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针对一套二拖一大型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提出了烟气余热深度利用集成新工艺。该工艺在热力站处利用吸收式换热机组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在热源处通过两级加热实现烟气余热的深度回收,可将排烟温度降低到20℃左右,大幅提高了热源的供热能力和系统的供热效率,解决了燃气热电联产系统供热能力不足(热电比小)、燃气消耗量大的问题。与常规参考供热系统相比,该系统在输入燃气量不变、输出电力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全年回收烟气热量能够提高供热总量32.2%以上,供热面积可达1 655万m~2。对该工艺的流程进行了设计,全年运行工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实现良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供热能力,研究了应用3S离合器背压供热技术和基于吸收式换热(Co-ah)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分析了两种技术的优劣,通过案例给出两种技术的系统形式,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分析和经济性分析。3S离合器背压供热技术和Co-ah循环供热技术均可以增大供热能力,但是后者不仅能回收乏汽余热,还可以回收烟气余热,是全面提升燃气热电厂供热能力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西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大热网供热系统为例,根据热泵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基于吸收式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指出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锋  付林  赵玺灵 《区域供热》2013,(3):52-55,69
常规燃气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烟气的排烟温度一般高达90℃以上,能源浪费极为严重。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并通过北京市某燃气热电厂利用该项技术进行供热改造的工程实例,介绍了技术的工艺流程,并从节能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分析了该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鉴于北方城市存在的集中热源供热能力不足、热网热量输送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喷射式换热机组、喷射式热泵和吸收式热泵技术特征,提出了基于喷射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该供热方式在电厂首站采用凝汽器、吸收式热泵、喷射式热泵回收汽轮机乏汽余热,提高热电厂供热能力38%以上;在热力站采用喷射式换热机组将一次热网回水降至35℃,提升管网热量输送能力58%左右。该供热方式可大幅降低供热煤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助于解决城市集中热源供热能不足和冬季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燃气电厂及锅炉房烟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汽化潜热,深度挖掘回收这部分烟气余热,是提高供热保障能力、实现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北京市市政热网依托现有四大热电中心及调峰热源厂供热,电厂和热源厂尚有大量的烟气余热未开发利用。而城区分散锅炉房受"限气"影响,毫无应急保障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现有供热设施,包括热源、热网、热力站,应用烟气余热回收、吸收式热泵等不同技术路线进行节能挖潜改造,实现互联互通,不仅整合了供热资源,提高综合能源效率,增强了应急保障能力,并可为节能减排、增加供热安全、缓解冬季供气压力做贡献。  相似文献   

7.
翼柳颖 《区域供热》2014,(1):104-108
通过分析目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热源及热网技术水平、运营模式、盈利情况等,提出发电公司由趸售热能模式向源网合一模式转变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同时结合吸收式余热回收大温差供热技术与传统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的对比分析,对运行成本进行比较测算。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甘肃某能源中心2台350MW热电联产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改造工程实例,通过从影响机组发电、乏汽余热利用能力、改造方案经济性等因素,对两种改造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电厂热能梯级利用节能技术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锅炉是供热系统的主要热源形式,其供热能力约占全国总供热能力的58%。鉴于供热行业煤改气工程的快速推进,燃气锅炉供热能力较高,且排烟温度偏高,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就常规燃气锅炉区域供热系统的排烟余热回收率低、经济性较差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角度探讨燃气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利用方法,提出了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及区域供热技术方案,并从热力学和经济学角度将该系统与目前存在的2种燃气锅炉供热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案可将一次热网回水温度降低至20℃;提高一次热网输送能力约47%;与常规燃气锅炉区域供热系统相比,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及区域供热技术具有系统用能方式较合理、节能效益显著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特征,是高效、经济回收燃气锅炉排烟余热的主要供热技术方案,适用于供热半径大或既有一次热网输热能力不足的供热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为支撑北京市中心城区热力系统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热电厂潜力并积极参与电网调峰,有必要对本市燃气热电厂的运行模式进行优化。采用热电协同能实现热电解耦及用电负荷的"移峰填谷",通过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充分挖掘燃气热电厂烟气中大量的余热资源,可进一步提高热电厂供热保障能力。因此,做好本市热电协同模式下的烟气余热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本市燃气热电厂热电协同的实施路径以及余热利用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逊  肖威 《煤气与热力》2024,(1):1-5+38
基于蒸汽泵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将常规燃气锅炉供热系统改造为蒸汽泵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介绍3种蒸汽泵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流程,测算蒸汽泵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节气量、增量投资回收期,评价系统改造经济性。3种蒸汽泵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分别为单冷源两塔系统、双冷源两塔系统、双冷源三塔系统。与改造前相比,蒸汽泵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的系统热效率得到不同提升,特别是双冷源三塔系统,系统热效率由改造前的92.5%,提升至99.9%,1个供暖期的天然气节气量达到8.19×104 m3。单冷源两塔系统、双冷源两塔系统、双冷源三塔系统的增量投资回收期分别为15.8、12.3、9.0 a,双冷源三塔系统的经济性最佳。  相似文献   

12.
现有城镇集中供热管网输送能力有限与供热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提出了一种电动热泵与蓄热装置联用的换热站系统,该系统可以将一次网回水温度降低到20℃,相同流量下一次网供回水温度120℃/20℃相比常规集中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120℃/60℃时输送能力提升66.7%。而且,该热力站中电动热泵仅在夜间谷电期间运行,相比纯电动热泵方式运行费用显著降低;较低的一次网回水温度有利于回收集中供热热源中锅炉烟气余热或者热电联产乏汽余热等低品位热量,从而显著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能耗。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25)
热电联产利用发电后工作介质的热能,以蒸汽或热水形式向用户供热,热电联产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CO2排放量。它有多种组合形式,如采用背压汽轮机系统、抽汽凝汽式汽轮机系统、燃气轮机余热利用系统、内燃机余热利用系统,以及联合循环余热利用系统等。它可由工厂自备电厂实现,也可由公用事业的大型热电厂实现。大型热电厂有规模大、效率高、环境保护易于实现等优点,但也有热网投资大、运行损耗大等缺点。它适用于热负荷集中的工厂区或城区供热。  相似文献   

14.
孙健 《区域供热》2014,(1):11-15
常规的热水网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往往只能冬季供热,而在非采暖季热水网基本闲置或仅供少量生活热水。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实现夏季制冷的新模式:在热电厂设置汽轮机抽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回收汽轮机乏汽或循环冷却水余热,梯级加热热网水;在用户热力站设置热水型吸收式制冷机和溶液调湿型空气处理机,承担用户夏季空调冷负荷。该方式夏季利用热电厂的高温热水驱动制取冷量,不但提高了集中供热系统的设备利用率,还可以减小因夏季空调用电造成的季节性峰谷差值,降低夏季城市的供电压力。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回收燃气锅炉排放烟气中的冷凝余热,本文提出了1种热泵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方式.该方式分级回收烟气高温显热与冷凝潜热,搭建了热泵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实验台,研究了热网回水温度、热网回水流量对该系统的余热回收效率、余热利用效率、排烟温度、供热水温度与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的影响.该余热回收系统可实现向热网直接供热与向热网回水预热两种运行模式.在预热运行模式下,当热网回水温度为40.0℃,热网回水流量为11.0 L/min时,热泵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烟气余热回收效率是11.9%,其余热利用效率可到15.9%,系统的排烟温度可降至19.8℃,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为3.3.该热泵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方式节能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响应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不少城市实施了燃煤小锅炉拆除工作,产生的供热缺口亟需寻找合适的替代热源。丰富的工业余热资源是燃煤小锅炉拆除后城镇供热首选的替代热源之一。本文介绍了某钢铁厂低品位余热应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实施案例,它集成了低真空供热技术、吸收式热泵技术、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等多种余热回收技术,充分回收了钢铁厂内耗散的余热资源。该案例成功实施后可新增供热能力189MW。项目在2016-2017年采暖季,为热网输送热量132.19万GJ,回收汽轮机乏汽余热和烧结环冷机烟气余热共计77.43万GJ,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我国燃气热电联产系统和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的的节能性和环保性,指出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比中小型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更具优势,燃气热电联产系统比燃气冷电联产系统更节能。探讨了中小型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秦冰  江亿  付林 《煤气与热力》2006,26(8):53-58
结合工程实例,对间接连接、直接连接、混水连接供热系统,在分别以燃气轮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燃煤汽轮机的热电联产系统作为热源,4种调节方式下,对热源供热量的调节过程及室内温度平均波动幅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燃气轮机热电联产系统的供热量调节能力很强,常导致室内温度平均波动幅度过高。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电联产系统的供热量调节能力相对较强,对于某些热惯性较强的热网,利用热网热惯性可将室内温度平均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燃煤汽轮机热电联产系统的供热量调节能力有限,可将室内温度平均波动幅度控制在1.5℃以下。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3)
为了提高塔中油田燃气电站燃气的综合利用率,回收燃气轮机余热,减少能源的浪费,找到相适应的余热回收方式,通过对塔中油田燃气电站机组运行现状、余热及作业区用能需求的分析,提出热电冷联产方式回收利用燃气电站余热,并对热电冷联产系统在塔中油田燃气电站运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得出热电冷联产系统比较符合塔中油田电站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王娟 《建筑节能》2013,(6):32-33,36
介绍了燃气供热厂烟气深度余热回收系统,详述了锅炉尾部烟气深度余热回收的工程实例,并对工程节能减排收益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烟气深度余热回收系统有很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