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路小区间的重叠覆盖问题成为影响高铁网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重叠覆盖过短,会造成空闲模式脱网,通话模式不能及时切换等问题;重叠覆盖过大,会造成频繁切换,同样影响通话质量,所以对小区的重叠覆盖问题也需要一定的评估标准。本文基于路测对高铁小区GSM/TD- SCDMA/TD- LTE不同制式的重叠覆盖区域进行探讨,为高铁基站规划提供站间距的估算。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TD-LTE网络在高铁覆盖场景下的组网,分析了其对TD-LTE系统产生的影响及网络覆盖要求。针对高铁覆盖场景下的多普勒频移、小区频繁切换、高穿透损耗三大难题分别提出解决方案:频偏补偿克服多普勒频移、合理站址布局克服车体高穿透损耗、多CP组网方式克服小区间频繁切换。文章最后介绍了高铁专网测试中开启9:3:2特殊时隙配比提升业务下载速率。  相似文献   

3.
张敏  周波 《通信技术》2011,44(6):97-99
在高速铁路场景下,列车时速最高可达到350 km/h,留给扇区间切换的时间很短。通过对普速、高速、高铁三种场景下码分多址(CDMA)系统切换时长进行比较研究,得出:软切换、更软切换时长随着移动台移动速度的增加有所变长;切换加比切换去所用的切换时长要长;从软切换和更软切换时长的分析来看,建议采用400 ms作为软切换时长的参考值,而350 ms作为更软切换时长的参考值。最后,提出高铁场景下小区重叠覆盖区域大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GSM—R(GSM for Railway)是以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为平台,集列车公务通信和区间通信为一体的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越区切换是GSM—R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列车速度的提升导致多普勒效应更严重、切换位置更靠后、越区切换更频繁,最终GSM—R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会严重降低,因此对越区切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GSM—R网络越区切换掉话的原因并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TD-LTE网络在高铁覆盖场景下的组网,分析了其对TD-LTE系统产生的影响及网络覆盖要求。针对高铁覆盖场景下的多普勒频移、小区频繁切换、高穿透损耗三大难题分别提出解决方案: 频偏补偿克服多普勒频移、合理站址布局克服车体高穿透损耗、多CP组网方式克服小区间频繁切换。文章最后介绍了高铁专网测试中开启9:3:2特殊时隙配比提升业务下载速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高铁列车上经常发生的掉话问题,通过对现网进行路测后分析,发现多数掉话原因为切换不及时导致,通过实施小区合并技术,简化邻区关系,减少小区间切换,提高网络覆盖质量,降低掉话掉线率,并根据实施前后的覆盖对比,确认小区合并技术对改善高铁WCDMA网络覆盖的有效性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武广高铁(湖南段)WCDMA网是专网的覆盖方式,每个本地网设计一个高铁专用的网络控制器(RNC),在UTRAN内部,不同RNC之间通过Iur接口互联。本文通过Iur接口流量的分析,对Iur接口的互联进行了设计,从而保证了跨RNC的软切换顺利进行,防止列车高速运行状态下发生硬切换造成掉话。  相似文献   

8.
日前,中国移动完成沪杭高铁嘉兴段4G网络覆盖,并实现了300km/h高铁场景下的数据业务高速下载。这是目前全球首个高铁4G网络,标志着中国TD-LTE网络建设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速移动场景的无线网络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难点,尤其像沪杭高铁平均车速在300km/h,小区间频繁切换等问题更为突出。中国移动为此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攻关,引入频率补偿和超级小区技术,实现了高铁场景下数据业务  相似文献   

9.
对高铁沿线TD-LTE(分时长期演进)无线网络规划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高铁沿线TD-LTE无线网络建设面临的多普勒频偏显著、切换频繁、穿透损耗大的三大挑战,为应对挑战,提出高铁沿线TD-LTE无线网络专网和公网应自成体系,又相互协调。给出覆盖半径、相邻小区重叠距离、站点与铁路轨道垂直距离、站高之间的关系及其各参数估算的经验公式,讨论采用小区合并技术减少小区间切换的必要性,提出建网频率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铁出行,用户对高铁的4G无线网络覆盖及网络质量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文章分析高铁场景下LTE FDD网络特性,指出无线覆盖困难主要体现在穿透损耗大、多普勒频移、切换频繁等方面。针对这些困难,分别从利用先进频谱技术、大功率高增益天线、小区合并及多场景覆盖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并给出高铁场景LTE FDD信号覆盖的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11.
TD-LTE高速铁路规划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着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的需要日趋强烈。4G时代的到来,使得高铁移动终端用户可以有良好的体验。但由于高铁的高速移动性以及高铁本身的结构特性,在LTE高铁网络规划建设中会遇到多普勒效应、车体高穿损、小区间切换困难等诸多难题。对以上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并结合某市LTE高铁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铁旅客对于移动数据业务需求愈加强烈。在LTE试验网部署初期及4G牌照即将发放之际,如何构建一个LTE高铁专网保障高铁旅客的数据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从高铁列车的特性入手,分析高速移动环境下的网络部署策略,并给出高铁沿线LTE组网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LTE无线信号在高速运动条件下的传播特点和CRH高铁动车车型的特性,就存在的多普勒频移、切换频繁、重复覆盖区域过大、CRH列车车体损耗大以及隧道覆盖问题等给LTE信号用户带来的不良感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的需要日趋强烈。4G时代的到来,使得高铁移动终端用户可以有良好的体验。但由于高铁的高速移动性以及高铁本身的结构特性,在LTE高铁网络规划建设中会遇到多普勒效应、车体高穿损、小区间切换困难等诸多难题。文章对以上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并结合某市LTE高铁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高铁作为我国高质量的代名词,运营商在建设高铁沿线的移动网络时,对网络质量也格外关注,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网络优化。手机要在高速移动的情况下保持通话,需在高铁沿线端局、RNC、BSC间发生大量切换。如何解决切换异常产生的掉话,是高铁专项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对推出高清语音后,杭甬高铁高清语音长呼过程中,出现的切换异常产生的掉话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章勋 《长江信息通信》2021,34(10):156-158
随着高铁运营效率加快,高铁场景移动用户的大规模、长时间频繁流动的情况日益增多,同时铁路本身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铁线路的通信质量具有迫切需求。为保障高铁用户在乘坐高铁时能有持续良好的上网与VOLTE高清语音使用体验,采用超级小区合并的方法,以减少小区切换次数,提升覆盖率。通过高铁实际场景验证,得到较好的提升效果。在对京广高铁咸宁段进行合并后,沿线物理小区PCI使用减少29.1%,同时切换尝试次数仅较小区合并前降低46.6%,VoLTE覆盖率(RSRP≥-110dBm&SINR≥-3dB)整体较合并前增长4.31%,有效提升了高铁用户的移动网络使用感知。  相似文献   

17.
1概述上下行链路平衡是检测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上下行链路不平衡,通常伴随掉话率高、切换失败率高、切换频繁、接入性差等网络问题。本文给出了判断上下行链路平衡的标准,根据实践经验介绍如何排查上下行链路不平衡问题。2上下行链路平衡判断标准链路平衡实际是一个波动区间的判断,一般认为上下行链路计算时产生±10dB的偏差是允许的正常波动区间。超过这个波动区间,应判别为链路不平衡,需要网优调整或工程排查处理。  相似文献   

18.
高铁CDMA网络EVDO信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铁覆盖具有切换快、周围环境复杂多变的特点。文章通过对某省境内高铁沿线CDMA网络EVDO信号的仿真,分析了影响CDMA网络EVDO数据信号的指标参数。结合实际网络特点及网络仿真分析并调整实际工程参数,得到指导高铁网络建设的方法,应用于高铁网络的建设优化,对于我国高铁数据网络建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朝衍 《通讯世界》2017,(20):63-64
伴随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水平日益成熟,列车时速由原来的120km提升到250km.也正是由于列车提速以及材质改进、快衰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列车在行进的过程中无线网络信号极度衰减.致使列车信号出现接通率低、杂音频多、切换卡顿等现象的发生.基于此,如何通过必要的方式,提升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覆盖质量,从而为乘车旅客提供方便、快捷的通话需要,成为移动通讯网络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无线网络搭建过程中,高速铁路运输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入手,重点探讨高铁沿线建设的重、难点,针对隧道、防风明洞、桥梁、车站等环境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向涛  辛明 《电信技术》2018,(10):31-33
针对高铁新型列车对铁路公网通信和专网通信提出的要求,分别给出高铁隧道内、隧道口和隧道外的无线网络覆盖方案,并给出了切换设置建议以及电源建设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