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丝素——PVP共混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丝素-PVP共混膜的制备方法,测定了不同配比共混膜的结构及力学性能、吸湿性、透气性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丝素中加入适量PVP后,可使共混膜具有良好强伸度、柔软性,吸湿性以及良好的透气性,改善了丝素创面保护膜的性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丝素粉体与聚氨酯的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表征丝素与聚氨酯间的相容性能,探讨了丝素粉体,聚氨酯共混膜在模拟体液中超声处理前后的质量损失率,强度和断裂伸长.对比了水溶性丝素、非水溶性丝素、干法共混膜与湿法共混膜相容性之间的差别.实验结果表明,丝素与聚氨酯之间的相容性较差;但非水溶性丝素湿法共混膜的质量损失最小,并且力学系能性能保持最为稳定;选择合适的含量比例,并不影响丝素在聚氨酯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自制的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为载体,将肝素与医用聚氨酯同溶液混合,制备出含有肝素的丝素/聚氨酯共混膜,解决了肝素与聚氨酯同溶液共混成膜时团聚的问题,并利用丝素蛋白良好的吸附和缓释功能,使肝素从共混膜中缓慢释放出来,达到相对长效的抗凝血效果。利用ATR—FTIR分析了肝素加入后丝素粉体、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红外光谱的变化,并对共混膜中肝素的缓释性能及共混膜在PBS溶液中浸泡48h前后的形貌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将PA6与少量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共混纺丝制成共混纤维,期望利用TPEE良好的吸湿性能来改善共混纤维的吸湿性及抗静电性能.研究了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染色性能、抗静电性能及热性能,并用SEM、X-ray对纤维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PEE的加入改变了PA6的结晶性能,共混纤维的柔性、吸湿性、抗静电性能都有了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种自制的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与医用聚氨酯共混制膜.。一方面,利用丝素蛋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来提高聚氨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弥补其用于小口径人造血管材料时生物相容性的不足;另一方面,以这种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为药物载体,将阿司匹林加入到聚氨酯膜中,来提高聚氨酯膜的抗炎症性能,开发新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材料。以空白组为阴性对照组,PTFE材料为阳性对照组,采用体内埋植实验来评价新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结果表明,PTFE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最差,丝素/聚氨酯共混膜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良好。共混膜中加入阿司匹林后,其炎性反应减轻。  相似文献   

6.
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丝素(SF)溶液和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APU)混合制成透明的薄膜。通过测试,分析了共混膜的IR图谱、X射线衍射曲线、电子显微镜扫描照片和力学性能,研究了不同共混比例的SF/APU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共混膜中的丝素的结晶度由于聚氨酯的加入,β-结构有所提高;随着丝素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拉伸断裂强力和初始模量提高,拉伸断裂伸长率减小;压缩线性度随聚氨酯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共混膜的柔软性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出几种家蚕丝素多孔共混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仪(DSC)对多孔丝素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了加入不同试剂得到的家蚕丝素多孔共混膜的结构及性能变化。表面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几种共混膜的孔的形状多呈不规则状,孔的大小和密度随着试剂的不同而不同。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分析结果表明,几种多孔丝素共混膜的分子构象为α-螺旋结构、β-折叠结构和无规卷曲结构共存。不同添加剂对丝素蛋白分子构象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
阴离子型聚氨酯对丝素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分散阴离子型聚氨酯和丝素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丝素/聚氨酯(SF/PU)共混膜。借助SEM、Raman光谱和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不同配比共混膜的结构。结果表明:共混膜为非均相体系;膜的结构、力学性能和透气性均与膜中两组分的相对含量有关,随着聚氨酯的加入,共混膜的柔韧性得到提高,它能够克服纯丝素膜刚而脆的弱点。最后,对用共混液整理的真丝织物的湿态回复角、透气性等物理性能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首次采用丝素粉体和水性聚氨酯按不同比例混合,经热压法成功制备出丝素/聚氨酯共混薄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动态力学分析及拉伸实验结果表明:聚氨酯的加入,促进了丝素蛋白分子β-折叠结构的形成,导致丝素结晶度提高;丝素含量越大,共混膜中聚氨酯的玻璃化温度越低,共混膜的拉伸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越高;当丝素含量从0到70%变化时,试片的断裂强度由0.6MPa增大到10.4MPa,断裂伸长率从1065%下降到47.5%。聚氨酯的加入改善了共混膜的弹性,韧性随聚氨酯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以饱和硫氰酸钠(NaSCN)水溶液为共溶剂制备了不同共混比的丝素蛋白(SF)/聚丙烯腈(PAN)共混膜,用溶度参数法及FTIR研究了SF/PAN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分析和讨论了铸膜液共混比、铸膜液温度、凝固浴组成等对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了共混膜的表面和断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SF与PAN具有部分相容性,其在成膜过程中会产生界面微孔;随共混膜中SF含量增加,共混膜呈孔隙率增大和截留率减小的变化趋势;随铸膜液温度升高,共混膜呈孔隙率和水通量增大的变化趋势;当凝固浴组分为50%乙醇水溶液时,所得共混膜孔结构较为疏松;SF的添加使PAN膜的水接触角明显减小,表明SF可有效改善PAN膜的亲水性.  相似文献   

11.
丝素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高分子,在生物、医药等很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丝素的结构、性能尤其在共混方面的研究及成果。  相似文献   

12.
再生丝素膜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物理交联再生丝素膜进行了毒性试验和粘附试验,并研究了其对附着细胞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再生丝素膜无细胞毒性,成纤维细胞在其表面粘附性能正常,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未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这说明再生丝素膜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很好的医用生物材料,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X-衍射法、核磁共振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贝克线法,分别对自动缫和立缫生丝及其丝素聚集态结构的结晶度、取向度,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自动缫丝和立缫丝之间的聚集态结构存在差异,自动缫生丝结晶度大于立缫生丝结晶度;自动缫丝素结晶度略大于立缫丝素结晶度;自动缫生丝及其丝素的取向度分别高于立缫生丝及其丝素的取向度。不同测定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用丝素整理粘胶纤维及织物 ,讨论丝素在粘胶纤维上的成膜条件 ,涂覆丝素后粘胶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 ,丝素膜主要是以物理方式附着在粘胶纤维上。经甲醇处理后 ,具有良好的耐热水洗涤性、耐酸碱性 ,部分物理机械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阻隔性能是食品包装膜的重要性能之一,以柠檬酸和甘油复合增塑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玉米醇溶蛋白膜分别具有较好的阻湿、阻油和阻气性能。制备了低吸湿膜、高阻湿膜和高阻油膜3种玉米醇溶蛋白膜,分别进行吸湿性、阻水性和阻油性的测定,并制成包装袋用于调料粉和植物油的包装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这3种蛋白膜中,低吸湿膜的吸湿率最低,为(1.81±0.19)%,高阻湿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最低,为(7.58±0.78) g·mm·m-2·d-1·kPa-1,高阻油膜的透油系数最低,为(0.435±0.030) g·mm·m-2·d-1;储藏至第135天时,低吸湿膜和高阻湿膜调料包的质量变化较小,其所含的调料粉水分含量较低;高阻油膜制备的油包质量变化最小,且3种蛋白膜油包均无明显漏油现象;油包内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大值分别为0.44 mg/g和2.76 mmol/kg,符合国家标准。说明玉米醇溶蛋白膜有较好的阻湿性、阻油性和阻气性,具备作为方便面调料包和油包包装材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2种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AMIMCl]和1-(2-甲基)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MA)MIMCl];考察了丝素蛋白在2种离子液体中的溶解特性,及在离子液体中的最佳溶解温度和最大溶解度.通过X-ray衍射,红外光谱(IR-FTIR)和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再生蚕丝素制品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测试.结果表明:在90℃下,2种离子液体能够在30 min内溶解最大质量分数为15%的桑蚕丝丝素蛋白;经过离子液体溶解后,桑蚕丝的分子构象不发生变化,不发生衍生化反应,热稳定性有所下降,热分解温度降低.桑蚕丝丝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属于直接溶解.  相似文献   

17.
Fan  SuNa  Zhang  Yi  Huang  XiangYu  Geng  LiHong  Shao  HuiLi  Hu  XueChao  Zhang  YaoPeng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2019,62(6):903-918
Silk derived from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fibrous protein biomaterials due to large-scale production from natural sources,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uniqu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ontrollable degradation. Silk fibroin can be processed into a variety of formats to match different applications, such as tissue engineering, drug delivery or as the passive substrate of a bio-device. Advances in fabrication technologies provide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silk fibroin with other nanomaterials to functionalize silk fibroin for specialized purposes, including sensing, cell visualization,resistance to ultraviolet light and provision of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s the requirement for wearable and intelligent devic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over recent years, silk fibroin has been utilized as the active element in electronic and optical instrument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s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silk fibro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