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彭世殷 《网印工业》1998,(2):6-7,11
在具有金属镜面光泽的承印物表面,采用丝网印刷工艺手段,将仿金属蚀刻油墨印在其上,得到一种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犹如光滑的金属经腐蚀、雕刻式砂磨等处理过的那样,显得高雅、庄重、华贵。这就是目前引起印刷界极大关注的“仿金属蚀刻印刷工艺”。 其实,这类油墨亦可印刷在玻璃或透明塑料上,呈现一种类似“毛玻璃”那样的视觉效果。当前,这种仿金属蚀刻丝印工艺较多运用在一些高  相似文献   

2.
3.
4.
仿金属蚀刻丝网印刷油墨方晓春“仿金属蚀刻包装”(学称UV印刷包装)是先进丝网印刷技术的结晶,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为流行的包装之一,这类包装以其豪华的金属镜面、蚀刻磨砂等效果,突出企业的良好形象和高贵品牌,正日益受到卓越企业的百倍关注。目前,此类包装已作...  相似文献   

5.
仿金属蚀刻油墨是一种单组分UV光固化油墨,俗称“磨砂油墨”,因其印刷制品具有明显的蚀刻效果,墨膜饱满,立体感强,而使所包装产品尽显高档化,巳被烟标、酒标、化妆品、保健品等包装彩印行业广为使用。相对传统的溶剂型油墨而言,它具有如下优点: 1.印刷制品精美,立体感丰满; 2.不含溶剂,高固体分,环境污染少; 3.固化快,节省场地空间,生产效率高; 4.墨膜耐摩擦、耐溶剂、耐热性好。 但是,随着包装印刷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普通型仿金属蚀刻油墨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产品包装的要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 …  相似文献   

6.
UV仿金属蚀刻印刷,又名磨砂或砂面印刷,是在有金属镜面光泽的承印物(如金、银卡纸)上印上一层凹凸不平的半透明油墨以后,经过紫外光(UV)固化,便可产生类似于光亮的金属表面经过蚀刻或磨砂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包装、装潢印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平版印刷、凹凸版印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丝网印刷以其承印材料的广泛性和设备操作的简便实用性等优点,在包装、装潢印刷方面颇受青睐。目前,一种丝网印刷的新工艺——仿金属蚀刻印刷工艺以其独特的印刷视觉效果引起印刷界极大关注。所谓仿金属蚀刻印刷就是在具有金属镜面光泽承印表面,采用丝网印刷的独特工艺方法,将仿金属蚀刻油墨印在其上,得到一种犹如光滑的金属经腐蚀、  相似文献   

8.
仿金属蚀刻印刷所产生的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使得它越来越受到同印界同仁的关注。从仿金属蚀刻印刷的光学机理入手,详细介绍了仿金属蚀刻印刷和所用的承印材料、油墨及油墨的干燥和制版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胶印、凸印与网印相结合的新工艺,采用此新工艺,可印制高档的包装制品。  相似文献   

9.
<正> 仿金属蚀刻印刷是采用丝网印刷加工手段,在有金属镜面光泽的承印物上印上一层透明的油墨(或涂料)层,形成犹如毛玻璃状的粗糙面。这种工艺印刷的图案,令人有一种金属经腐蚀或雕刻过的感觉,故称仿金属蚀刻印刷。又由于这种工艺具有的磨砂效果,所以又称磨砂印刷。  相似文献   

10.
金振华 《丝网印刷》2001,1(1):23-24
一、引言丝网印刷具有适用范围广、制版费用低、适应性强、印品立体感强等特点,目前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为是与平凸凹并列的第四种现代印刷方式。由于丝网印刷具有独特的质量和独到的印刷效果,因而被誉为“万能印刷”。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印刷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包装印刷已经从简单的商品保护性和介绍性功能中走出来,它正以其特殊的印刷效果来提高商品包装档次、使商品增值增色,因此,包装装璜印刷在全部印刷产值中的占有率由最初的20%左右,增长为现在的70%左右,处于我国印刷工业的首要位置。光固化UV仿金属皱纹(皮纹)油墨就…  相似文献   

11.
热转移印刷中油墨转移渗透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研究了印刷压力、印刷时间、孔渗比等相关印刷参数与油墨渗透深度的关系。在经典油墨渗透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孔渗比的油墨渗透模型,克服了纸张毛细管半径不易测量的问题,为热转移印刷中油墨渗透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各印刷参数与油墨渗透深度的关系,可为实际操作中提高热转移印刷质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UV丝印光致变色油墨体系中主要包括了预聚物、单体、光致变色材料、光引发剂等成分,而此油墨的固化是在UV光源的照射下,引发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液态物质快速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光引发剂在此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就是引发这种反应进行,因此,它是油墨体系中直接影响着油墨固化性能的主要成分之一。通过改变光引发剂的含量和种类,分别制备油墨,并测试油墨的固化速度,从而研究光引发剂对油墨的固化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光引发剂的含量为10%的时候,油墨的光固化性能最好。另外选出三种固化性能最好的光引发剂184、907和BP进行配方实验,结果表明由光引发剂907所制备的油墨具有最好的固化性能,并且,最佳的固化速度为68m/min(固化功率:100W/cm)。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技术的发展现状、原理和工艺,主要对喷墨印花墨水作了详细的分类介绍,并描述了国内外水性墨水和溶剂型墨水的研究现状,尤其对喷墨印花高分子染料墨水和油墨,以及喷墨印花颜料油墨用粘结剂作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紫外荧光防伪胶印油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由紫外光(200~400nm)照射,可发射出可见光(400~800nm)的新型特种油墨,紫外荧光防伪油墨在现代印刷工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采用具有红光发射的无机荧光材料BaCaBO3F:Eu3+,Li+作为颜料,首次制备合成了该种荧光油墨样品。进一步通过相关光谱测试分析,研究了荧光油墨中颜料的添加量对荧光油墨发光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荧光油墨的最佳配比,提高了紫外荧光油墨的发光功效。此外,本文还对油墨的细度、塑性黏度、黏着性等一些印刷适性及其流变学特性进行测试,辅以流变学实验手段考察胶印墨的黏度、触变性、弹性以及温度对油墨墨性的影响,得到了有价值的参数及规律:在剪切速率恒定不变时,剪切应力随其作用时间表现为正弦曲线的变化规律;无色荧光油墨可以很好地增加印刷品的明度,扩大普通胶印油墨在相应色相范围内的呈色范围,使印刷品看上去更加鲜艳明亮。上述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新型荧光油墨在有价证券、商品包装和有效证件等印刷防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在上述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不同的研磨树脂、颜基比、分散剂等影响因素,制备出分散性最优的柔印水性墨;研究不同成膜树脂配制的油墨的印刷性能并对附着力、色密度、光泽度、表面张力等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获得了印刷适性较优的水性柔印油墨。结果表明:选用研磨树脂96和分散剂750,在颜基比1.25∶1时分散性最佳;根据3种成膜树脂复配实验的结果,当成膜树脂813∶S-2916=63∶37时,研制出的油墨具有分散性好、附着力好、色密度高、光泽度高等性能。  相似文献   

16.
喷码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厂家也越来越多。但其基本技术原理却基本相同。本文主要以美国Citronixci700喷码机为例介绍了喷码机的基本技术原理,并针对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故障产生原因、判断方法和相关处理措施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水性油墨在烟包凹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暗影和实地不实等问题,改善其印刷适性,以实现规模化印刷生产。首先,调整油墨配比,采用IGT对水性油墨和溶剂型油墨进行印刷适性实验,验证其能否满足产品质量要求;其次,通过调整版滚筒网穴深度、镀铬层厚度、油墨黏度、刮刀、p H值等,对烟包条盒进行了试生产,并统计分析了各批次工序的废品率及投入产出率。结果表明:水性油墨较溶剂型油墨废品率略高,投入产出率略低,水性油墨印制的烟包能够符合烟厂要求。因此,为了满足环保的需要,凹印水性油墨可以用于规模化烟包印制生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印刷油墨在可压缩纸张中渗透深度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渗流方程导出了印刷过程中油墨在可压缩纸张中渗透深度与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的关系,给出了可压缩纸张渗孔比(油墨在纸张中的渗透率与纸张孔隙度之比)和油墨渗透深度的计算方法.用实验方法测量了纸张在印刷过程中的油墨渗透深度,并由渗透深度测量值实现了可压缩纸张渗孔比的理论计算,利用该渗孔比可在改变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的条件下计算油墨在纸张中的渗透深度,计算结果与测量值相吻合,表明该计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活性染料数码印花中使用的青色染料墨水,其染料母体为酞菁铜型结构,直接性较差,固着率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调整了工艺配方,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配方中用碳酸钠代替碳酸氢钠、添加硫酸钠,能够显著提高青色染料墨水的固着率。优化的工艺配方为:碳酸钠用量0.3%,硫酸钠用量1%,尿素用量10%,蒸化温度102℃,蒸化时间10 min。优化后的工艺配方对其他几种数码印花活性染料墨水颜色也同样适用,固着率均有所提高,且印花后织物拉伸断裂强力受影响较小,但撕破强力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0.
梁冬 《纺织导报》2006,(9):68-69
涤纶仿真丝绸印花面料具有光泽自然、手感滑爽柔软、悬垂性好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条子花型面料在其印花产品中占有较大比例,其印制质量与各项工序操作密不可分。文章针对涤纶仿真丝绸条子印花的特点,提出了圆网印花前准备、印花及后处理等工序应注意的问题,在分析条子印花质量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