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梳棉/大豆蛋白纤维/腈纶/Modal/羊毛混纺纱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发高质量的精梳棉/大豆蛋白纤维/腈纶/Modal/羊毛混纺纱,对各原料的混纺比进行了探讨,采取了原料预处理及特殊混合方式等措施,并对各工序工艺参数进行合理的配置,使成纱质量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O3/H2O2-MBBR(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MBBR)-O3/H2O2/UV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制革生化尾水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O3及O3/H2O2预氧化对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可生化性、氮组分转化及去除的影响,并将催化臭氧氧化与MBBR相结合,评估组合工艺对CODCr、氨氮、总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O3氧化相比,O3/H2O2预氧化可显著提高尾水可生化性,氧化后B/C(BOD5/CODCr)比可从0.016提升至0.18。此外O3/H2O2预氧化可使含氮有机物分解为无机氮,有利于强化生化过程中氮的去除。经O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棉纤维、细特粘胶、竹纤维、天丝及腈纶纤维的物理特性,针对不同原料的特点制定工艺流程,并采用紧密赛络纺加工技术,开发了18 tex 30/30/15/15/10精棉/细特粘胶/竹纤维/天丝/腈纶混纺紧密赛络纺针织用纱。阐述了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工序的工艺参数及提高成纱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对纺纱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对功能性织物的消费需求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开发生产了14.7tex 40/30/15/15天丝/汉麻/羊毛/绢丝混纺赛络针织用纱。介绍了4种纤维的主要特性,并对原料的预处理、混纺比控制提出了解决方案,确定了混纺纱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制定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成功实现了混纺纱的顺利生产。  相似文献   

5.
为研制多元功能混纺纱线,筛选确定了抗紫外线纤维(含纳米TiO2)、AmicorTM、Coolplus、圣麻4种功能纤维以10种比例混纺成纱,并进行纱线基本性能(断裂强度、毛羽、捻系数、细度不匀CV)测试。通过对纱线基本性能的聚类分析、混纺比与纱线基本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确定适合成纱的4种纱线的混纺比分别为:35/45/15/5,25/45/20/10,25/35/25/15,25/45/15/15。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当前模具工业的发展,介绍了模具CAD/CAM/CAE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简单归纳了模具CAD/CAM/CAE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混纺包芯技术,纺制粘胶/涤纶/木棉/银纤维长丝45/35/10/10 27.8tex混纺纱。它既能发挥银纤维的功能特点,又能体现木棉纤维良好的服用性能。探讨了纺纱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并根据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椰炭改性涤纶/棉/Coolplus紧密纱的生产工艺。通过正确选择原料混和工艺、对椰炭改性涤纶和Coolplus进行抗静电处理、各工序合理选择工艺参数,以及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必要的技术措施,顺利纺制出9.8 tex 60/30/10椰炭改性涤纶/棉/Coolplus三合一紧密混纺纱,其强力、条干、毛羽指标都达到了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14.7 tex 40/30/20/10精梳棉/粘胶/黑竹炭/羊毛针织纱为例,介绍了黑竹炭纤维的性能特点,混纺纱的工艺流程以及在纺纱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利用混纺针织纱制成的面料,光泽自然明亮,手感柔软,悬垂性好,透气舒适爽身,健康环保。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科技改善了人们生活,能源及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通过研究发现,为了平衡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不断发展绿色能源,太阳能的发展和利用进入了大众视野。通过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以此来展开对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方面的研究,有效借助科学手段平衡环境与能源之间的冲突。文章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得了方块状ZnGa2O4和不同量的Co掺杂Zn1-xCoxGa2O4纳米晶,在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的基础上,考察了实验参数对产物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同时,以亚甲基蓝为典型污染物,探讨并对比了掺杂不同Co量的Zn1-xCoxGa2O4纳米晶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棉/粘纤/腈纶/氨纶混纺织物存在手工拆分氨纶难、测试耗时长的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棉/粘纤/腈纶/氨纶混纺织物的化学定量分析方法,可避免手工拆分氨纶的繁琐过程,从而提高测试效率,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毛纺科技》2021,49(7)
为开发环保、舒适、功能性纱线,介绍了线密度为1.0 dtex的火山岩腈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粘胶、新疆棉的特点,探讨了粘胶/火山岩腈纶/精梳棉/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赛络紧密纺混纺纱的生产方法。根据4种纤维的性能特点和成纱质量要求,采用将粘胶、火山岩腈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混合纺制成预并条,再与精梳棉条进行三道混并条的混合方法,控制混纺比例为粘胶/火山岩腈纶/精梳棉/大豆蛋白复合纤维50/20/20/10。另外,改进了各道工序的技术措施,开清、梳棉工序适当降低运动机件速度,并条工序温度为24~32℃,相对湿度为65%~70%,成功开发出线密度为14.7 tex粘胶/火山岩腈纶/精梳棉/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多组分混纺纱。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牵切工艺在棉/毛/绢丝混纺纱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用牵切机对羊毛纤维的长度进行初加工,采用了棉纺和毛纺组合的工艺。讨论了棉/毛/绢丝混纺纱在纺纱生产中的主要工艺参数、技术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由此扩大产品种类,提高产品档次。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VILOFT纤维,高收缩阳离子涤纶、扁平涤纶的性能特点,分析了纤维性能对纺纱工艺和成纱风格的影响.在棉纺设备上,探索开发出18.5 tex澳毛/高收缩阳离子涤纶/扁平阳离子涤纶/VILOFT/阳离子涤纶25/25/20/20/10多组分纱的纺纱工艺方案和技术措施,成功开发出多组分毛涤新产品.该混纺纱具有纯毛产品品质,却是低比例毛产品价格,开发的织物柔软舒适,丰满滑糯,悬垂性好,毛型感强,抗皱和染色性能提高,色彩独特,色泽靓丽,是一种高附加值纺织品.  相似文献   

15.
用氧氧化钠/硫脲/尿素混合溶剂测定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双组分混纺产品的混纺比,确定了最佳溶解条件为:预冷温度-9℃,溶解时间30 min,该溶剂体系为7.5%/6%/8%氢氧化钠/硫脲/尿素.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可操作性强,所使用的溶剂普遍、价格低、无毒.  相似文献   

16.
彩棉/天丝/竹浆纤维/绢丝混纺纱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纤维原料混和与条子混和并用的工艺流程开发出彩棉/天丝/竹浆纤维/绢丝混纺纱.针对不同纤维采用了不同的清棉及梳棉工艺,并条工序合理设置牵伸工艺,粗纱工序防止意外牵伸,细纱工序控制成纱条干均匀度,使该产品生产顺利,成纱质量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为对比不同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下O/W及W/O/W乳液的稳定性,以米糠蛋白作为基料,采用双乳化法制备O/W及W/O/W乳液,考察不同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下乳液的微观形态和稳定性并探究其界面稳定机理。结果表明:W/O/W乳液的贮存稳定性显著优于O/W乳液;与相同蛋白含量的O/W乳液相比,W/O/W乳液的黏度显著提高;当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为0.4 g/100 mL时,W/O/W乳液的稳定性较O/W乳液提高了1 倍以上;乳液内部包裹更多的W/O液滴,W/O/W乳液的粒径较大;而此时静电斥力也较大,起到稳定乳液的目的。同时,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不小于0.4 g/100 mL时,O/W及W/O/W乳液中蛋白质的吸附率较高,达到78%以上。本研究为天然米糠蛋白质在食品级乳液中的开发提供参考,为粮食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将Ti3C2Tx涂布在聚乙烯亚胺预处理棉织物的表面,制备Ti3C2Tx改性棉织物。聚乙烯亚胺预处理大大提高了Ti3C2Tx在棉织物表面的负载量和负载牢度。涂布Ti3C2Tx后,棉织物由白色转变成深黑色,K/S值大幅提高。棉纤维表面被Ti3C2Tx均匀包覆,形成一层连续致密的Ti3C2Tx导电涂层。Ti、F、Cl三种元素被成功引入到棉织物表面,相对原子比分别为18.68%、6.39%和3.28%。Ti3C2Tx在棉织物表面成膜后,提升了对氧气和水的稳定性,而且基本不影响棉织物的透气性能。  相似文献   

19.
山羊绒/纳米绒/品德尔/纳卡半精纺针织纱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品德尔、纳卡、纳米绒及山羊绒4种纤维的性能分析,结合4种纤维的性能特点,开发出了纱线线密度24.0 tex×2山羊绒/纳米绒/品德尔/纳卡(30/30120/20)的半精纺针织纱,改善了4种纤维的可纺性,并使其各自的优点得到进一步提高.采用毛纺与棉纺相结合的半精纺技术,优选纺纱设备,对纱线规格及工艺流程进行了设计;对在纺纱过程中的预处理、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并捻等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设置;简单介绍了各工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昕  陈一峰  张萍波  范明明  冷炎  蒋平平 《中国油脂》2023,48(9):125-131+152
为了解决甘油合成碳酸甘油酯产率较低及反应完成后催化剂的回收问题,制备磁性水滑石LDH-Fe3O4,以KNO3为活性组分前驱体对其改性制备磁性固体碱催化剂K2O/LDO-γ-Fe2O3,对KNO3的负载量进行考察,对K2O/LDO-γ-Fe2O3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CO2程序升温脱附、BET及磁化强度表征,采用单因素试验对K2O/LDO-γ-Fe2O3催化甘油酯交换合成碳酸甘油酯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K2O/LDO-γ-Fe2O3的重复使用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KNO3负载提供了大量的碱性位点,有利于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提高,KNO3的最佳负载量为10%(以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