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的视线可以到达空间内部。近景部分是一幅很特别的由垂直的长方形外表重叠起来的拼图,它通过浅灰色的乳胶漆、玻璃、木制软百叶帘、大理石和漆白的石膏板等材料显示出室内不同程度的深度和阻光度。最外层玻璃上印出的黑体字标也成为这一重叠构图的部分。 工作室位于斯德哥尔摩历史博物馆正对面的一座建筑内,它由街面一直延伸到该建筑大院的下面。 在工作室的西南部沿着外围设有工作间,后部是会议室、厨房和储藏室,北部扩建了两个大的空间,它们是新近完工的加建部分。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1996,(1)
一、城市风貌千篇一律的由来清代末叶,洋人入侵,由于清末国势衰微,科学、武器落后,节节败退.接着,洋风介入,引起潜在的崇洋心理.科学技术自应奋起立追,但这不幸的心理状态,也延伸到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在当时城市建设中,也引进了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从民初,三十年代前后到四、五十年代,形成第一个高潮,近几年的开发热,形成更大的高潮.所谓时代的方盒子建筑,在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中大量推行.由于它们是简洁的,而且一些建筑构件,可以进行预制,因而在建筑界容易接受,三十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形成了城市面貌的首次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3.
媒介 建筑空间是我们感知生活与自然的媒介,也是各种活动事件发生的场所。经由这个媒介,人们彼此相知相识,找到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态度。当今由消费主导的信息社会里,真实的空间感受正在被消解,我们居住在一个海量信息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搜索到,但留下的记忆却越来越少。正因为如此,建筑仍旧是一种所不可替代的媒介,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物,能够通过身体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领悟。  相似文献   

4.
这个工作室跟华工其它工作室一样.由别墅改造而成.基本恢复其原貌.保持原有的结构.由于我们到访时工作室内部的配置还没完成,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工作室的外部.新改造的建筑被换上了米白色的外衣,在阳光底下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在跟这个工作室的几个主持老师的聊天当中,我们了解到关于这个工作室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5.
首先,我们这个研究室与普通的工作室有一定的区别.我们是从属于学校的一个研究室,工作性质以研究为主,而我们也都是学校的老师.但因为建筑这个专业比较特别,是个应用性的学科,必需同时进行一些实际项目的实践,教学才不会与现实脱节,国外也是如此.当然,也有做建筑学纯理论研究的,像英国的一些学校与香港大学就是这样.但无论如何.在学校里做这种研究工作室的.应该还是我们牵头做起的.  相似文献   

6.
正事务所简介建筑营设计工作室(ARCHSTUDIO)于2010年由韩文强创立于北京。以原创设计思维与务实理性的操作手段,坚持对建筑基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开展多样化的创作和实践。建筑营的工作基于现实的关注和自身环境的理解。在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每一个项目有其特殊的需求和限制,灵活运用设计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设计的基础;对于自然、城市、历史、社会环境的理解和发现则可以带来更多设计想法可用的资源。设计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地突破和挑战边界,来自于从概念到实施过程之中清晰思维逻辑的坚持,能够从现实问题出发,根植于自身的环境,不断地寻求城市、建筑、室内之间新的可能性。主创简介韩文强——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丛晓——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曾就职于BIAD 4A5工作室/HSA建筑部  相似文献   

7.
8.
<正>对所有建筑的设计与研究,都无法摆脱其原点,传统建筑更加如此。传统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自身具有强大的历史根基,这种根基就是原点,回归原点就是寻找历史根基。追溯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它已经由人类纯物质活动逐渐上升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设计》2016,(8):24-27
城市与建筑·地域性 李翔宁:南沙原创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是一个特殊的样本.很多建筑师更专注于建筑本体的设计,多从建构、材料、空间等更核心的建筑学角度进行创作,而南沙原创选择的角度是介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用“模糊的边界”来形容非常合适.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与建筑·地域性李翔宁:南沙原创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是一个特殊的样本。很多建筑师更专注于建筑本体的设计,多从建构、材料、空间等更核心的建筑学角度进行创作,而南沙原创选择的角度是介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用"模糊的边界"来形容非常合适。分析南沙原创的作品中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建筑和城市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11.
建筑作为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素之一,本就是承载日常生活的容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建筑开始脱出日常并逐渐攀升到形而上的概念领域,导致在地的真实性缺失,人的需求被忽视,抽象空间成为建筑学主流议题。20世纪60年代起,日常生活逐渐回归到学术讨论的主流中,日常的建筑和普通环境的价值得到再次确认。文章从常识、类型与场地、模式语言的运用和间接设计的方法等视点,结合日本建筑界的若干思考和实践,探讨日常和建筑的深刻互动和关联。重视日常的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普通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也为建筑实践探寻新路。  相似文献   

12.
黄文菁 《世界建筑》2007,(4):120-120
DnA(Design and Architecture)工作室由徐甜甜创建于2004年10月,2006年实现第一个建筑作品--北京宋庄美术馆。而DnA第一个作品则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金华建筑公园6号女厕所:这个装置首次提出了DnA对空间性质的探讨。在两年多的实践中,DnA一直关注建筑空间中的感性体验:在尊重功能理解建造的基础上,以使用者的空间感受为主线展开对建筑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以中、西方传统建筑中对光的不同应用为主线,从传统文化层面浅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基于此,笔者还进一步通过对现代建筑中成功范例的分析,说明了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建筑师是如何从光的角度以及建筑的深层含义上与传统文化相呼应,从而达到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并以此为例,为我们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绿色是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行为,回归自然的建筑……建筑回归自然,是指建筑材料、空间和形态的返归自然。木材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天然丰富的纹理、温暖的色泽使木材具有无可替代的表现力及自然的亲和力。木结构能模仿自然界中动、植物形态形成不同界面,围合成具有个性的的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探讨传统木材在现代建筑中的人性化设计,通过透视现代建筑师利用木材具有的自然特性所创造的绿色建筑空间和形态,认识木材在现代建筑中的回归应用与表达。  相似文献   

15.
王辉 《华中建筑》2007,25(11):43-47
作为一种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模式,该工程以传统建筑形式为载体,吸收了现代城区的改造经验,通过整合历史街区、维护古城肌理和街巷界面,来创造跌宕开阖、序列有致的空间形式,并以此进行商业性开发,再现民间传统人文活动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邱岚 《安徽建筑》2011,18(5):31-32
在现代设计中再现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盲目复古和仿古,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美学尺度,对传统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作品是充满时代感的,并且能够体现出现阶段的思想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气候,建筑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气候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拆迁和改造.每天都在数以万计的城市中发生着.城市急不可耐地褪去老旧的外衣,换上现代化城市的光鲜亮丽的外壳。古老的城市社区被迅速推平,重建上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而曾经在这片赖以为生的热土上辛勤劳动的居民.也被毫不留情地赶入偏远的城郊。  相似文献   

19.
1引言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仍存在对自然界笼统模糊的认识,缺乏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理论,更加之带有阴阳五行说和"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令现代人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20.
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各个风景区都具有其独特的景观评价,上述这首诗较好地描述了太湖风景区的特点。太湖风景区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是一个以山水组合见长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自然湖泊风景区,它的特征是“山明水秀,湖面辽阔而深远”。这就是作为山水风景名胜区——太湖,给建筑设计提供的环境。现代建筑由个体设计转向群体和环境(包括从局部的地形地貌直到广阔无垠的山水总体结构)设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