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滤对水中有机微污染的去除效果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综述了纳滤技术对水中微量的天然有机物、有毒有害有机物(农药和三致物质)、挥发性有机物、可生物降解溶解有机物与可同化有机物等的去除效果、影响因素及应用.指出纳滤作为一种先进的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微污染的去除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安全优质饮用水的生产中。  相似文献   

2.
李敏  宗栋良 《广州化工》2010,38(8):217-219,223
对深圳10条主要河流和12个饮用水源地水体中的重金属类环境激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河流中镉0.691~1.515μg/L,铅0.368~41.27μg/L,汞0.185~5.009μg/L且超标率为35.7%;水源地中镉0.019~0.102μg/L,铅ND~0.723μg/L,汞0.004~0.078μg/L且超标率为16.7%。汞污染是深圳市地表水中主要的重金属类环境激素污染,在河流水体中汞污染较重,超出世界河流平均值15倍,饮用水源地汞污染相对较轻,在南方城市中处于中低水平。深圳地表水中汞污染源主要包括燃煤、含汞农药使用、高浓度沉积物释放和境外引水东江水体中含汞等。  相似文献   

3.
生物过滤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最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饮用水生物过滤的研究历史,运用Lawrence-McCarty公式和微生物增殖基本方程式,推导了最小基质浓度Smin的计算公式,阐明了第二级利用机理是生物过滤去除饮用水中微量的合成有机物的主要机理,自然有机物是降解微量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和能源。探讨了过滤介质、空床接触时间、反冲洗方式、水温、水源水质和预氧化等因素对生物过滤效果的影响,展望了饮用水生物过滤的发展方向及在我国微污染饮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应用集对分析法对福州市5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进行评价,通过计算确定各地表水源地水质综合等级,得出各地表水源地水质优劣程度,其评价结果更客观合理,对福州市各地表水源地水源的管理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艳萍 《广东化工》2012,39(1):89-89,63
通过对马街水库水环境现状分析,马街水库的主要污染为农业面源污染,在保护水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加强监督等方面探讨了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措施及对策,并对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浮竹源水库水环境现状分析,浮竹源水库的主要污染为农业面源污染,在保护水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加强监督等方面探讨了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措施及对策,并对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陡河水库水环境和水生生物污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军 《浙江化工》2007,38(1):32-33,28
通过调查收集唐山市陡河水库水生生物和历年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陡河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赵苹菊  李伟 《净水技术》2020,39(2):118-124
目前,纳滤膜应用于饮用水处理行业已引起业界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纳滤膜是一种介于反渗透膜与超滤膜之间的水处理膜,有着较高的渗透和截留性能;纳滤膜一方面能截留水体中大部分的微量污染物质,另一方面保留水体中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文中主要讨论了纳滤膜的制备方法、分离机理、表征方法、污染以及在饮用水方面的应用和所面临的瓶颈,并探讨了纳滤膜技术今后的发展工作。可以看出,纳滤膜在饮用水处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8):1767-1771
综述了纳滤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含有多种复杂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饮用水处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高效去除饮用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离子、微量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膜分离技术的去除污染物机理一般为筛分作用及电荷效应。纳滤膜在去除饮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有良好的作用效果,突破纳滤膜制备成本、使用寿命瓶颈的膜分离技术对相应物质浓缩富集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跌水曝气生物预处理-超滤组合饮用水净化工艺,是一种微污染水源水净化处理技术。首先构建多级跌水曝气生物预处理装置,然后将待处理的原水一次提升,经逐级跌水充氧和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去除了水中的大部分氨氮,将微量溶解性有机物转化成微生物细胞,先由保护性装置多孔陶粒滤池过滤后.再进入超滤膜组件,使水的微量有机物、氨氮、  相似文献   

11.
建瓯市2013年初步开展10个乡镇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源地的现状监测工作,本文从乡镇饮用水源水质、环境现状、县级监测站监测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保护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松花江肇源江段地下饮用水进行了监测,定性检出有机物11大类133种,定量检出有机物11种。距江边越近的井水有机物含量越高,沿江浅层井水与江水同样受到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纳滤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含有多种复杂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饮用水处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高效去除饮用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离子、微量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膜分离技术的去除污染物机理一般为筛分作用及电荷效应。纳滤膜在去除饮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有良好的作用效果,突破纳滤膜制备成本、使用寿命瓶颈的膜分离技术对相应物质浓缩富集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中痕量有机物光催化降解初始速率排序和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伟  杨祝红  冯新  陆小华 《化工学报》2007,58(6):1426-1431
TiO2光催化技术消除饮用水中痕量有毒有机物的实际应用不像实验室基础研究一样有令人满意的进展,理论研究体系的相对简单与实际应用体系复杂多变的矛盾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有机物聚类分析将现有的有机物降解实验数据进行归类和排序;同时,从有机物初始浓度与初始降解速率的关系出发,通过Freundlich动力学方程,用研究成熟、检测方便的常量和微量浓度区域的实验数据来预测痕量和超痕量浓度范围内的降解速率,而这个浓度范围正是饮用水深度净化过程所必须涉及的。两方面的结合为理论研究体系与实际应用体系的衔接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污染源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柏河流域为宜昌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为调查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本次主要针对工矿企业、农业面源、生活垃圾、养殖以及库区水质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流域内的磷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而氮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工矿企业排放污水口水质均不达标;企业开发管理不规范;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相似文献   

16.
用高锰酸钾去除受污染饮用水源中的致突变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MOVALOFMUTAGENICSUBSTANCESINTHECONTAMINATEDSOURCEOFDRINKINGWATERWITHPOTASSIUMPERMANGANATEMaJun1前言近年来,虽然仪器分析手段有很大发展,已能对水中许多微量有机污染物进行检测和鉴定,但是水中仍有大量微量有机物迄今无法得到鉴定。Kool等人报道,污染水源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只有10%能被现有仪器手段检测出来。所以,单单依据检测出的部分微量有机污染物,并不能充分反映水体的有机污染程度。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多应用AInes试验(关于水的致突变活性试验)作为综合性毒理指标,来…  相似文献   

17.
陈越  宋梅 《辽宁化工》2008,37(2):124-127
以微量有机物,氨氮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微污染水源水给常规水处理工艺提出了挑战.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此类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很差,难以达到国家的饮用水标准.通过对多种水处理技术包括强化常规处理技术,化学及生物预处理,高级氧化、吸附和膜处理技术等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原理、作用及优缺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丰山 《广东化工》2013,(9):120-122
文章对佛山市界村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防治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合水水厂出水口偶尔出现总氮超标现象;沧江河、黄塘水库及界村池塘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  相似文献   

19.
苏州市太湖异味物质主要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湖水体异味问题,对2013年以来的苏州太湖饮用水源地和太湖苏州辖区异味物质开展调查,统计异味物质的检出率及浓度,确定太湖苏州辖区异味物质主要成分为2-MIB、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苏州太湖饮用水源地异味物质主要成分为2-MIB。异味物质主要成分的确定为进一步探索异味的来源提供基础,特别是为水源地异味的监控预警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13年饮用水源地铁、锰监测结果分析,发现:九龙江北溪饮用水源地铁、锰浓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水源地铁、锰浓度虽均能达标,但最大值达到临界值,存在超标风险;溶解氧对铁影响不大,对锰影响较大。经调查研究,九龙江北溪水源地铁、锰的主要来源自上游地区,矿山开采是其主要的人为污染源,在适宜条件下沉积物释放也是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