔体属切力变稀流体,在PC含量小于15%(mol比)时有较好的可纺性及纤维力学性能,PC/PET共混拉伸丝是一种高收缩纤维。  相似文献   

18.
使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聚丙烯/尼龙11(PP/PA11)共混物的流变特性。实验结果表明,PP/PA11共混物为假塑性流体,在不同温度下,其非牛顿指数为0.4~0.6,其表观粘度随着增容剂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当增容剂质量分数为5%时,表观粘度达到最大值,增容剂的加入使体系的粘流活化能减小,熔体的流变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氰酸酯树脂体系的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改性RTM氰酸酯树脂体系流变特性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树脂体系的流变行为,建立了氰酸酯树脂在恒温和动态条件下的流变特性方程。研究表明,恒温条件和动态条件下的树脂流变行为符合Arrhen ius流变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流变测试结果符合很好。本研究为氰酸酯树脂体系的成型工艺的制定和优化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稀释剂与乙烯基酯树脂(VER)的相容性,在基本的粘度实验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稀释剂对VER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α-甲基苯乙烯(MS)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均能明显降低VER体系的粘度,常温下将稀释剂的用量控制在25%~40%时,其粘度均能降低到500 mPa.s以下,可满足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含25%~40%的MS或MMA的VER体系在常温下的可操作时间分别为40~90 m in和2.5 h以上,可分别用于制备中小型和大型复合材料制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