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叶学义  钱丁炜  应娜  王涛 《电信科学》2021,37(7):96-106
针对现有LDP类算法在特征提取有效性和特征编码稳定性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提出一种吸引局部二阶梯度轮廓(ALSGC)模式,以提升人脸识别性能。首先,利用Kirsch算子计算人脸的邻域边缘响应图;其次,引入吸引描述子,参考边缘响应图的局部、全局平均灰度值和邻域中心灰度值完成局部吸引模式编码;再次,遍历整幅图像,得到人脸ALSGC特征图并对ALSGC特征图分块分别计算,得到各个分块中不同模式的统计直方图;最后,级联所有分块的统计直方图后生成对应的特征向量,以支持向量机完成分类识别。所提算法克服了LBP、LDP、LDN等算法提取一阶特征有效性的不足,以及DLDP、CSLDP、GCSLDP等算法提取的二阶特征对表情、姿态、饰物遮挡、光照、随机噪声等变化敏感的缺点,较好地实现了特征提取有效性与特征编码稳定性的平衡,兼顾了识别率和稳健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电子技术》2021,(1):58-63
针对传统ORB算法匹配效率低、误匹配率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相似性的特征匹配筛选算法。对传统的非极大值抑制算法进行优化,优化后算法在效率上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可以保留更多能准确匹配的特征像素点,从源头减少了误匹配的产生。针对传统RANSAC筛选算法迭代慢、对视角变化图像的鲁棒性不足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相似性的筛选算法,通过特征像素点局部范围内其他特征像素点的相似分布进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筛选算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对视角变化的图像鲁棒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低信噪比条件下雷达/ 通信频率、相位编码信号调制识别性能,降低特征提取复杂度,提出了基于深度信念网络DBN(Deep Belief Network, DBN)以及快速特征提取的调制识别方法。结合快速傅里叶累加算法FAM(FFT Accumulation Method)算法,提出了将循环谱估计图像转化为有效可识别特征向量的提取算法;设计了用于编码信号调制识别的DBN 网络训练与识别框架。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更低的特征提取与预处理复杂度,提取的特征在几种典型编码调制模式信号中具有明显区分,DBN 训练识别框架对雷达/ 通信编码信号调制识别均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对无线电编码信号有更高的识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SIFT特征是图像的局部特征,其对旋转,尺度缩放,亮度变化保持不变性,对视角变化、一定角度的仿射变换、噪声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具有尺度不变特征转换的图像插值的SIFT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SIFT特征提取,利用K-D树搜索并计算最近邻特征向量与次最近邻向量间的欧式距离来实现对特征点的匹配.在此基础上加入图像插值法增大采集特征点的范围,从而增加特征点匹配的对数.最后比较3种图像插值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双线性插值法获取的特征点匹配的对数最多,但匹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图像匹配算法原理,并分析了不同匹配算法类型。根据灰度特征编码的原理,给出了编码流程以及匹配算法FPGA实现,在试验中进行了FPGA编码并实现了改进的中值滤波算法和灰度特征编码匹配算法。在各种背景环境条件下,利用该算法对可见光视频图像和红外图像的匹配效果进行了试验,实验证明,该匹配跟踪算法容易进行硬件实现,能够达到提高系统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图像目标在分割过程中受到噪声、复杂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将图像的多特征信息引入到图割算法中,提出了一种结合图像的多特征信息图割目标分割方法。该方法先选取像素点的多种图像特征组成特征向量,并对已做好标记的目标和背景种子点的特征向量分别进行FCM聚类,然后分别计算各像素点与这两类种子点的各聚类中心的最短欧式距离,并据此信息完成对能量函数的构造,最终运用最大流/最小割的方法得到图像分割的结果。其与传统图割算法相比,分割结果有了明显改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三维激光扫描图像匹配效率,研究基于特征提取的三维激光扫描图像快速实时匹配改进方法。采用基于改进动态直方图均衡的三维激光扫描图像增强方法,在保证图像高频区域灰度与低频区域灰度一致的条件下,均衡地增强三维激光扫描图像,通过基于SIFT算法的三维激光扫描图像特征提取方法,提取增强后图像中的核心特征向量后,使用基于改进BRISK算法的三维激光扫描图像快速实时匹配方法,通过特征点匹配的方式完成三维激光扫描图像匹配。实验结果验证:所提方法对彩色、灰度两种三维激光扫描图特征点匹配图像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可实现彩色、灰度两种三维激光扫描图像的快速实时匹配。  相似文献   

8.
在电子稳像过程中,获取准确的图像运动矢量是稳像的关键,而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算法可以较准确地提取运动矢量。为此给出了一种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的特征提取和匹配的电子稳像方法。SIFT算法是一种在不同尺度空间下提取特征点的方法,该方法首先进行尺度空间极值点检测,然后对特征点定位,最后进行特征向量生成与匹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多量性,提取特征点数较多且特征匹配点对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获取较理想的稳像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当前图像匹配算法主要是通过像素点间的距离信息来实现特征匹配,忽略了图像间的方差信息,导致匹配结果中存在较多的错误匹配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普拉斯特征制约与方差度量的图像匹配方法。首先,引入Harris算子,对图像特征进行粗提取,并利用像素点的拉普拉斯特征,删除伪特征点,对粗提取的图像特征进行优化,获取更为准确的图像特征。然后,依据图像的梯度特征来计算图像特征的方向信息,以此建立特征点的邻域,通过求取该范围内的Haar小波值,从而得到特征向量。采用区域方差模型对图像的方差信息实施度量,并联合特征点的欧氏距离,对特征点进行更为准确的匹配。最后,采用随机样本一致性(RANSAC)机制对特征匹配结果实施优化,剔除其中的错误匹配,从而完成图像匹配。实验结果显示:较当前较为先进的匹配算法而言,在旋转、缩放等几何变换干扰下,所提算法具备更高的匹配准确率,维持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最近相关性分类器的单样本掌纹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单样本掌纹识别的困难,研究了基于最近相关性分类器(NCC)的单样本掌纹识别方法。首先对掌纹图像进行分块,划分为若干个子图像;然后运用统计特征、傅里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DCT)和Gabor变换4种方法对子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将所有子图像的特征向量组合在一起形成该图像的特征向量;最后应用NCC进行分类识别。运用PolyU掌纹图像库,对本文算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最近邻分类器(NNC)和支持向量机(SVM)相比,在不同大小的子图像上,运用不同的特征提取算法,NCC均提高了识别率;分类时间在0.3~0.7s之间,满足实时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目前模糊图像特征提取与匹配方面, 存在特征提取困难、匹配率低、抗噪以及抗尺度变 化能力弱的缺陷。方法提出一种基于SIFT算法与改进的中心对称局部二值模式相结合的精准 、特征识别 率高的匹配算法。首先采用SIFT进行特征的提取,生成多维的描述子,其次采用本文改进的 中心对称局 部二值模式对高维特征描述子进行降维处理,并采用局部特征区域对降维后的描述子进行特 征检测,并生 成纹理特征图像以及信息分布直方图,对特征区域的特征点进行信息量统计,并设置检测阈 值。提取符合 特征信息要求的特征点,并依据Hausdorff距离算法实现图像粗匹配,最后采用RANSAC算法 进行误差匹 配的剔除来改善匹配的精度和鲁棒性。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建议的算法是有效的,它 不仅具有良 好的模糊图像分辨能力和抗尺度变化特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噪声抑制能力和抗光照变化能力 。结论本文 提出的基于视觉模糊的鲁棒特征匹配算法,不仅考虑到传统特征匹配算法的优缺点,也提出 了算法改进的 新思路,而且较SIFT算法以及LBP算法稳定性和准确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特征元素和关联规则的图象分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勍  章毓晋 《电子学报》2002,30(9):1262-1265
图象分类是搜索引擎中的重要模块.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元素的图象分类方法.特征元素与特征向量相比能够根据人的主观感知来提取图象的视觉特征.与传统的基于特征向量的图象分类方法不同,本文提出的图象分类方法不计算特征空间中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而是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发现图象的特征元素与图象所属类别之间的联系.本文实现了该分类算法并将其与一种基于特征向量的图象分类方法NFL相比较.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核局部Fisher判别分析的掌纹识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核局部Fisher判别分析(KLFDA)进行掌纹识别。为了解决小样本图像识别中特征方程矩阵的奇异性问题,首先运用图像下抽样方法降低掌纹空间的维数,在低维图像上应用KLF-DA提取低维的投影向量;然后将训练图像和待识别图像的核矩阵向投影向量上投影,得到非线性局部判别特征;最后计算特征向量间的余弦距离,进行掌纹匹配。运用PolyU掌纹图像库对算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主元分析(PCA)、Fisher判别分析(FDA)、独立元分析(ICA)、核主元分析(KPCA)和局部Fisher判别分析(LFDA)相比,本文算法的识别率(RR)最高为99%,特征提取和匹配总时间0.031 s,满足实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小波融合和PCA-核模糊聚类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变化检测方法以提高算法的鲁棒性、检测精度以及抗噪性.首先对差值法构造的差异图和比值法构造的差异图进行小波融合.然后将融合图像分成互不重叠的小块,并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图像块的正交基.通过将融合图像中每个像素的邻域小块映射到正交基上使得每个像素用一个特征向量来表示.最后用基于核的模糊C均值对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实验结果显示与使用单一类型差异图的聚类方法相比,本方法由于采用了图像融合的策略而增强了鲁棒性,且由于采用了核模糊聚类,进一步提高了变化检测精度.此外由于使用了特征提取的技术,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性能.  相似文献   

16.
彭迪  王毅 《现代电子技术》2010,33(22):100-103
为解决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目标的识别问题,一种好的方式是将充分考虑高阶累积量的独立分量分析方法引入高空间分辨率影像进行特征提取,但由于基于传统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特征空间不能最优区分不同类别的样本。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目标识别方法(Multi-ICA)。该方法为每个类别的样本构造单独的特征空间,通过投影到特征空间,得到表征该类别样本特征的特征向量集合。Multi-ICA方法提取的特征空间是基于某类样本图像的共性特征建立的,同一类别样本间的欧式距离要小于不同类别样本之间的欧式距离。因此,可以将待识别样本分类到具有最小欧式距离的特征空间所对应的类别上。现以北京地区的高分辨率卫星Quickbird影像为例,进行了Multi-ICA、传统ICA方法、主成分分析(PCA)方法,以及Multi-PCA方法的目标识别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提出Multi-ICA算法的识别率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样本数量增加导致样本特征向量维数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获取到的人脸图像不完备以及人脸图像在有遮挡、光照、表情的变化或受到噪声污染时,识别率就会变得十分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OG低秩恢复与协同表征的人脸识别算法HLRR_CRC.首先采用低秩恢复算法得到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干净人脸图像,然后对测试样本中干净的人脸图像和训练样本中干净的人脸图像分别进行HOG特征提取,得到HOG特征向量,以此特征向量为基础,得到测试样本特征矢量的协同表示,最后,通过规则化残差进行分类.在ORL、Extended Yale B和AR数据库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对光照、噪声较鲁棒,相比于当前的人脸识别算法,本文算法在恶劣光照和噪声下的识别率平均提高29.6%.  相似文献   

18.
王靖  魏亮  向文豪  张贵阳  霍炬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1,50(12):20210130-1-20210130-11
针对立体视觉系统采用圆形特征点标定时存在的空间圆形投影边缘模糊和偏心现象问题,利用改进Zernike矩和偏心误差修正进行圆心的高精度定位,以此提高相机参数的标定精度。首先考虑了由于立体视觉成像系统的标定场景光照强度不均匀引起的圆形特征投影图像边缘模糊的问题,引入高斯误差函数对边缘过渡段的灰度分布进行描述,建立了高斯边缘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计算投影图像的Zernike矩,然后利用改进Zernike矩实现高精度的圆形特征投影边缘像素坐标定位。此外,分析了影响圆形特征中心投影点和拟合圆心间偏差大小的因素,基于该分析对迭代拟合圆心进行偏差补偿使之逼近真实的圆心投影,最后通过所提算法对99圆形标志点进行圆心坐标提取并用于相机参数的标定。仿真实验表明,文中算法对投影图像边缘定位的精度以及圆心拟合的精度均高于传统的算法;实测实验中,基于圆心高精度坐标得到的相机标定参数对标准杆进行三维重建,长度测量精度比传统算法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19.
夏攀  马飞  王中任 《激光与红外》2022,52(8):1259-1264
针对基于激光视觉自动焊接过程中,出现焊缝特征占比失衡,焊接偏移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U Net模型,在U Net网络模型的基础上融合可学习的调整器模块,在编码块中接入特征增强模块,减少了弧光干扰,提升了焊缝特征提取的精度。以管道自动焊接机器人作为图像采集平台,设计了网络训练模型,同时辅以数据增强防止网络过拟合,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型U Net算法的像素分割准确率(acc)、平均交并比(mIou)、平均像素精确度(mpa)分别为9934%、8936%、9562%,与传统阈值分割算法、FCN算法、U Net算法、PSPNet算法相比,本文的精度指标最优,在强弧光干扰环境下能准确提取出焊缝特征,具有抗噪能力强,识别准确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