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建国以来,淮安市水利建设先后兴建配套数以万计的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初步形成了防御洪、涝、旱、渍的水利工程体系,为稳定农业的增长,振兴淮安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前些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和  相似文献   

2.
沿海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病害及防护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概述 建国以来,连云港市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已基本形成防洪、挡潮、排涝、灌溉、降渍五大水利工程体系,实现了洪、涝、旱、渍、碱的综合治理,为促进全市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但这些工程大多建于50~70年代,工程老化严重,尤其是沿海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病害更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甚至危及工程安全。为此,从1995年开始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对沿海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防护修复,已累计完成防护  相似文献   

3.
40多年来,安徽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认真贯彻政务院治淮决定,奋发图强,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治淮建设,从除害入手,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安徽实际情况的洪、涝、渍、旱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开发的治淮路子。  相似文献   

4.
一、项目背景 江苏省宝应县地处淮河下游,过去运西是淮水走廊,运河一线防洪设施薄弱,运东地势低洼,全县经常处于洪、涝、旱、渍灾害的威胁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了较全面的挡、排、灌、降、引水利工程体系,全县的抗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防汛防旱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加之存在水利工程总量不足、规模偏小、建设...  相似文献   

5.
宝应县地处淮河下游,过去运西是淮水走廊.运河一线防洪设施薄弱,运东地势低洼,全县经常处于洪、涝、旱、渍灾害的威胁之中。建国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了较全面的挡、排、灌、降、引水利工程体系,全县的抗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全县防汛防旱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还不少。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淮北地区总面积约37400平方公里,耕地3300万亩,历来是洪涝渍旱碱诸灾俱全地区。建国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理,平原的防洪问题初步得到控制,但涝渍旱碱仍连年不断,尤以涝渍为频繁。据统计,1949~1979的三十年中,全淮北累计受涝面积19370万亩(其中包括50、54和75年的三年洪灾),平均每年受涝650万亩。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开挖了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两条骨干河道,为淮河干支流中下游排洪排涝起了较好的作用,但淮北面上的涝渍一直没有得到全面治理。相反,在“大跃进”年代,不问自然规律,强行实施“以蓄为主”和“河网化”;在七十年代不讲经济效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局坚持依法治水,依法护堤,全市水利工程和乡镇沟渠完好率分别提高到90%和75%以上,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稳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淮安市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兴建各类水利建筑物1.77万座,开挖大、中、小型沟8800条,发展机电排灌动力13.09万马力,初步形成了防御洪、涝、旱、渍的水利工程体系。对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前几年由于受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涝渍地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江平原沼泽化土地的涝渍现象,在试验区采取以“旱、稻、草”三元结构模式,实施明沟及暗管结合排水,进行以稻治涝,对草原涝渍地治理,效果明显.排出地表积水,降低了地下水位,改良了草原植被群落,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地处太湖下游,长江尾闾,上有洪水下压,下有江潮顶托,腹部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旱、渍、风、潮等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据史料记载,平均3~4年就有一次大水.全市2/3的面积,以及数以万计的厂矿和公共设施,需要筑堤修圩保护;遇涝98%的农田靠机电排水;遇旱99%的耕地需要提水灌溉.因此,水利对苏州举足轻重.建国4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州市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坚持不懈修水利,累计投入资金7.3亿元,投工8.7亿工日,完成土石方18.5亿m~3,初步建成防洪、除涝、抗旱、挡潮、降渍五套水利工程体系,有效地增强了抗御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三江平原沼泽化土地的涝渍现象,在试验区采取以“旱、稻、草”三元结构模式,实施明沟及暗管结合排水,进行以稻治涝,对草原涝渍地治理。实践证明,效果明显,排出地表积水,降低了地下水位,改良了草原植被群落,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海波 《治淮》2002,(6):36-37
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及南北气候过渡带,洪、涝、旱、渍等灾害频发,水情是该县最大的县情,水患是该县最大的隐患。淮河入江水道贯穿该县全境,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三面环抱。该县河湖过境水多,旱时要水水难  相似文献   

12.
盛家宝  戴国荣 《治淮》1994,(1):24-26
洪、涝、渍、旱、台风、海潮、地震等自然灾害往往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为了设法减轻危害,人们创立了“灾害学”,作为减灾抗灾的科学武器。本刊特辟“减灾、抗灾”专栏,旨在研究与水有关的各种灾害的成因、状况等规律,以及减灾抗灾的对策、措施。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做些灾害学的研究,为减灾抗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3.
贝久兵  刁品顺  蔡士和 《治淮》2008,(11):41-42
江苏省宝应县地处淮河下游、里下河碟型洼地西部,境内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历史上易洪易涝,水旱灾害频繁,曾有“水乡泽国”之称。宝应县水利主管部门坚持“以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的治水方针,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抓好防汛防旱,强化依法行政,注重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确保安全供水,深化水务改革,取得了水利建设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综合开发治理必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熙畴 《人民长江》1996,27(7):15-17
鄱阳湖区洪、涝、旱、渍等灾害仍然比较严重,急需综合开发治理。江西省有关规划部门在以往规划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鄱阳湖区综合利用规划,提出了防洪、治渍、灌溉、治渍,治理风沙、水利结合灭螺、第二期分蓄洪工程、控制工程等开发治理措施。争取能早日付诸实施,使湖区丰富水土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敏  陆丽莉  刘广军  郭军 《江苏水利》2009,(9):27-28,31
1 基本情况 宝应湖地处洪泽湖下游.涉及淮安市的洪泽县、金湖县和扬州市的宝应县,历史上为淮河洪水漫流南入长江的行洪通道,防洪排涝能力极低,洪、涝、旱、渍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江苏淮河流域面积6.5万 km2,约占淮河流域面积24%,占江苏省域面积63%。涉及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市全部及扬州、泰州、南通三市部分地区。由于地处淮沂沭泗诸河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地势低洼,江苏洪、涝、旱、渍、潮等各种灾害频繁,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持续治理,江苏淮河流域已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调水、挡潮、降渍等水利工程体系,有效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综合规划》)为推进新时期江苏治
  淮和水利现代化建设、保障江苏“两个率先”进程提供了规划支撑。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的涝渍灾害发生在排水欠佳的五大盆地中的低洼地区,受降水、沥水或洪水侵袭,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长期处于水分过多状态,造成作物减产,具有旱中有涝,先旱后涝,旱涝交错和局地性涝渍的特点。全省有易渍面积655.48k(hm ̄2),在万亩以上自流灌区中受涝渍危害的耕地面积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31%,1949年以来,全省受涝渍灾害面积1814.93k(hm ̄2)。干旱是山西省工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在防治涝渍灾害中,必须从治旱着眼,不能片面强调洼地排水,要从加强水土保持,减轻洪水突发性着手,以井灌井排为核心,建立排水系统,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涝渍盐碱下湿地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8.
石泽云 《治淮》1990,(5):30-31
江苏省东临黄海,地处江、淮、沂沭泗三大水系的下游。解放前,由于水利失修,水系紊乱,堤防支离破碎,水资源无法控圳,洪涝旱渍潮台等灾害频繁发生,尤其苏北地区大约2至5年就有一次较大水旱灾害。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江苏人民坚持不懈地从治理洪水入手,到洪、涝、旱、渍、碱统筹兼治,综合开发水资源,经历了40个春秋,已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建成了防洪、防潮、防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在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开展相关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赖畲村灌溉与排水工程进行了详细设计,为小型的灌溉排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业安 《水利科技与经济》1997,3(3):130-131,134
简要介绍了宝泉岭垦区人民历年与洪、涝、旱灾害斗争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水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增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水利资金投入和加强田间水利工程配套工作.收到很好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