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顾登平  张雪英  崔宝秋  张越  赵建玲 《精细化工》2000,17(6):336-338,342
介绍了作者在有机电合成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结合已研究成功的实例 ,简介了每个工艺的原理、最佳工艺条件、所获得产品的电流效率及产物的质量分数。结合有机电合成的发展方向 ,介绍了近期作者在阴极间接电氧化和阳极间接电氧化所做的工作 ,这一研究将会促进有机电合成的发展 ,开拓有机电合成的思路 ,扩大有机电合成的研究范围 ,使阴极、阳极能合成更多、更复杂、更有意义的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电合成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单而价廉的方法合成陶瓷薄膜和纳米材料。总结了电合成反应的特点 ,讨论了影响电合成反应的因素 ,综述了用电化学方法合成纳米氧化物的各种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3.
成对电合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成对电合成技术新的研究进展,根据电解合成产物生成机理的不同,介绍了各种成对电合成技术的电极反应机理和应用情况,并对每种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评述.成对电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化合物的合成开辟了新途径,其应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4.
高铁酸盐电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长春  周志浩 《化学世界》1992,33(3):100-104
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法,通过重复扫描,保持阴极电位不变,逐步增大阳极电位;变动扫描速度;变动电介液温度等手段,对铁电极在浓碱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探讨,得出了电解合成FeO_4~(2-)的机理及影响电合成FeO_4~(2-)的因素。同时本文讨论了在电介液中加入氯化钠后,氯离子对电解合成FeO_4~(2-)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电解法合成高铁酸盐得出了一些极为有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甲基苯甲醛的间接电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对甲基苯甲醛间接电合成的生产原理和生产方法,确定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对甲基苯甲醛产率可达近70%,反应仅需2-4min,并对Mb63+氧化二甲苯3个异构体为相应醛的难易程序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苯甲醛电合成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苯甲醛电合成的发展概况,详细地介绍了间接电合成法、成对电合成法和超声电合成法3种苯甲醛合成技术,并着重介绍了Mn3+/Mn2+电解媒质作为氧化还原电对间接电合成苯甲醛的应用情况,指出超声电合成法将是合成苯甲醛很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礼霞  李伟善  孙保兴 《广东化工》2007,34(10):64-66,98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成对有机电合成的新研究进展,根据电解合成的方式即电解过程是否需要媒质的情况对成对有机电合成进行了新的分类,介绍了这二类有机成对电合成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评述。成对有机电合成的不断发展,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将推动绿色工业的进步,其应用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离子液体作为新型绿色环保溶剂,在电化学中的应用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离子液体在电池技术、电合成、电沉积、电容器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加以阐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有机电合成是一门涉及电化学、有机合成及化学工程的交叉学科。本文概述了有机电氧化反应、有机电还原反应、间接有机电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电合成及特殊有机电合成方面的应用进展,并简要介绍了超声、超临界、光和磁场及仿生等技术与有机电合成融合发展的最新动向。  相似文献   

10.
5.间接电合成5.1 阳极氧化工艺5.1.1 环氧丙烷环氧丙烷的电合成是间接利用阳极氧化反应来制取有机化合物的最典型例子之一。Kellog 公司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开发工作。他们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在氯化钠水溶液中通入丙烯并进行电解。由于 Cl~-在阳极放电生成 Cl_2,Cl_2又在该电解液中与水  相似文献   

11.
间接电氧化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间接电氧化的进展。阳极间接电氧化 ,重点介绍以Mn3 + /Mn2 + 和Ce4 + /Ce3 + 作电解媒质的研究结果。阴极间接电氧化 ,重点介绍以WO52 -/WO4 2 -和VO(acac) 2 OOH/VO(acac) 2为电解媒质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固定床电解槽变电流电解乙二醛合成乙醛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支持电解质、阳极类型和变电流电解方式等因素对电解乙二醛合成乙醛酸过程的电流效率和乙醛酸选择性的影响。在选用的支持电解质中盐酸是最合适的支持电解质 ;固定床阳极电解效果优于平板型阳极电解效果 ;变电流电解效果好于恒电流电解效果。当阳极电解液初始组成为w(乙二醛 ) =7.0 %、w(盐酸 ) =8.0 % ,阴极电解液组成为w(硫酸 ) =2 0 %的水溶液 ,变电流电解的平均电流密度为 15 35A/m2 时 ,电流效率为 85 .0 %、乙醛酸选择性为 94.3% ,阳极初产品中m(乙醛酸 )∶m(乙二醛 )≥ 40∶3。  相似文献   

13.
对电液压脉冲的工作原理,电液压脉冲净化水的机理及相关的实验作了简要的介绍.实验表明:电液压脉冲对液体具有强大的综合作用,利用水泵抽取湖中的水体,在电液压脉冲产生的高压和高温作用下,能减少能耗,因此可实现杀菌和杀灭湖泊水体中的藻类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山梨醇的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梨醇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在许多行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市场潜力巨大。本文分析了催化加氢法、电解还原法、生物发酵法等山梨醇的生产技术研究进展;指出了国内本行业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光(电)催化氮气还原技术利用天然太阳能作为能源,具有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等众多优势,可解决传统工业合成氨Haber-Bosch工艺的高能耗以及高CO2排放等问题,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新兴合成氨技术之一。由于氮气为非极性分子,在水中溶解度极低,且本身呈现化学惰性,难以被活化,使得整体的氮气还原转化合成氨效率较低。同时,光生载流子的利用率也显著影响整体的催化效率。为此,光(电)催化氮气还原技术的关键在于催化剂的设计和催化反应体系的优化。本文在介绍光(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反应过程以及机理的基础上,主要从促进氮气溶解扩散、氮气吸附和活化以及强化载流子分离和传输等具体反应过程出发,重点综述近期国内外在光(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领域基于上述反应过程强化的最新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目前光(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此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对氯苯甲醛合成技术进展与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咏梅 《现代农药》2002,1(3):34-36,12
本文评述对氯苯甲醛各种合成工艺,介绍了氯化水解法、直接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及对硝基甲苯法,并介绍了对氯苯甲醛的应用与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一种非对称的双稠合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二硫化碳、二甲基甲酰胺为起始原料,亚磷酸三甲酯和亚磷酸三乙酯为偶联剂,利用多步Wittig交叉偶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双稠合的四硫富瓦烯衍生物2 (4′,5′ 二甲硫基 1′,3′二硫代环戊烯 2′叉) 5 (4′,5′ 二腈乙硫基 1′,3′二硫代环戊烯 2′叉) 1,3,4,6 四硫并环戊烯,该衍生物具有更为伸展的π共轭体系,因此有可能成为一种优良的电子给体。各步偶合反应的收率51 4%~82 4%。由于采用了交叉偶合反应及具有吸电子取代基,目的产物的收率高达82 4%。中间物及产物经I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鉴定。其中目标产物元素分析的实测值w(C)=33 59%,w(H)=2 30%,w(N)=4 18%与计算值w(C)=33 64%,w(H)=2 18%,w(N)=4 36%非常吻合,说明合成路线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有机电化学工业开发工作的新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明 《化工进展》1997,(3):30-34
本文从产品的精细化,间接有机电合成的强化生产,电槽,分隔膜及电极材料和具有工业化前景的领域等4个方面,扼要介绍了国内外有机电化学工业开发工作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19.
缪娟  符德学 《化工时刊》2005,19(9):46-49
综述了国内外电化学技术去除污染物的研究现状,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如电化学生成强氧化剂氢氧自由基技术、电催化降解技术、光电一体化技术、电解氯氧化技术等,探讨了电化学技术处理工业废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A photo‐crosslinked side‐chain second‐order nonlinear optical polymer was synthesized with bis‐phenol‐A as the polymer backbone, p‐nitroaniline as the chromophore and cinnamyl group as the photo‐sensitize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olymer was made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frared, ultraviolet‐vis, and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methods. An electro‐optic film was obtained by spin coating of the polymer and corona poling then photo‐crosslinking reaction. An external electro‐optic measuremen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ilm and reflective light path configuration, and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measure the electrical signals propagating on the under‐test circuits. The poled and crosslinked film showed high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160°C) and improved chromophore orientation stability. The measuring principle was analyzed by electro‐optic tensor matrix and index ellipsoid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signed polymer film had the linear electro‐optic effect, the voltage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 was measured to be 5 mv/ at the condition of 1 kHz input signal. © 2000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77: 1506–1512,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