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渤海湾盆地构造运动和层序地层学特征,阐述了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地层圈闭发育和成藏特征.认为新近系与古近系之间和古近系与前新生界之间为两个一级不整合面,前者在凹陷陡坡带主要发育超覆圈闭油气藏,在缓坡带既发育超覆圈闭油气藏,又发育不整合面遮挡油气藏;后者在主要凸起或低突起部位发育潜山油气藏.古近系内部发育3个二级不整合、10个三级不整合,二级不整合面上下均发育地层油气藏;与三级不整合面相关的地层油气藏规模较小,但数量很多,是目前精细勘探的主要目标.通过在济阳坳陷的多年实践,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上述地层油气藏,为"东部稳产"的能源战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义和庄凸起北坡是一个典型的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受多期构造运动、沉积间断等因素影响,义和庄凸起北坡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圈闭及油藏类型。本文在储层、油源、圈闭等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义和庄凸起北坡的油藏类型、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并根据目前的勘探现状,指出潜山、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等隐蔽性油藏是主要勘探方向,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义和庄凸起邻近车西、大王北、郭局子、四扣等良好的生油洼陷 ,区带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受多期区域构造运动影响 ,义和庄凸起北坡地质结构特征十分复杂 ,含油层系多 ,储层、圈闭类型复杂多样 ,油藏分布广泛 ,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系统分析了义和庄凸起北坡的成藏条件、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指出潜山、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等隐蔽性油藏将是下步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车镇凹陷不整合特征及地层油气藏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受区域构造运动影响,车镇凹陷多次发生构造抬升与沉积间断,目前保存6期主要的地层不整合。车镇凹陷具有"双元地质结构",决定了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分别具有不同的断裂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广泛分布的燕山期不整合面对油气的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不整合可改善下伏地层的储集物性,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并形成地层圈闭,提供油气聚集的场所。车镇凹陷发育三种类型的地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基岩油气藏)、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分别发育于不同的含油气层系,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车镇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长宝 《河南石油》2007,21(5):16-19
受区域构造运动影响,车镇凹陷多次发生构造抬升与沉积间断,目前保存6期主要的地层不整合。车镇凹陷具有“双元地质结构”,决定了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分别具有不同的断裂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广泛分布的燕山期不整合面对油气的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不整合可改善下伏地层的储集物性,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并形成地层圈闭,提供油气聚集的场所。车镇凹陷发育三种类型的地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基岩油气藏)、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分别发育于不同的含油气层系,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车镇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不整合纵向结构及其成藏作用物理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不整合是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地层缺失所呈现出的一种不协调的接触关系。在纵向上可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它不仅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能形成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模拟实验表明,油气沿不整合纵向结构运移受控于岩石物性、坡度,容易在风化粘土层薄弱环节突破,进行窜层运移;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圈闭较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遮挡圈闭(潜山)更有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的地层不整合面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何登发 《石油学报》1995,16(3):14-21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基底形成阶段、克拉通盆地阶段和前陆盆地阶段的长期构造演化.盆地发育了22个层序界面,其中有七个区域地层不整合面,即震旦、志留、泥盆、石炭、上二叠统-三叠、侏罗、第三系底部不整合,分别发育在克拉通盆地或其上前陆盆地或二者之间.这些不整合面为海平面相对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共同产物.不整合面对油气聚集有重要意义: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大量圈闭;改造了储集条件;不整合面(及其上薄层砂岩)是油气长距离运移的有利通道.有关不整合油气藏的勘探在塔里木盆地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拉尔盆地不整合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3,自引:16,他引:43  
基于不整合与油气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阐述了采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所识别的不整合面,并将其分为区域不整合和局部不整合2种主要类型,探讨其成因认为,不整合的形成与频繁构造活动、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大气水淋滤等有关。然后指出: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藏为变质岩侵蚀残丘、顺向断块风化壳、地层不整合遮挡等类型,且具有高凸起上的低断块和低凸起上的高断块易于聚集油气的分布规律;不整合面易于形成高孔渗带,既可以改善储集体的渗透性,又是油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不整合对油气的生成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最后,预测斜坡带上发育的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是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的发育过程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济阳坳陷不整合的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风化期、剥蚀期和成岩期3个阶段.风化期是不整合结构形成的基础,剥蚀期是不整合结构得以保存的关键时期,成岩期决定着不整合结构的矿物成分及孔渗结构.由于不整合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整合结构的发育主要受沉积间断时间、风化母岩岩性、保存条件和古气候4种因素的控制,结合不整合结构的发育过程和控制因素的分析,将济阳坳陷不整合划分为凸起-陡坡基岩强风化型、缓坡基岩强风化型和古近系-新近系内部母岩弱风化型3种发育模式.凸起-陡坡带不整合面下岩石孔渗性较好,一般形成潜山油气藏;缓坡带一般形成结构比较完整的不整合,易形成不整合超覆和遮挡油气藏;古近系-新近系内部地层不整合风化时间短、程度弱,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0.
辽河东部凹陷北部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不整合对油气藏形成有重要作用。辽河幼陷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不整合较发育,根据实际资料研究沙三段顶面不整合类型(削截、平行和超覆)和不整合面上下6类岩性接触关系的平面分布。不整合类型和不整合面上下岩性接触关系不同,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不同:下泥上砂的削截和平行不整合可在不整合面之上成藏;下砂上泥的削截不整合易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不整合可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面上下均为砂岩,可作为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运移通道;不整合面上下均为泥岩,可起封堵和区域盖层的作用。根据上泥下砂的不整合面分布区有利于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认识,预测青龙台构造高部位和茨榆坨潜山的低带是有利目标区。图5参12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车地区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环绕义和庄凸起大面积分布,发育了众多油藏,也拥有较多的钻井资料。沾车地区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分为石灰岩、白云岩、混积岩3类,石灰岩又划分为内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复合颗粒灰岩和泥晶灰岩等类型,白云岩主要为结晶白云岩,划分为藻屑白云岩、藻格架白云岩等,混积岩则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混合沉积;储层孔隙类型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3种;储层整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储层物性与岩石类型有很大关系;沉积环境是储层好坏的主控因素,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起到了一定影响。储层主要受控于沉积古地理环境,义和庄凸起南部、东部的陡坡带储层发育最好;陈家庄凸起北部及义和庄凸起北部的缓坡带储层相对发育,礁、滩之间或者湖湾和半深水地区为差储层、非储层发育相带。   相似文献   

12.
沧东凹陷带的结构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文 《石油学报》1989,10(3):31-39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沧东凹陷带属结构简单的箕状断陷,油气运移指向缓坡隆起,对缓坡带给予重视,而对凹陷中心及陡坡带则置于次要地位。这种倾向的产生、源于对凹陷内幕了解不够。事实上、据笔者结合近年地震剖面和有关钻探成果分析,证明其内幕亦很复杂,既有前第三系的基岩隆起,也有第三纪以来形成的基岩阶地和与之相关的盖层圈闭,为寻找多种类型油气藏奠定了基础。沧东凹陷带的结构同第三系沉积前的古构造背景及第三纪以来的块断活动有关,印支—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块作北西向挤压,形成北东向的背斜隆起,隆起部位大致对应现今的沧东断裂带,隆起顶部因受压上隆产生张裂系,地层遭受剥蚀。第三纪始,沿顶部张裂系自东而西被拉张下滑,并被同期的沉积所披盖形成沧东凹陷带。显然这类凹陷的基底同沉积盖层关系密切;凹陷缓坡基底对应于古隆起东翼,由中生界—古生界地层组成,始新世被拉张,上覆始新统地层,构成黄骅断陷中央隆起带西北翼,前第三系地层下倾尖灭,第三系盖层上倾断超减薄,有利于基岩断块油藏和盖层背斜油藏的形成;凹陷中心基底则对应于古隆起顶,受剥强烈,中生界与古生界有的地区缺失,渐新世被拉张,上覆渐新统地层,形成古高今低的断阶结构,有利于新生古储油藏的形成;凹陷陡坡基底是由不同时代地层组成的断面斜坡,形态复杂。上覆地层自下而上断超于其上,若上倾方向封堵条件好,基底可形成古地貌油藏,盖层可形成构造岩性油藏;而古隆起西北翼则属于现今沧县隆起和文安斜坡基底的组成部分。沧东凹陷带的这个结构,不仅为凹陷缓坡开阔了找油领域,同时也为凹陷中心和陡坡带的勘探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The Zagros orogenic belt is underlain by a complex faulted Precambrian basement. Major fault trends originating in this basement have been invoked to explain large‐scale structural changes along the strike of the orogen, e.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irkuk Embayment (Kurdistan, Iraq) and the Lurestan Salient (Iran). However, within the Kirkuk Embayment, these structural trends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considered as an interacting group of faults which are periodically reactivated. This contribution first presents a revised basement fault map for the Kirkuk Embayment, created from interpreted gravity data, existing fault maps and remote sensing lineament analyses. This map is then compared to surface structure maps, published facies maps and source rock maturity data using GIS techniques. The object is to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ement faults and surface structures, fades and source‐rock maturity through time. Surface anticline orientation and location, as well as a number of major facies changes within the cover sequence, and the maturity of Triassic source rocks, are constrain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Najd and Transverse fault trends. A third basement trend, the Nabitah trend, has a more subtle effect on Phanerozoic geology. The Kirkuk Embay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a series of semi‐independent basement blocks, defined by these basement fault trends.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semi‐independent blocks has created local but predictable differences in surface structures, sediment thickness and facies, and variations in the maturity of Triassic source units across the Kirkuk Embaymen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tion and behaviour of basement faults within this hydrocarbon province is therefore a valuable predictive tool in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4.
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运用石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在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上区分出了七个不同族群的石油。油-源对比表明,它们分别来自加扣、郭局子、大王北和车西四个生油洼隐的沙四、沙三、沙一段烃源岩。根据成熟度、运移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每个石油族群可以分为一个或期若干个组群。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指出了义地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方向,确定了石油的运移边界。  相似文献   

15.
冀中拗陷断裂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中生代末或早新生代初以来,泰山隆起相对上升,在隆起两侧产生拉张应力,致使华北盆地北部和苏北盆地的基底在薄弱地带被拉开,形成一系列的一边断一边倾的箕状断陷。冀中拗陷的基底断裂是在统一拉张、翘倾运动中形成的。因此一边断一边倾的翘倾断块构成基底构造运动的基本构造单元。在基底翘倾断块之上同步沉积的下第三系碎屑岩的重力和区域拉张的叠加作用、以及翘倾构造应力条件下的重力滑动作用是形成冀中拗陷的表层断裂的动力;其次,重力滑动诱发下的塑性拱张、基岩隆起、沉积压实也是加剧形成表层断裂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基岩碳酸盐岩地层划分对比一直存在争议:一是该套地层是否存在古生界的问题,二是该套地层分区归属辽西和辽东的问题。通过钻井剖面的岩性、古生物、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将该套地层划分出元古宇长城系大迫山组、康庄子组,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及若干个岩性段。大民屯凹陷基岩碳酸盐岩地层位于华北地台的东北缘,该套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特征可与河地层小区进行对比,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岩元古宇主要为长城系,可与河地层小区的长城系对比;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大民屯凹陷北部基岩中发现了地表缺失的古生界。中新生界位于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交会处,中新生界属下辽河地层分区。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的基岩结构及其与上覆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的基岩,是指盆地内沉积盖层的基底,它们是变质的褶皱的早期岩系,是以明显不整合界面与上覆沉积层分界的。近年来,由于地球物理勘探工作量的增大,手段的更新,四川盆地区域地震大剖面获得较好的效果,取得了大量丰富的地震反射信息。通过钻井、地面露头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地质解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四川盆地的地质结构、沉积、构造等方面的认识,也为盆地的深层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文在综合五条区域地震大剖面的基础上,仅以其中最长的一条中—S—X区域剖面(见照片)为代表进行地质综合解释,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与本文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物探资料看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抗 《石油物探》1983,22(3):74-80
本文概述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探史及勘探过程中对基底的不同认识。从地层新资料出发,重新解释了航磁异常与基底构造的关系。根据航磁资料和地震反射资料,讨论了基底的顶面起伏及其对盖层底部地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最后,讨论了对综合物探工作的几点体会,并对新一轮石油普查中的综合物探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