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朝 《华中建筑》2006,24(9):131-132,140
该文通过对我国民族传统公祭建筑华表从语言、历史两个方面进行回顾,进而借助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华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袁征系统,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本质,特有的优美和崇高等审美形态的内涵、以及中国人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社会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2.
基于并针对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0”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之首要前提,首创之关键问题:解密了“建筑”一词内涵系统与外延范畴;揭示了建筑(物)的绝对本质BZI和根本特征TZ一一建筑本体根本矛盾之特殊性;定义了“建筑”(物)及“建筑艺术”,否定了“建筑是艺术”;发现总结了建筑(物)三大规律与法则GF123;剖破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推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论证了建筑(物)与城市“同一性”,指出无建筑(物)便无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3.
1前言随着建筑技术和建材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砖石、砖混、钢筋砼建筑外,近年来钢结构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钢结构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机械化施工方法不同,开展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钢结构建筑施工的特点钢结构建筑是以钢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成的建筑物,如钢结构高层建筑(办公楼、住宅);低层金属房屋(办公楼、住宅、学校、厂房、仓库);烟囱、水塔、桥梁;网架结构体育馆、候机楼等。实践证明,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结构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简介和对优秀案例的调研解读,从微观(建筑构件、建筑装饰、建筑色彩等),中观(空间布局、屋顶造型、立面造型等),宏观(旧建筑群改造、旧街区等)三个层次分析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在现代建筑设计应用中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传统建筑中等级象征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阅时 《华中建筑》2001,1(3):86-88
该文论述了等极观念是集体(国家)秩序的产物,等级观的具体化——礼制影响传统建筑的直接原因,传统建设乃至现代建筑的规模和体量、颜色、式样及装修等方面都蕴含等级观念,具有极强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6.
构建跨世纪建筑院系的高科技支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筑院系面临信息化挑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着一场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信息及通信等高科技工具的应用和普及,传统的建筑教育支撑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建筑业正向着集设计、制造、管理、更新综合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首先是设计过程的电子信息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多媒体、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将传统的设计图纸变为集图形、图象、文字、数据、声音、动画及实时仿真的多媒体文件,并通过CIM(计算机集成制造)、CICC(计算机集成施工)等将设计信息应用于制造和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7.
人类各阶段建筑文化要义(之二)──传统建筑文化陈凯峰人们常将某些建筑称Z为乐方建筑前西方建机、中国建筑部日本建筑等,这都主要是指其合自传统b期的建筑或冥有传统建筑文化蕴含的建筑,景“传统”这特殊的发展的期结合种建筑用未了五彩斑调的花冠,令人眼花乱,故...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     
《四川建筑》2010,(2):20-20
绿色建筑又叫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等,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在适宜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适用的使用空间。它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9.
设计:阿利·拉法特(国际咨询)DESIGN: Aly Raafat (Inter-Consult)1996年建筑石材奖(中东与北非地区)第三部分(城市景观)一等奖评委非常欣赏建筑师进行开放空间的设计时从古典建筑中获得的灵感。传统场景与富含象征意义的自然元素(石头、水等)完美地结合起来。设计者巧妙地组织开放空间,与改建博物馆现有的传统风格相统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空间在传统伊斯兰风格影响下被设计出来,进而使整个博物馆卓而不群。建筑上的细节和设计上的组织,实际上是以博物馆的修复为目的来构思的。建筑布局遵循并发展了古典的风格。一条主轴…  相似文献   

10.
13 仿古砖瓦及砖雕 仿古砖瓦产品及现代砖雕虽说在行业内所占比例很小,但随着仿古建筑的发展及原有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增加,在最近几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北京、天津(蓟县)、河北、陕西(西安、富平等)、江苏(苏州、常熟等)、浙江(嘉善)、安徽(安庆)、甘肃(临夏)、成都(大邑)、湖南、山东、山西、云南、福建等地还保留有少部分用传统的还原气氛烧制的毕产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城镇街坊—山西传统民居群体空间组合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聪龄 《山西建筑》2002,28(12):1-2
介绍了太原市鼓楼街、平遥商业街与民居等几个城镇街坊及传统民居群体空间的组合形式。剖析了牌坊,匾额等文学艺术形式在建筑学中的应用,体现出山西建筑具备的中原文化共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郭红 《山西建筑》2007,33(34):53-54
以地域传统民居为例,具体分析了其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生态性以及民族性,并简要论述了如何保持当地建筑文化的这些特性,以促进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保护工作,推动地域创作之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之一的传统古民居建筑,包括湘南古民居,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文章从"天人合一"生态观的村落选址、"崇中尚和"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和体现"礼乐"秩序的"干支式"村落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哲学思想对湘南古民居村落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西纪念性园林的差异及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孟萌 《中国园林》2007,23(1):61-65
分析中西纪念性园林在起源、设计理念、总体风格、纪念效果、要素处理、空间结构、表达意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哲学、美学基础和历史文化条件;从纪念目的变化、纪念形式发展、设计理念和风格、营造手法等角度,对这两种园林相互学习、借鉴并逐步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进行研究探讨;指出了中国当代纪念性园林与西方的差距,认为要缩小这些差距,就必须正确认识和继承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优良传统、科学理解和借鉴西方纪念性园林的优秀理念与手法、正确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传统建筑群落中对风水的应用和风水的文化根源.和风水与生态学的关系,要求我们从传统建筑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把他们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上来。  相似文献   

16.
常健  叶茂 《华中建筑》2014,(11):146-150
该文以分形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传统城市、古典园林、古建筑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与分形同源于自然的建筑创作思想,其"不谓分形"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形性的建筑创作实态。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分形多层次自相似迭代组织思想、分形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统一的几何形态的深厚渊源,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本质。同时更为当前延续历史建筑文化的精髓,探索未来分形于建筑文化领域的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借鉴。  相似文献   

17.
熊燕 《新建筑》2005,(4):93-94
通过电影<菊豆>在安徽黟县南屏序秩堂和<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拍摄,阐述了中国传统民居在电影中演绎出的丰富情感,说明民居建筑在电影艺术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陆泓  王筱春  朱彤 《建筑师》2005,(3):56-61
笔者经过数年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研究分析中国傣族古城聚落地理,归纳傣族古城的指标体系,有如下结论:娜允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傣族历史文化古城。孟连宣抚司署是中国仅存的傣族古典礼制建筑。娜允是为世界提供历史悠久、已经消亡的华夏傣族土司文化最真实的特殊见证。娜允傣族建筑文化品类完整,文化脉络清晰,是傣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向世界展示了娜允傣族社会近七百年的历史文化。所以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资质。应该积极保护娜允古城,使其成为世界了解傣族历史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王炎松  袁铮 《华中建筑》2005,23(Z1):91-94
从鄂西宣恩县土家村寨和民居的现状和发展入手,分析了土家吊脚楼民居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土家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形式原型是人类共同存在方式和集体实践经验在其深层心理的历史积淀。形式原型本身就是共同心理内容、形式结构及意象的统一体,具有形式的含义。形式原型既以精神的方式存在,也渗透到了具体的物质事物中。通过对形式原型的创新表达来实现精神与物质、个人和集体、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沟通是提高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质量、体现其普遍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通过解析形式原型含义、建构其层次模型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各层次上形式原型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的创新表达,对提高纪念性建筑设计质量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