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室内PM_(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提出的时间相对较短,室内PM_(2.5)污染源负荷的计算方法有待完善。本文以北京市某办公建筑半集中式空调系统为例,初步提出室内PM_(2.5)污染源负荷"同时发生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室内PM_(2.5)污染控制进行相关设计。半集中式系统PM_(2.5)污染控制设计时,分别计算新风系统和室内空气处理系统去除的PM_(2.5)负荷,室内空气处理系统需扣除新风承担的室内PM_(2.5)负荷。该设计探讨旨在为我国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基于"不保证天数"的细颗粒物(PM2.5)室外设计浓度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我国主要城市PM2.5室外设计浓度。提出了室内PM2.5负荷的概念,并基于此给出了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了在特定尘源条件下各级过滤器PM2.5的计重效率,为过滤器选型提供基础数据。针对室外大气PM2.5情况,提出了系统的节能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设计中PM2.5室内控制浓度标准、PM2.5室外计算浓度确定方法、建筑漏风量与穿透系数估计范围、室内人员PM2.5发生强度、打印复印设备集中局部排风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空气净化设备选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连市某典型路段为测试地点,对街道、临街及远街建筑物内空气质量进行实测,测试项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及室内外PM2.5浓度。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发现,测试期间街道PM2.5浓度平均值为98.46μg/m3,超标率达81.25%,污染程度严重;街道PM2.5的浓度变化受气象条件综合影响,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呈一定的正相关性,与风速变化呈负相关性;临街建筑室内PM2.5浓度与街道PM2.5浓度具有正相关性,主要受通过围护结构渗透进入室内的室外污染源影响;远街建筑的PM2.5浓度与街道PM2.5浓度相关性较弱,主要受室内污染源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室内外PM2.5的计重浓度。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得出:室外PM2.5污染较为严重;室内无污染源情况下,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成正相关、室内PM2.5的质量浓度低于室外;室内外质量浓度比(I/O)随气象参数变化波动范围较大。根据监测结果,为了有效解决集中空调系统室内PM2.5的污染问题,本文对现集中空调系统常用的G4+F7以及G4+F9两种不同空气处理机组的过滤器配置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过滤器性能试验表明,G4+F7和G4+F9两种组合均可有效去除PM2.5。  相似文献   

6.
在对我国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城市、不同建筑类型的室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污染,室内PM2.5质量浓度最高超过500μg/m~3。有效的控制技术是降低室内PM2.5污染的重要途径,将室内PM2.5污染控制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并对其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国内外PM2.5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梳理。结合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控制技术与标准,提出了我国建筑室内PM2.5控制的下一步研究重点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室内外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无明显室内污染源时,室内外PM2.5浓度平均I/O比值为0.67±0.17。这表明,在近期上海冬季灰霾天气下,即使门窗关闭保持最小换气次数,室内人员暴露的室外PM2.5浓度可能仍然相当高;进而计算了典型活动模式下人员PM2.5吸入暴露量。结果表明,成人的全天总吸入暴露量要高于老人和儿童,人员室内总吸入暴露量占全日吸入暴露量比重较大,最大可达80%。  相似文献   

8.
室内PM2.5颗粒污染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室内污染源对PM2.5浓度的影响,关于PM2.5颗粒物沉积模型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室内PM2.5浓度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了室内PM2.5颗粒物的沉积规律,确定了室内PM2.5颗粒物的沉积模型,并结合实验测试结果对沉积模型进行了验证,为室内PM2.5颗粒物污染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量实测结果表明,即使关闭建筑外窗,室外细颗粒物(即PM2. 5)仍可跟随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环境。合理评估室内PM2. 5净化过滤负荷对空气净化器设计选型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团队前期提出了基于渗透通风条件下室内PM2. 5净化过滤负荷计算模型,然而,模型中房间换气次数和细颗粒物穿透系数难以简单确定,尚未给出推荐设计值,限制了模型的工程应用价值。为此,本文结合研究团队前期提出的房间换气次数、PM2. 5穿透系数与沉降率推算模型,以及北京地区多个办公建筑室内外PM2. 5质量浓度和室外气象参数长期监测结果,研究并提出了基于渗透通风条件下,不同气密性等级建筑外窗对应的单位缝长渗透通风量和穿透系数确定方法,给出了推荐设计值,评估了建筑外窗气密性等级对空气净化器净化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某办公建筑夏冬季室内外PM_(2.5)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把握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项目组先后于2013年6月~8月(夏季)和2013年12月~2014年2月(冬季)对北京地区一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及I/O比值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时监测。实测结果表明:1)在建筑外窗关闭、室内无其他污染源且机械通风系统关闭条件下,夏、冬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均为夜间高白天低,周变化规律为周一~周五呈逐渐上升趋势;2)冬季各月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均高于夏季各月的,对应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I/O比值也是冬季高于夏季;3)室外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室内外PM拍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无明显室内污染源时,室内外PM2.5浓度平均I/0比值为0.67±0.17。这表明,在近期上海冬季灰霾天气下,即使门窗关闭保持最小换气次数,室内人员暴露的室外PM2.5浓度可能仍然相当高;进而计算了典型活动模式下人员PM2.5吸入暴露量。结果表明,成人的全天总吸入暴露量要高于老人和儿童,人员室内总吸入暴露量占全日吸入暴露量比重较大,最大可达80%。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参加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的评价,在设计时,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使各相关评价指标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值得探讨。室外污染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但在室内PM2.5污染控制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设计标准,传统的设计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室内PM2.5污染,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一种不同的净化方案来控制室内PM2.5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在PM2.5超标的大气环境中,是不是紧闭门窗、待在室内就万事大吉?公共卫生专家与建筑科学专家均表示,普通建筑门窗无法挡住PM2.5入室,实验也证明,与细颗粒物相关的空气质量室内外差异并不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在对空气净化器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臼间在实验室中开启空气净化器,可将PM2.5浓度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传统通风空调系统温度控制与污染物浓度控制需求风量不匹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温度控制与污染物浓度控制相独立的通风空调系统结构和控制方法。通过室内负荷计算及PM2.5浓度计算,对比分析了北京、上海、深圳地区在保证室内温湿度需求时典型办公室内的PM2.5浓度水平。结果表明,该通风空调系统可以同时满足室内温度和PM2.5浓度的控制要求,尤其在室外气候温和且大气污染较重时期对室内环境的保障效果更为明显。以北京地区2018年为例计算,在室内温度相同情况下,采用该通风空调系统室内PM2.5浓度全面达标,而采用传统通风空调系统则有10.3%的时间超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年时间对南京市及周边地区120余家住宅、办公室、酒店及部分公共场所室内和室外空气中PM2.5浓度进行连续监测,以了解民用建筑室内与室外PM2.5的污染状况,研究室内与室外PM2.5浓度的对比指数关系以及室内PM2.5本底状况。  相似文献   

16.
室内空气品质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进而提出污染物治理措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室内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对天津生态城3栋住宅建筑和2栋办公建筑进行实地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生态城建筑室内主要污染物为甲醛、PM2.5。室内空气治理实验表明,具有高效过滤功能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去除PM2.5效果明显,而自然通风由于受建筑形式及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宜与其他治理措施相结合来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影响住宅室内PM2.5的室外源,分析住宅机械通风系统影响室内PM2.5浓度的风量、过滤效率和室内气流组织等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适用于住宅的室内PM2.5控制技术,有PM2.5过滤功能的户式新风系统,进而提出其主要指标要求(换气次数、过滤效率、室内PM2.5控制指标等)、系统形式、送/回风口设置原则等技术要求。针对住宅PM2.5控制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计算输入条件,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室内PM2.5控制效果。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可知,当围护结构气密性较好时,采用有PM2.5过滤功能的户式新风系统可有效控制室内PM2.5浓度。  相似文献   

18.
吴正旺  马欣  杨鑫 《华中建筑》2013,(10):46-48
对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内几种建筑布局及其绿地中空气的pM2.5浓度所进行的调查表明,不同建筑布局会影响其PM2.5的浓度分布,而不同绿地形式也会对PM2.5浓度产生相应的影响,进一步地,建筑布局与绿地形式的不同结合也导致了PM2.5浓度的变化.调查还显示:①灰霾天气条件下,建筑群中空气的PM2.5浓度远超国家标准;②所调查的多种绿地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气的PM2.5浓度,但效果小于植物群落;③建筑布局的高度、围合方式对空气中PM2.5的浓度具有一定影响;④多层合院式布局中的林荫道能有效减少PM2.5浓度.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注意采取适当的布局,以利于减少PM2,5暴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建筑室内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污染。研究表明,室内PM2.5污染来源复杂,但频发的雾霾天气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方式能有效降低室内PM2.5污染,但仍需加强设计、施工、运行等各环节,在有效降低室内污染物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著的《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近日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内容来源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及其复合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12BAJ02B02)"的部分研究成果。该书围绕建筑室内PM2.5控制展开,内容丰富。该书不仅介绍分析了建筑室内PM2.5的控制技术,还包括了室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