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应用QuickBird卫星图像在丹巴县城重点灾害区开展1:1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及制作,总结了地质灾害遥感影像特征,查明了该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大小及危害程度,分析了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并归纳了QuickBird卫星图像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数字化方法,将地形平面图和有关区域地质资料数字化之后,成功地实现了川藏公路典型路段三维地形的显示和实时浏览,为进一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分布的叠加分析以及对地质灾害的专门性研究提供了矢量化的地形底图.川藏公路典型路段的三维地形可视化工作对于川藏铁路的选线、绕避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和铁路隧道位置选择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5·12”地震更是诱发了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实践表明,运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使应急速度得到显著提高,但目前传感器种类较多,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规律、进行数据的协同处理,弥补信息提取能力的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图像融合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调查的任务和研究区具体情况,以全色SPOT和多光谱TM影像为数据源,进行数据融合算法及图像质量评价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融合后图像不仅保留了多光谱信息,而且空间信息量也得到了增强,提高了孕灾因子及承灾体的提取精度,为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报和辅助决策。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在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以汶川县为研究区,利用遥感、GIS和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了信息提取和解译,共解译滑坡53个,崩塌1 575个,地质灾害面积76.58 km2,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地震烈度和水系等因子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进行了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数据与分析对安置地的重建和地震灾害预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可靠的遥感地质信息为基础,采用步长自适应调整的Levenberg-Marquardt神经网络建立了工程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有效评价。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单元进行分析量化,将评价结果集成在三维地理环境中,实现了评价结果的三维可视化,实现对地质条件进行直观分析和评价。实例验证表明,基于步长自适应调整的LM神经网络具有准确度高、速度快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工程地质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GIS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天山公路地质灾害评价与决策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入手,分析探讨了利用ArcEngine和C#集成方法制作三维可视化界面的关键技术,同时研究了运用ArcEngine集成技术在地质灾害属性查询、地形剖面图分析等一系列过程。分析研究了将二维数据转换为三维数据的技术流程,为实现三维可视化分析和构建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研究表明,GIS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公路地质灾害评价决策结合在一起,能更直观、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情况,为正确的决策支持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就建立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的地质灾害评价系统的理论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架构进行了讨论,系统将发挥GIS强大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管理和分析功能以及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描述和分析功能,实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可视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以VB 6.0为开发平台,利用ArcEngine 9.3组件库进行GIS的二次开发,通过分析海岸带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的实际求,建立了我国海岸带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查询与管理、空间统计分析、专题图制作及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转换与输出等功能,为海岸带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综合性服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在物博,在拥有资源优势的同时,地质灾害具有多发、频发的特点,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文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对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更好的开展地质环境利用提出了一些想法,旨在为更好的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简要概括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遥感技术在减灾中的作用,着重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监测和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并简要地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断裂构造具有控制矿床发育的作用,其发育区域常为矿产资源潜在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因此,断裂构造的位置识别解译工作对矿产勘查和灾害预警等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文章以宝鸡北部黄土区为研究区,以DEM数据和Landsat 8 OLI为数据源,采用DEM数据山体阴影渲染、水文分析、坡度分析等方法,并结合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主成分分析方法,解译出研究区13条断裂构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EM数据处理及分析地表形态变化,可以增强黄土覆盖严重的断裂构造特征,提高断裂构造的解译精度;该区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走向为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在黄土覆盖区断裂构造解译中,水文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可更好地辅助野外地质构造调查,与已有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保持一致。该研究可用于特殊地质地貌区的断裂构造提取,为区域地质调查和构造运动演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遥感三维立体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江中上游(江津—宜昌段)地质调查项目完成的遥感影像、DEM、地质专题数据,构建了三维仿真系统。本系统通过对库区高精度三维地形地貌仿真和三维环境下的遥感影像、专题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了三维环境下的地质灾害人机交互遥感解译,以及在三维环境下的GIS空间分析和专业分析功能。通过两期三维场景对比、加载不同时期的影像数据、实时联动显示,直观清晰地开展研究区地质灾害、地形地貌、库岸线变化分析对比。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精度和工作效率,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河北遥感》2007,(2):26-26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预警预报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社会现代化建设致使工程建设逐渐深入,使得难以开发的土地也被纳入建设版图之内。这样的现实情况为岩土工程的扩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随着岩土工程的建设数量逐渐增加,需要在进行施工期间做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好对突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减少地质灾害对岩土工程施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地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航空运输就成了最迫切需要的交通工具。在机场建设工程中,场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及稳定性评价直接影响机场的设计及机场将来的可持续运转,如地质条件复杂的昆明小哨机场场区岩溶发育,溶洞、漏斗星罗棋布,成为造成机场安全隐患的重大因素,必须做出科学的评估和预警。根据该机场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以及野外现场调查,在充分研究地质灾害评价常用的AHP法基础上,针对本地区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探索性地设计了一种单因素叠置分析和动态加权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岩溶塌陷预警综合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GIS技术设计算法和实现评估区空间预警,为科学的评估岩溶塌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ArcGIS的区域滑坡易发性区划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历史因素(点密度、面密度和体密度)、基本环境因素(工程地质岩组、地形坡度、地质构造、斜坡结构、高程和河流水系)以及诱发因素(降雨、地震烈度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影响,并最终建立了大比例尺(1:50000-1:5000)地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信息量模型方法,以ARCGIS为平台,针对工程区的滑坡易发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最终得到了该区滑坡灾害易发程度信息,包括其滑坡灾害易发分区图及相关统计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滑坡灾害高易发性区面积为0.582km2,中等易发性区面积12.16km2,低易发性区面积120.69km2,极低易发性区面积78.47km2,分别占总面积0.27%、5.74%、57%、37%,评价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小流域重力地质现象是一种最常见的外动力地质过程,规模小,发育面广,发生频率高,不仅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还常常带来地质灾害。本工作采用多期航卫片,以北峪河流域为例,总结了小流域重力地质现象的解译特征,揭示了重力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1956年至1981年25年间的动态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单个地质灾害(滑坡)稳定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简要分析了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和救援等阶段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需求;针对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地质灾害信息将呈现海量、异构和多元化等发展趋势,以地质灾害的区域特征为依据,从流域的尺度研究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模式,将地质灾害点、行政区划和流域分别作为对象,建立了多层次树状结构流域地质灾害编码体系,构建了基于高分辨率地质灾害信息“点-线-面”管理的技术框架,并通过原型系统进行了可行性验证,为拓展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沉降监测有利于了解区域实时高程,可为地质灾害与防护部门提供数据依据,避免因高程损失而带来的地质灾害。基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22景Sentinel-1A干涉宽幅模式影像数据,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以及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进行芜湖市地表形变监测,并分析研究区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空间上,阐述芜湖市地面沉降的整体格局,再以道路为专题,分析了道路的沉降分布格局。时间上,以时间为基线,逐月分析地面沉降部分在年内的具体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上,芜湖市地面沉降主要集中在长江以东的范围,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长江以西呈现零星漏斗式沉降分布,其中,沉降累积量也与道路的密度与建设相关,道路汇集区与修建区域的沉降累积量较大;时间上,研究区整体沉降量各月变化较均匀,其中,沉降量变化范围在6月最大,10月与11月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