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通过外掺法,研究了水灰比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及粉煤灰相对掺量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为基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水灰比呈线性相关,而相同水灰比下,粉煤灰相对水泥掺量(F/C)与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水灰比与水胶比水灰比就是配制混凝土的用水量与水泥用量之比。现代混凝土除了水泥以外,还掺部分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活性掺合料,统称胶凝材料,因此水灰比改称为水胶比,即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的质量之比。水灰比或水胶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所配制混凝土的性能和经济效果,确定水胶比是配合比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正交设计选择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最佳配合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再生骨料掺量、粉煤灰取代水泥量、粉煤灰超量系数和水灰比对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正交试验表明 ,水灰比是影响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再生骨料掺量是次要因素 ;通过正交分析 ,提出了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分析了水灰比和纤维掺量两个主要因素对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进而提出了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路面优化的配合比设计。在优化配合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试验路段施工建设,总结了施工程序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通过强度试验,运用灰关联熵的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水灰比、纤维长径比、纤维掺量、减水剂掺量,坍落度等因素对路面混凝土28d抗弯拉强度和压折比影响的主次关系和影响程度.分析表明,对于水镁石纤维路面混凝土,水灰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水镁石纤维的长径比及掺量也是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证明,在水泥混凝土多因素的分析中,灰关联熵法是一种简单实用且结果比较准确的方法,其结论可为水镁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提供有效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当前地下工程被复施工中因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差,被复易出现表面质量差、混凝土密实度、耐久性难保证以及施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出了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配合比设计研究。通过掺加一定的硅粉、粉煤灰等活性矿物掺和料,减少水泥用量,添加聚羧酸高效减水剂,降低新拌混凝土水灰比,严格按技术要求把关原材料质量等措施,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在确保强度和工作性的前提下,选定配合比参数,并进行合理性验证。  相似文献   

7.
赵同峰 《混凝土》2020,(3):164-167
为了进一步优化混凝土界面剂性能,进行了混凝土界面剂配合比及劈拉试验,主要研究参数为:水泥基体系、水灰比、微硅粉、超细粉煤灰及丁苯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普硅-硫铝-石膏三元体系可以获得较好的早期和后期强度,在满足施工性能的前提下,水灰比越小,界面剂力学性能越好。微硅粉、超细粉煤灰的优选掺量为5%,丁苯乳液的优选掺量为10%,优化的界面剂配合比性能优良,可用于工程实际中。  相似文献   

8.
许富  杨元霞 《商品混凝土》2011,(1):43-46,49
本文主要研究新型外加剂——CTF混凝土增效剂在砂浆中的适宜掺量、与减水剂的适应性及对砂浆重要参数指标的影响。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试验结果表明,CTF混凝土增效剂对纯水泥砂浆的性能改善作用显著,其适宜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6%~0.8%;与同水泥适应性良好减水剂的适应性同样优越,并与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适应性更好;在不同水灰比和水泥用量的情况下,CTF混凝土增效剂对砂浆流动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呈现出一些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9.
杨杰 《山西建筑》2003,29(4):107-108
简要介绍了试验方案设计及步骤 ,通过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分析了水灰比、纤维掺量、砂率等重要因素对纤维混凝土的影响。为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选材料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选择适宜的保证率与之对应的概率度系确定试配强度,推求水灰比,使其水灰比在喷射混凝土规范规定的水灰比的范围之内,进行配合比设计,求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再通过试喷找出适宜的配合比用水量,反算水灰比与之符合,确定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水灰比,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再直接用调整后的水灰比和适宜...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正交设计法试验了C80级高强混凝土,对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水灰比、水泥用量、减水剂掺量等三因素进行了分析,研发出了实用性C80级高强混凝土的经济、合理的配合比。其研究成果对今后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超细粉煤灰配制碎砖骨料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粉煤灰超量取代法配制再生混凝土,利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并选择了配制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的较佳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再生骨料掺量、粉煤灰取代水泥量、超代系数和水灰比4个因素中,对再生混凝土不同龄期抗压强度的影响顺序是不一样的,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都是水灰比。经正交试验确定的较优配合比设计的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均能满足一般工程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3.
超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温升形变影响因素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建文  徐伟 《结构工程师》2009,25(6):133-137
早龄期温度差是引起承台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主要原因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应以控制温度差、减小绝热温升为目标.分析了组成混凝土各种材料对混凝土水化温度的影响,以此为参考优化配合比.并以长112.75 m、宽48.1 m、厚13.324 m,C35混凝土的哑铃形承台为工程背景,介绍了混凝土的配合比的设计及温控措施,通过对监测结果分析得出结论:降低水泥用量、高掺量掺加粉煤灰、添加外加剂、严格控制水灰比及延长混凝土设计控制龄期等方法有利于延缓和降低水化热,是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早在50年代初,我国在推广了混凝土分标号、重量比、水灰比之后,已经能根据设计标号来设计配合比了。一个重要的提高,是认识到了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水泥研究者在干硬性混凝土的基础上进行了把水灰比由大变小的试验,摸索混凝土强度和水灰比的“极限”关系,发现当水灰比小到接近水泥水化需水量的时候,混凝土的强度能大幅度提高,完全可以使混凝土标号高出水  相似文献   

15.
影响道路混凝土强度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弯拉强度是道路水泥混凝土的控制技术指标。文章通过对道路混凝土所用材料水泥、石子、砂的品质,以及水泥用量、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配合比设计参数确定对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影响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合理选用原材料,慎重确定配合比参数,科学设计配合比,是改善道路混凝土性能、提高其抗弯拉强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选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研究粉煤灰掺量、砂率、再生骨料掺量和水灰比对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各因素的顺序依次为:水灰比砂率粉煤灰掺量再生骨料掺量;影响7 d抗压强度的各因素的顺序依次为:粉煤厌掺量水灰比砂率再生骨料掺量.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要求,优选出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再生骨料掺量80%,粉煤灰掺量30%、砂率45%、水灰比0.30,通过验证试验表明该配合比配制的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强度满足C40自密实混凝土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陈磊  李伟  徐怡 《浙江建筑》2011,28(7):65-67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研究水泥用量、水灰比、陶粒掺量等因素对陶粒轻质混凝土7d、28d抗压强度及体积密度的影响,确定最佳配合比,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航道整治工程中产生的废弃超细砂为骨料,石灰石粉为填料,基于致密堆积理论设计正交实验,分析水灰比、水泥用量、石灰石粉用量和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对砂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砂性混凝土抗压和劈裂强度的影响顺序均为水灰比水泥用量石灰石粉用量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最佳配合比为:水灰比0.65、水泥用量410 kg/m3、石灰石粉用量200 kg/m3、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0.15%,此时砂性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达30 MPa以上,28 d劈裂抗拉强度达5 MPa以上,能够替代普通混凝土制备压载块,就近应用于一般的水利水运工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多孔水泥混凝土的水灰比、集料配合比、外掺剂、孔隙率等方面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既能提高多孔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又能保证一定的孔隙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金矿破碎、易风化的围岩支护难度大等特点,采用湿喷混凝土技术实施机械化施工。研究了水泥掺量、纤维掺量、水灰比及砂率对湿喷混凝土可泵性及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方法,讨论了掺合料对湿喷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抗压与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水灰比能显著提高湿喷混凝土的坍落度,纤维用量增大对强度变化不明显但其对扩展度影响较大;砂率增大虽然能够增大混凝土的流动性但是强度呈下降趋势;通过极差分析结果得出了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显著因素及最优配合比,该配合比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