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工程概况某盾构区间隧道采用两台泥水/土压双模式盾构掘进。如图1所示,在完成下穿河流后,进入农新排水站区域,区域施工长度约120m,覆土8~10m,排水站房屋坐落在排水箱涵上方,其余建筑全为20世纪60年代老旧的浅基础建筑。除保留的原有排水功能作用外,其它建筑现作为加工厂和居住用途。其中,泵房为下沉式集水,隧顶距底板小于4m。  相似文献   

2.
通过广州市轨道交通9号线某盾构区间隧道土层复杂多变穿越河流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双模式盾构在穿越江河的具体应用及辅助施工措施,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主要从双模式盾构施工功能特性阐述双模式盾构在下穿广清高速公路过程的施工技术措施,包括根据地层情况随时切换掘进模式、泥浆应对可能存在的溶洞、浓泥浆取石工艺和隧底加固等技术措施,发挥双模式盾构在功能上组合+融合的先天优越性,以精细化的施工参数、优良的施工工艺控制措施,多项措施并进,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采用泥水盾构法在软土地区修建隧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向下穿越建筑群的问题。根据泥水盾构的运行原理,开展一系列的掘进技术优化,有利于提高施工安全。泥水盾构机掘进施工是一项比较先进的工程施工操作技术,它显著提高了工程项目的工作效率,为现代化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程施工领域技术的整体提高。本文根据盾构下穿建筑群面临的施工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安全施工活动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施工技术》2021,50(20)
传统水上岩溶处理一般采取搭建漂浮作业平台,成孔及加固施工受作业平台及水域环境影响较大,施工质量难保证,施工工效低,同时易造成水体污染,后期封孔质量难以保证,会形成人为渗流通道;若采用土围堰平台,隧道两侧占湖横断面宽度需增大,同时易造成水体污染。结合某穿越大湖面、超深埋、岩溶强发育、加固质量要求高的隧道项目,针对传统水上岩溶处理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专项研究,形成一套基于钢围堰作业平台的盾构下穿湖区岩溶地层施工技术,经工程实践验证,其工艺技术成熟可靠。  相似文献   

6.
依托新白广城际白云机场隧道段工程从不停航岩溶处理、沉降控制及施工监测措施介绍岩溶地区盾构下穿运营中的机场滑行道施工技术.结果表明:盾构下穿滑行道监测沉降最大为-7.6mm,隆起为4.5mm,变化大的监测点均位于土面区且实现了道面区零沉降.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盾构下穿浅基础砖混房屋建筑群的施工技术,并从盾构推进速度、土仓压力、刀盘转速、注浆量等方面,介绍了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对同类工程施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佳朋 《市政技术》2023,(7):149-154
依托长春地铁1号线,探究了盾构下穿地表建筑群时地层和结构的力学行为。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典型断面地层变形、管片拱顶沉降、拱顶围岩压力和围岩塑性区特征。通过现场监测,进一步分析验证了地表和建筑物的横向变形以及纵向拱顶沉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穿越地表建筑物时的地表沉降槽宽度略大于未穿越地表建筑物时,且受地表建筑物横向尺寸影响显著;穿越高层地表建筑物时,地表沉降值最小,为2.7 mm,明显小于穿越其他位置建筑物和未穿越地表建筑物时;最大拱顶沉降和拱顶围岩压力均位于高层建筑物中部,分别为5.41 mm和150.60 k Pa;地表建筑物规模会增大围岩塑性区横向和纵向发展程度,且地表建筑物越高,塑性区横向发展程度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西安市地铁三号线石家街站—辛家庙站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介绍了盾构在西安黄土地层中下穿建(构)筑物的关键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了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及盾构成功穿越。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许多大城市正大力推进地铁建设项目,地铁施工将不可避免地下穿城市老旧建筑群。大多数老旧房屋结构现状较差,房屋设计资料收集困难,居住人员密集且关系复杂,甚至有部分房屋所有人持有希望得以拆迁或赔偿的诉求。如何保障地铁施工时上部房屋的安全、减少纠纷和不必要的经济赔偿、避免延误工期等,往往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以成都某在建地铁穿越老旧房屋建筑群为背景,通过进行施工前的房屋鉴定,穿越施工前场地振动测试试验,施工过程建筑群沉降模拟分析等方面工作,并分析总结经验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建勇 《土工基础》2021,(6):663-666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盾构隧道下穿公路、医院、学校等市政工程的情况越来越多.以华东地区某盾构隧道穿越高速公路为实例,分析了隧道与高速公路的相关位置关系,对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了地层岩性分布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分布情况以及地质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Peck公式的理论计算,计算结果可作为分析基础,随后使用MI...  相似文献   

12.
国内地铁建设常采用盾构法施工,而由于城市交通繁杂、市政管线改移困难等原因,极易出现盾构接收井施作场地受限的问题,使得盾构机必须在有限的场地内进行拆解、转场。在此背景下,以某实际盾构工程下穿护城河为例,阐述可拆解盾构下穿护城河过程中的施工控制技术,并通过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对盾构下穿河道的可靠性进行验证。通过监测结果可知,地表最大累计沉降值为14 mm,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说明可拆解盾构下穿护城河施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某地铁实测数据,分析总结了地质条件(溶洞分布与大小)、盾构尺寸、施工参数对隧道轴线偏差与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保护环境的盾构施工控制工艺与参数。施工参数的影响为:总推力随着刀盘扭矩的增大而增大;掘进速度随着螺旋机转速的增大而增大;通过调整掘进速度和螺旋机转速的大小控制土压力。在岩溶地层砂土灰岩界面进行盾构隧道施工时,垂直轴线要低于盾构设计轴线,须根据渣土判断掌子面软土和岩石比例,及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避免产生过大的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中心区修建地下隧道时,往往遇到其上存在老旧建筑群的情况。此时,为保障建筑群的结构安全,应对老旧建筑群的房屋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根据北京某盾构工程,在穿越老旧建筑群施工过程中利用双液浆对其地基基础进行加固,经过监测和检测,双液浆加固建筑基础,能够有效控制地表变形,防止和减少建筑物或构筑物下沉,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修建的地下隧道越来越多,各种不良地质严重困扰着隧道施工,通过对盾构下穿岩溶的风险分析,提出了风险管控的要点,从岩溶段盾构区间地质勘探、溶洞处理、地质探孔处理、掘进控制、施工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风险控制措施,并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突发险情的应急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盾构下穿岩溶区整个施工过程安全可控,无险情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1前言盾构法施工技术已成为隧道建设的重要技术之一。一般来说盾构设备的选用种类与地质条件是相对应的,目前采用的基本都是单模式盾构。传统单一模式的盾构是通过选型比选、适应性评估,选定土压平衡式盾构或泥水平衡式盾构中的一种,或同时选用两种应用到同一个工程项目。单一掘进模式的盾构在穿越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结合天津软土地区盾构下穿航油管线的工程实例,研究分析了穿越期间沉降控制的施工技术,在常规的施工基础上采用了等深度监测点埋设、克泥效工法以及实用的注浆工艺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轨交15号线19标段铜川路站—上海西站站的盾构施工区间为例,对盾构长距离下穿老旧民房群的施工技术进行了介绍。在不具备民房拆迁和地面加固的条件下,通过严格落实盾构施工技术措施,实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从而有效控制了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基本满足了房屋变形控制指标,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心城区盾构隧道下穿老旧建筑物的沉降控制是盾构施工的焦点问题。通常沉降控制方法是通过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决定是否进行二次注浆,但地表及建筑物变形早已发生。为了弥补传统方法沉降处置滞后的不足,提出了"微沉降"施工控制技术,开发了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系统与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在地表沉降发生之前及时注浆填充地层损失的空隙,防止地表沉降,保证老旧建筑物安全。济南轨道交通R3线王—裴区间隧道下穿越的老旧建筑物群,建造时间多为20世纪70—80年代,部分墙体风化严重,大大增加了地表沉降控制、建筑物保护难度。首先,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隧道下穿苏宁大楼和农业银行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认为适当增加注浆压力可以有效减小地表沉降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其次,为了掌握壁后注浆质量,控制隧道下穿化肥厂宿舍楼时的地表变形,开发了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技术,在衬砌拼装间隙检测注浆质量,动态调整注浆压力及注浆量,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同时,项目采用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联合的监测方案,实时监测建筑及地表变形,并通过移动端手机应用实时掌握变形情况,可及时采取措施。利用雷达实时检测结果与地表监测结果,地上地下联动,地表沉降被控制在5 mm之内,最终基本实现了"微沉降"的目标,建筑物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地下进行盾构隧道掘进施工,有时会不可避免地下穿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本文根据工程实例,通过采取土压力控制、渣土改良、掘进参数控制、监测控制、工后处理等各种技术、安全措施成功地穿越了四栋建筑物,希望对相同或接近地层的盾构施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