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1992年笔者进行了生物农药“棉烟灵”与敌杀死等4种化学农药防治烟青虫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棉烟灵”与化学农药具有同等的杀虫效果,可替代化学农药,而且具有药效持久,无农药残毒,对人、畜无害,防治费用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湘北烟区烟青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测定烟青虫食叶量的基础上,通过大田笼罩接虫试验,得出了湘北烟区第一代烟青虫为害烟草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并由此计算出第一代烟青虫为害的经济价值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在测定烟青虫食叶量的基础上,通过大田笼罩接虫试验,得出了湘北烟区第一代烟青虫为害烟草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并由此计算出第一代烟青虫为害的经济价值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8种生物农药对烟青虫/棉铃虫的大田防治效果,连续2年开展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种生物农药对烟青虫/棉铃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1.0×1011孢子/m L短稳杆菌悬浮剂、0.5%苦参碱水剂、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施药1次,防效可达到80%以上,连续2次施药后防效均在99%以上;0.3%印楝素乳油、10%多杀霉素悬浮剂、2.0×1010PIB/m 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0×1010PIB/g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0.5%藜芦碱可溶液剂连续施药2次后防效可达80%以上。进一步研究显示施用8种生物农药2次后烤烟产量和产值均高于清水对照。表明8种生物农药均可应用于烟田烟青虫/棉铃虫防治。  相似文献   

5.
烟青虫和棉铃虫在陕西烟区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调查表明,烟青虫Helicoverpaassulta(Guenee)在陕西仅分布于关中和陕南;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虽在陕西各地烟田均有发生,但主要分布于陕北和关中。从地理上看,棉铃虫在陕北延安等地严重危害烤烟;在关中则主要危害烤烟留种田和晒烟留种株;在陕南发生极少,仅开花后在花上有少量幼虫。从生育期上看,在两种害虫混发的关中地区,团棵至旺长期主要是烟青虫,而棉铃虫仅在干旱的渭北旱塬上发生,开花后则逐渐过渡到棉铃虫为主,9月以后留种田发生的全为棉铃虫。推测棉铃虫起源于北方干旱地区,烟青虫则起源于湿润的东洋区。讨论了这两种夜蛾分布区差异以及造成中关烟田早、中晚期区系组成差异的原因。初步提出了烟青虫和棉铃虫在陕西当地蜜源植物间转移的可能规律.并提出了防治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烟青虫/棉铃虫混合种群卵在麦茬烟田和留种烟田6~7月间均呈聚集分布。麦茬烟田,打顶前(6月)有59.52%的卵分布于蕾(尖)上,35.54%的卵分布于1~8片叶上;打顶后(8月)约有95%的卵分布于1~8片叶上。留种烟田,6月、7月份分别有88.71%和94.44%的卵分布于蕾花上。两级抽样表明,田间调查6月份麦茬烟卵密度时(D=0.01),每块四查90株,每株仅调查蕾(尖)至第6叶上的卵即可。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烟青虫/棉铃虫混合种群卵在春烟田6~8月份始终呈聚集分布。混合种群卵在烟株上的分布上部明显多于下部,打顶后,约有95%的卵集中于上部8片叶上。6月份田间调查卵密度时,每块四查100株,每株仅查上部8片叶即可(D=0.15)。  相似文献   

8.
我国烟区辽阔,由于气候条件、土壤及栽培方法的不同,各地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为害程度也不相同。本文扼要介绍春烟苗期及大田期经常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供生产单位参考。一、苗期主要病害1、冻害和饥黄:春烟育苗多采用温床和塑料薄膜覆盖育苗。由于早春气候较低,烟草播种后幼苗生长缓慢,当幼苗四片真叶前后,倘遇到寒流,易遭受冻害。受害烟苗心叶变黄  相似文献   

9.
农用不育剂防治烟青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育治虫也称遗传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一项崭新内容。当前,国内外成功的实例不多。本研究选出了烟青虫雄性不育剂和雌性不育剂,将其与烟青虫性诱剂结合,制成小型不育引诱器,每亩烟田插置一个,即可诱使田间烟青虫成虫吮食不育剂,食后即成为不育蛾。不育蛾仍可与正常蛾交配,不但使交配对象成为不育,还可使已正常交配的成虫成为不育。从而降低田间的虫量,减少为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使用不育剂可以减少田间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本研究选出的不育剂对人畜无害,使用简便,价格较低,对环境无污染。  相似文献   

10.
烟株叶片叶绿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烟株叶片叶绿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方法  2018年5-9月,利用平均相对偏差、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烟株叶片叶绿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  1)烟株叶片叶绿素的动态变化呈“倒勺子”型,且叶绿素含量随部位的上升而增大;叶片发育前中期,叶绿素值呈弱变异,后期则呈中等变异。2)样带上中部和上部叶片叶绿素值的破碎化程度高于下部叶,烟株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值的波动具有相似性。3)基于时间稳定性指数最小值得出代表性样点,建立了代表性样点叶绿素值与对应部位叶绿素平均值之间的回归模型。  结论  可利用代表性样点烟株叶片叶绿素值表征对应部位叶绿素的平均值,从而为本区烟田的水肥管理和成熟采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20 0 0 - 2 0 0 1年进行了利用病毒制剂“棉烟灵”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和烟蚜研究。结果表明 ,“棉烟灵”对烟青虫有较好防效 ,对斜纹夜蛾无效。“棉烟灵”加辛硫磷的混剂对烟蚜有兼治作用。“棉烟灵”在田间的持效达 36d左右 ,药效呈线性递减 ,每天递减率为 3.14 % ,防效与烟青虫幼虫密度无关。依靠烟青虫幼虫的移动来实现病毒的扩散范围有限 ,幼虫感染病毒后的第 5d达到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12.
烟株摘除底脚叶与防治赤星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合防治烟草赤星病措施中,摘除烟株底脚叶对防治烟草赤星病关系重大。对烟草不同叶位感病程度、不同叶位培养液孢子萌发进行实验,并对摘除底脚叶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现蕾期摘除底脚叶1~3片,对防治烟草赤星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烟青虫二代幼虫对烤烟的危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在贵州金沙县进行了烟青虫二代幼虫对烤烟的危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增加,烟叶产量、均价、上等烟比例和产值降低,中等烟比例上升。建立了虫口密度与相关因素的数学模型。确定防治指标为百株虫量10.67头,受害株率为11.59%。  相似文献   

14.
烟青虫预测预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用性诱捕器诱集成虫和用93-1诱集物调查卵量,可以较准确地进行烟青虫的短期预报,及时指导防治,尤其适合基层测报点使用。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和栽培措施对害虫的抑制作用,使用生物制剂,利用信息素诱集可以有效地控制烟青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防治烟青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1990年在亳州市烟区做了微生物农药灭蛾灵、昆虫生长调节剂IKI—7899和化学农药氰戊菊酯(速灭杀丁)及其不同浓度防治烟青虫的试验研究。试验数据经方差分析和 t 检验,显示了3种供试药剂及其不同浓度处理重复间平均虫口减退率相互差异程度,为科学合理地使用提供了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烟蚜和烟青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详细介绍了我国烟草上最主要的两种害虫———烟蚜和烟青虫的分布、为害、生活史、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烟蚜茧蜂是蚜虫的主要天敌,但其控制作用又受到重寄生蜂的影响。我们在烟株封顶后将其分为上、中、下3个部位,对不同部位重寄生率进行分析,为弄清重寄生蜂的活动及寄生规律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烟株下部的重寄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上部;在中后期,大田重寄生率高达40%,且此时烟株上部和中部的重寄生率均显著高于下部。在云南大理烟区有2种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 (Bouche)]和长背瘿蜂(Phaenoglyphis sp.),以蚜虫宽缘金小蜂为优势种,长背瘿蜂在云南尚未见报道;大田重寄生率在8月初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生物杀虫剂阿维虫清防治烟青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0 .2 %阿维虫清是一种抗生素类生物农药。 1 998~ 1 999年室内和大田试验表明 ,阿维虫清具有很强的触杀胃毒作用 ,对烟青虫击倒迅速 ,且具有较好的杀卵作用。是一种比较好的烟青虫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9.
试析我国不同生态烟区烟蚜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对烟蚜的研究成果、试验报道及有关文献资料,依据烟蚜的生活周期型、田间蚜量消长型、为害类别及发生量类别四个方面,将我国几个主要烟区的烟蚜发生为害情况初步划发为8个不同类型的防治区。针对各区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基本的防治模式。阐明了双峰型烟区两峰之间蚜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黄淮烟区是以烟蚜茧蜂为主的多种天敌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贵州及湘北烟区则是气候因子特别是高湿及降水所致。对烟蚜的间接为害,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对烟蚜的研究成果、试验报道及有关文献资料,依据烟蚜的生活周期型、田间蚜量消长型、为害类别及发生量类别四个方面,将我国几个主要烟区的烟蚜发生为害情况初步划分为8个不同类型的防治区。针对各区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基本的防治模式。阐明了双峰型烟区两峰之间蚜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黄淮烟区是以烟蚜茧蜂为主的多种天敌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贵州及湘北烟区则是气候因子特别是高湿及降水所致。对烟蚜的间接为害,结合当前的实际,应强调以驱(避)蚜防病为主,提高烟株自身抗(耐)病力为辅的基本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