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52年4月,在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治淮高潮中,《治淮》杂志应运创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笔为她题写了刊名。从此,《治淮》杂志做为淮委的喉舌,肩负起机关刊物的使命,宣传党的治淮方针政策,宣传治淮取得的伟大成就,鼓舞治准职工和淮河儿女齐心协力,治好淮河,为推动治淮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治淮事业开辟了新的里程。1981年底,国务院召开了治淮会议,标志着治淮事业重新进入了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即按水  相似文献   

2.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伟大的治淮事业就开始了。1951年5月,毛主席又在第一年工程尚未结束时,派遣中央慰问团到治淮工地慰问广大农民群众、水利工人、解放军水利师的指战员和治淮工程干部、技术人员。中央慰问团带来了毛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表达了党中央、毛主席改天换地的坚定决心,也包含着对淮河人民的殷切希望,给治淮大军带来极大的鼓舞与鞭  相似文献   

3.
舒嘉明 《治淮》1998,(1):14-15
石漫滩水库是在1951年第一次治淮高潮中兴建的第一座水库。1950年夏天淮河发生了大洪水,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在看到淹死了人的灾情报告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领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心相连,以解除人民的苦难为己任。1950年7月20日至9月21日,毛泽东四次批示政务院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尽快治理淮河水患。明确指出:“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治淮》杂志创刊四十周年。这本由敬爱的周总理题写刊名的杂志,已成为许许多多关心淮河的人们的知音。四十年治淮的伟大成就、1991年抗洪救灾的巨大胜利及其引起的强烈社会反响,包含着《治淮》杂志几代同志所付出的艰辛。事实说明,《治淮》杂志和所有关心治淮的宣传舆论工具,已经成为治淮事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做为“齿轮和螺丝钉”(列宁语),推动和促进治淮事业的发展。大灾之后大治。国务院治淮决定,使第二次治淮高潮迅速兴起,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行动之快,为近年来的水利建设所仅见。我们欣慰地看到大规模治淮机遇已经到来,但同时必须牢记,其背  相似文献   

5.
1950年,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主席又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决定和号召的鼓舞下,举国上下水利专家云集珠城,共商治理淮河大牢,根据“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展示了淮河流域第一张治理宏图,亿万人民群众奔赴淮河两岸投身于伟大的治淮事业,为新中国治淮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十月中旬,淮河流域水利职工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和庆祝大会,淮委租江苏省水利厅还赶印了一批回忆和介绍宣传治淮成就的小册子,纪念政务院发布治理淮河决定三十五周年。 10月14日,水电部治淮委员会召开了全委职工大会。蔡敬荀主任说:1950年10月14日,正当新中国面临抗美援朝和国家经济异常困难之际,为了使淮河人民摆脱水旱灾害的苦难,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目的”的治淮方针;不久毛主席又向全国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于是,“治淮”成为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大事,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和大批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汇聚  相似文献   

7.
《治淮》1990,(3)
今年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颁布四十周年,又是国际减灾十年宣传活动的第一年,为宣传治淮四十年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提高人们认识防洪、抗旱、减灾对发展国民经济和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贯彻《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搞好工程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淮委防汛办公室,淮河工会和《治淮》  相似文献   

8.
宁远 《中国水利》2000,(11):21-23,20
淮河是中国一条古老的大河,淮河流域曾产生过璀璨的文明。12世纪黄河夺淮后,淮河流域逐渐沦为举世闻名的重灾区,“十年倒有九年荒”成为淮河流域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持续了700多年,淮河人民饱尝了水患的痛苦。 新中国刚刚成立,党中央就作出了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1950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成立了治淮专职机构——治淮委员会,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9.
1950年,全国刚刚解放,我当时在宿县地区工作。那年春天,洪水泛滥,午季小麦失收,党中央、毛主席及时派出视察团到宿县地区实地察看灾情。当年夏季,又发生洪水灾害,午、秋两季失收,饥荒严重。在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而财政经济又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毅然决定修好淮河,发展生产,彻底解除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9月份,政务院在周总理亲自主持下召开了治淮会议,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从此,淮河成为我国第一条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的江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里,经历了几次大的抗洪抗旱斗争。1991年,安徽又遭特大洪水灾害,治淮事业再  相似文献   

10.
时值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五月,恰逢《治淮》第200期出版,作为一名治淮的老战士和《治淮》通讯员,我满怀由衷的喜悦,向《治淮》表示真诚的祝贺! 《治淮》自创刊以来,走过了200期的艰辛路程。遵照党和国家关于报刊宣传工作的方针,她紧密围绕淮河流域除水害、兴水利的中心任务,突出社会主义主旋律,努力搞好治淮宣传。多年来,她大力宣传治淮的丰功伟绩,充分反映治淮的精神风貌,大书特书治淮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尽情讴歌治淮人勇于拼搏、艰苦创业的大无畏精神和乐于为社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德。200  相似文献   

11.
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受到一场洪水袭击,灾情十分严重。毛泽东主席在看到华东军政委员会报告灾情的电报后,就提出了要根治淮河,并且要求立即着手研究,准备在秋季开始大规模施工。接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8月(?)日召开治淮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研究确定以“蓄泄兼筹”为治淮方针。9月21、22日,毛主席、周总理又指示要治淮工程加紧进行。10月14日政务  相似文献   

12.
赵守印  刘长征 《治淮》1999,(11):14-15
刚刚迎来祖国的50华诞,我们又听到了治淮50周年的脚步声。淮河,这条昔日充满苍桑和辛酸的河流,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沿淮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赋予淮河以新的生命,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除涝和灌溉工程体系,全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这千年更迭、世纪之交的时刻。回眸半个世纪的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淮河正以崭新的面貌、高昂的姿态迈向21世纪。我们为辉煌的淮河而自豪!为今日的淮河而骄傲!本刊自本期起开辟《光辉历程》栏目,以饱蘸深情的笔墨,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讴歌治淮的伟大成就,向治淮50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13.
《治淮》1993,(1)
淮河流域怎样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来加强治淮宣传工作,推动淮河的水利建设;《治淮》杂志、《淮河报》如何更上一层楼;1993年报刊的通联发行工作如何安排?鉴于这些问题,1992年10月,淮委在开封市召开了《治淮》杂志、《淮河报》通联工作会议,会议对1992年报刊宣传工作进行了总结,对1993年宣传工作做了安排,表彰了1992年优秀通讯员及优秀通讯组。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治淮》杂志继去年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二等奖和安徽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等奖之后,今年5月又迎来了她的200期出刊。作为《治淮》的老读者、老作者,我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编辑部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 自《治淮》杂志创刊以来,她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宣传我国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报道沿淮四省治淮的新办法、新举措、新动态,描绘淮河明天的美好蓝图。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刊特色,成为沿淮四省乃至全国各地了解与认识淮河的窗口和知音。 在阅读刊物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治淮》主要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一贯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导向正确,具有吸引力;二是栏目多,信息量大,文章可读性强,对工作颇有帮  相似文献   

15.
我对淮河有自己的特殊感情。我不是淮河边上的人,我家乡的水也不属于淮河流域,但这并不妨碍我热爱淮河。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我就风尘仆仆来往于淮河两岸。我曾为淮河的破碎、人民的苦难所震惊;我也曾为它是新中国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第一个回合而鼓舞。朝鲜战场上的枪声和治淮民工的号子声几平同时响起。谁河人民从远  相似文献   

16.
《水利发展研究》2010,10(1):F0002-F0002,I0001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淮河治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带领流域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治淮高潮,淮河两岸旧貌换新颜。1991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国务院要求加快治淮建设。  相似文献   

17.
《治淮》2000,(10):4-6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50年来,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淮河的治理工作,两次作出战略性决策,十次召开治淮会议,多次组织编制流域性治淮规划,组织并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治淮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淮河流域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水产、航运、发电等多方面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体系,为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治淮》2021,(3)
正一、淮南市治淮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治理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治淮高潮。淮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展开了以除害兴利、开河疏水、挖沟筑坝、修渠建站为主体的大规模治淮建设。治淮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增强,为淮南市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强的防洪保障,谱写了淮南当代治淮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正千秋伟业,百年华诞。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治淮事业走过了70多年波澜壮阔的征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淮河作为大江大河保护治理的重点,确定了"蓄泄兼筹"治淮方针。先后12次召开治淮会议,对淮河治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领导编制了5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擘画治淮发展蓝图;持续稳定加大投入,掀起了3次大规模治淮高潮,不断推进淮河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一代又一代治淮人,统筹淮河保护与治理,成功防御历次流域性大洪水,沿淮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0.
《治淮》1995,(1)
为贯彻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搞好1995年《治淮》月刊、《淮河报》的通联发行工作,1994年金秋十月,淮委在景色秀丽的南京市召开了《治淮》杂志、《淮河报》通联发行工作会议。会议对1994年报刊宣传工作进行了总结,对1995年宣传工作做了安排,表彰了1994年优秀通讯员和优秀通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