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钢筋与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性能,进行了13个梁式试件的钢筋-中高强度再生混凝土黏结性能试验。研究了钢筋外形、锚固长度、混凝土强度、再生骨料取代率对钢筋-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取代率为33%~66%、细骨料为天然砂时,钢筋-再生混凝土黏结强度与普通混凝土接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100%、再生细骨料取代率50%以上时,钢筋-再生混凝土黏结性能明显退化;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相对混凝土强度黏结效率系数有所提高;变形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黏结强度明显好于光圆钢筋;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黏结强度随钢筋相对锚固长度增大而减小;拟合所得的黏结-滑移本构模型,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28组拉拔试件,研究了不同钢纤维体积掺量、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筋直径和锚固长度对HRB400钢筋与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试件的黏结强度下降;与再生骨料取代率为0相比,当再生骨料取代率为100%时,试件的黏结强度下降幅度最大;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试件的黏结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极限荷载下钢筋自由端的滑移值也相应增加;钢筋直径增大时,其黏结强度有所降低;有效锚固长度增大时,黏结强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有效锚固长度为5d时的极限黏结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2013,(11):16-20
为了研究高强钢筋与再生混凝土间的黏结作用机理,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高强钢筋埋置长度为变化参数,设计了15个边长为150 mm的高强钢筋再生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并进行推出试验。通过试验获取了加载端和自由端荷载-滑移曲线的特征点参数,并回归得到各特征点黏结强度计算公式;分析了各变化参数对黏结强度的影响,并采用实用黏结强度计算公式进行对比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高强钢筋与再生混凝土试件的黏结破坏以劈裂破坏为主;特征黏结强度均表现为随取代率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高强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界面黏结强度随埋置长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4.
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富  黄庆丰  施养杭 《混凝土》2011,(6):64-66,75
通过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锚固试件的拔出试验,得到了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下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的黏结-滑移曲线.基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再生混凝土取代率、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对再生混凝土黏结强度的影响,最后并对黏结-滑移本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2016,(10)
为深入研究钢筋与再生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r)和钢筋锚固长度(la)两个敏感因素为参数,设计制作9组试件并进行再生混凝土拔出试验。应用钢筋开槽黏贴点式应变片的方法,研究不同r和la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黏结-滑移曲线和不同锚固长度下荷载-滑移曲线,分析其对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黏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r的增大,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降低,与钢筋间的黏结性能随之降低。随la的增加,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滑移值减小,后期黏结性能有所提高。较r相比,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性能对la更为敏感。通过MATLAB程序对试验数据进行优化分析: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左右,锚固长度在20~25 d时,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的滑移值最大为0.1 mm,表明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的黏结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2017,(1)
将建筑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清洗、分级等一系列工序加工成再生粗骨料,然后以30%的质量分数取代天然粗骨料配制成再生保温混凝土(RATIC),采用中心拔出试验,研究养护龄期对RATIC黏结锚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钢筋与再生保温混凝土的黏结锚固性能提高;钢筋直径为12 mm时,再生保温混凝土试件均发生剪切破坏,钢筋直径为18 mm时,养护龄期为14、28 d时也发生剪切破坏,钢筋直径为25 mm时,试件均发生劈裂破坏;不同钢筋直径的试件28 d的极限黏结强度相比14 d分别提高7.4%、9.5%、12.4%,56 d的极限黏结强度相比28 d分别提高6.7%、11.2%、24.1%。  相似文献   

7.
再生混凝土钢筋黏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钢筋开槽内贴片试验方法,完成6组钢筋再生混凝土试件的拉拔试验,获得不同强度、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下混凝土与钢筋的荷载-滑移曲线以及不同锚固位置处钢筋应变.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对钢筋-再生混凝土黏结锚固强度及黏结滑移曲线的影响,并采用二次分布矩阵插值函数法及沿锚长积分法分别计算不同锚固位置处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黏结应力和相对滑移,得到不同锚固位置处黏结滑移关系及位置函数.最后建立再生混凝土与钢筋考虑黏结滑移位置函数的τ-s本构关系,为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性能,是再生混凝土推广应用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拉拔试验,进行72个再生混凝土试件的拔出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再生粗骨料取代率、钢筋的锚固长度、钢筋类型和钢筋直径对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性能的影响。得到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相对粘结强度提高的结论。最后根据实测的荷载滑移曲线的结果,拟合出适用于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9.
黏结滑移性能是再生混凝土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的一项重要课题。考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30%、50%、70%)和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C20、C40)2个参数,制作5组再生混凝土试件进行中心拔出试验。得到不同种类再生混凝土的荷载-滑移曲线,曲线可分为微滑、滑移、劈裂、破碎、残余5个阶段。定义了初始黏结滑移模量E0及峰值黏结滑移割线模量Eu,E0/Eu数值越大,混凝土黏结性能越好。当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小于70%时,黏结强度随取代率的增大而增大;当取代率相同,黏结强度随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加而增大。基于试验与理论分析,给出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与极限黏结强度的方程以及黏结滑移本构关系方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对经过0次、50次、100次、150次、200次冻融循环的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取代率100%)进行拉拔试验研究,以钢筋直径16mm和20mm、锚固长度5d和10d为变动因素,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对再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极限拉拔荷载和极限黏结应力的影响,并采用钢筋开槽内贴应变片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钢筋锚固段内钢筋应变、局部黏结应力和极限黏结应力平均值-滑移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极限荷载和极限黏结应力平均值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荷载作用下钢筋应变沿锚固长度的变化曲线趋于平缓,局部黏结应力首先在加载端附近出现应力峰值,沿锚固长度逐渐向自由端传递,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锈蚀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黏结性能,通过外加电流加速试验获得目标锈蚀率为1%的螺纹钢筋,将其分别与粗骨料取代率为0、20%、40%、60%、80%和100%的再生混凝土试块进行拉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发现锈蚀钢筋与再生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应力比未锈蚀的试块提前达到峰值.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黏结应力先增大后减小,且当取代率为80%时,黏结应力达到峰值,锈蚀钢筋与再生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应力-滑移曲线与普通混凝土的总体形状相似。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的试验方法,通过对84个试件的拉拔试验来探讨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黏结锚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的截面形状对黏结锚固的破坏模式影响较大;2)自由端滑移值滞后于加载端的滑移,而且滞后因素主要与锚固长度、钢筋直径有关;3)再生粗骨料掺量为30%拉拔试件达到极限黏结力所用时间相比普通混凝土和再生粗骨料掺量为50%的试件所需时间较长,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4)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性能随着混凝土保护层的增加而提高,随钢筋直径的增大而减弱。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心拔出试验对环氧涂层钢筋海水海砂再生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考虑不同混凝土类型(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海水海砂再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20、C25)、黏结长度(3d、5d、8d,d为钢筋直径)、钢筋种类(普通钢筋、环氧涂层钢筋)和保护层厚度(67、42mm)等参数进行拔出试验,研究其黏结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环氧涂层钢筋与海水海砂再生混凝土之间黏结性能较普通钢筋混凝土的略有降低,再生粗骨料的加入降低了试件的黏结强度,而海水、海砂减小了再生粗骨料对黏结强度的不利影响;黏结强度随着混凝土强度和保护层厚度增加而显著提高,随着黏结长度增长而降低;环氧涂层钢筋与海水海砂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曲线与普通钢筋混凝土试件的相似,分为微滑移、滑移和下降三段;环氧涂层钢筋使得曲线曲率增加、下降段较缓,而海水、海砂影响与之相反。拟合得到了环氧涂层钢筋与海水海砂再生混凝土间黏结强度计算公式,计算值与相关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墩粗钢筋与高强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的黏结锚固性能,以黏结长度、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类型为试验变量,开展拔出试验.通过黏结-滑移曲线、破坏模式、黏结强度及峰值滑移等分析墩粗钢筋-高强钢纤维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性能.结果表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随着黏结长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对墩粗钢筋试件的影响更明显;提高保护层厚度可以提升黏结性能,但作用有限;钢筋进行墩粗处理可以有效提高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显著降低峰值滑移,改变破坏模式.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混凝土的黏结-滑移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9组试件的梁式试验,以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混凝土类型、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锚固长度、钢筋直径为变量,研究冻融损伤后钢筋与再生混凝土间的黏结滑移性能。结果表明:各组试件均发生了测试钢筋的拔出破坏,当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再生混凝土强度和锚固长度对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黏结性能影响较大,其中钢筋开槽组试件冻融50次和150次后,其黏结强度分别降低8.5%、28.3%;对黏结强度的拟合公式进行验证,计算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最后建立了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黏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并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二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地聚物再生砖骨料混凝土与钢筋的协同工作问题,进行了96个地聚物再生砖骨料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的中心拉拔试验,分析了再生砖骨料取代率(0、25%、50%、75%、100%)、矿渣掺量(25%、40%)、水胶比(0.45、0.5、0.55)、钢筋直径d(12~22 mm)、相对保护层厚度(2.63、4.19、5.75)、黏结长度(1d~8d)、养护条件(常温、80℃养护24 h)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提高保护层厚度、减小钢筋直径或减小黏结长度都可以提高黏结强度,有效防止地聚物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发生劈裂破坏;增大矿渣掺量、减小水胶比或采用80℃养护,都提高了地聚物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与钢筋的黏结强度,峰值滑移增大,但更容易发生劈裂破坏;随着再生砖骨料取代率的增大,黏结强度不断下降,再生砖骨料取代率50%时黏结强度下降19.77%~30.6%,再生砖骨料取代率100%时黏结强度下降37.0%~49.63%。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地聚物再生砖骨料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的黏结-滑移模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高温后不同冷却方式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黏结滑移性能的差异,以冷却方式、历经最高温度、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完成了24个高温冷却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的静力推出试验。通过试验观察了试件破坏过程及形态,获取了试件荷载滑移曲线,重点对比分析了不同冷却方式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的黏结强度、剪切黏结刚度和界面耗能等重要性能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冷却方式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形式相近;消防喷水试件的界面黏结强度、界面剪切黏结刚度和耗能能力平均分别比自然冷却试件低25.7%、16.5%、9.3%;随历经最高温度的升高,紧箍效应使得不同冷却方式试件界面黏结强度和界面剪切黏结刚度均有升高的趋势,耗能能力随历经温度的升高均降低;随粗骨料取代率的提高,自然冷却试件的黏结强度和剪切黏结刚度均减小,消防喷水试件黏结强度减小但剪切黏结刚度先增加后减小,粗骨料取代率对耗能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再生混凝土拉拔试验,分析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筋类型、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极限黏结强度的影响,回归得出包含再生骨料取代率因子的极限黏结强度表达式,分析表明: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对比分析不同研究单位对再生混凝土极限黏结强度的影响结果,认为不宜将再生骨料取代率作为探讨再生骨料对黏结性能影响的唯一因素,尚需考虑再生骨料材性差异以及天然骨料与再生骨料间的骨料耦合效应,并定义了极限黏结强度增大系数。分析表明:钢筋类型对极限黏结强度的影响最大,钢筋直径的影响次之,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较小,普通混凝土的极限黏结强度普遍稍大于再生骨料取代率为100%时的极限黏结强度。最后,初步给出钢筋锚固长度的建议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2016,(2)
以100%再生粗骨料取代天然碎石,以钢筋直径16 mm和20 mm锚固长度5 d和10 d为变动因素制作中心拔出试件。采用快冻法进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不同冻融循环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极限荷载和极限黏结应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对黏结界面扫描电镜观察,从微观角度分析再生混凝土冻融破坏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极限荷载和极限黏结应力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是由于再生混凝土内部受冻胀破坏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侧压下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的黏结 滑移性能,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侧向压力比为参数,完成了144个再生混凝土试件在单向、双向侧压作用下的钢筋中心拉拔试验,观察了再生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形态,分析了上述参数变化对黏结强度、峰值滑移的影响;基于再生混凝土多轴破坏准则,推导了不同侧压作用下再生混凝土-钢筋的黏结强度理论模型及其简化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中心拉拔试件的破坏形态与侧压力比明显相关,双向侧压力比较大时,试件破坏形态与单向侧压时破坏形态相似,当双向侧压力接近时,双向均有裂缝;黏结强度与峰值滑移随侧压力比的增大,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基于再生混凝土多轴强度理论的黏结强度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其简化计算公式能较好地预测不同侧压力下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