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数学模型和控制结构。控制结构采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基于PI控制,采用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双闭环控制,实现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解耦控制,能够灵活方便地实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 相似文献
2.
3.
三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共模电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地分析了三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共模电流的模型和产生原理,并得出了抑制共模电流的一般规律.利用该规律对几种不同的三相无变压器型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研究,并比较了它们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4.
5.
7.
介绍了研制的三相单级式光伏并网型逆变器,启动时采用电压环控制,启动后切换到电流环并启动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控制.根据MPPT算法特点,采用恒定电压法、导纳增量法及快速调整相结合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跟踪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MPP).逆变器输出有功功率到电网,并能方便灵活地控制输出一定的无功功率给本地负载,起到无... 相似文献
8.
光伏阵列特性仿真及其在光伏并网逆变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光伏阵列特性的工程计算方法,基于光伏电池组件的基本技术参数、光伏阵列总的串联单元数和并联支路数、以及现场光照强度和温度,即可得出光伏阵列的特性.以Matlab/Simulink为工具建立仿真模型,详细分析了光伏阵列的特性曲线.以该计算方法为理论基础,介绍了国内第一套光伏并网逆变器测试系统的构成及特点.以此为平台,对型号为AURORA-PVI-5000-OUTD逆变器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给出部分测试结果,与该逆变器出厂检测参数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光伏阵列特性的工程计算方法,基于光伏电池组件的基本技术参数、光伏阵列总的串联单元数和并联支路数、以及现场光照强度和温度,即可得出光伏阵列的特性。以Matlab/Simulink为工具建立仿真模型,详细分析了光伏阵列的特性曲线。以该计算方法为理论基础,介绍了国内第一套光伏并网逆变器测试系统的构成及特点。以此为平台,对型号为AURORA-PVI-5000-OUTD逆变器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给出部分测试结果,与该逆变器出厂检测参数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1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光伏并网中的双向逆变器控制系统进行了理论探讨;利用小信号分析法得出系统电压和电网电流的数学模型,设计出使光伏并网双向逆变器稳定的控制方案和选择相应参数的方法;最后,将研制出的光伏并网双向逆变器与电力系统连网,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双向逆变器系统模型的可行性,对于开发和研究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产品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重复PI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单纯PI控制的缺点,对光伏并网系统中逆变器的控制进行了改进,提出重复控制和PI控制相结合的电流跟踪控制策略。重复控制可以抑制网侧和负载侧对并网输出电流的周期性扰动,降低并网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系数;PI控制则利用偏差调节原理,使逆变器输出并网电流实时跟踪参考正弦给定信号。此外,加入预测算法以便消除逆变器开关器件和输出滤波网络的延迟影响,使并网电流与电网电压相位趋于一致。实验结果表明,新的控制策略可有效改善并网电流波形,同时可保证逆变器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研究了家用数字光伏并网逆变电源,以追求体积小、效率高、精度大、方便实用为目的.采用了DC-HFAC-DC-LFAC三级功率传输架构.直流DC/DC变换器采用内高频环技术.既实现了电气隔离又大大减小了装置体积.主功率回路采用三相四桥臂结构,满足了电网负载的不平衡性.主控芯片采用TMS320F2812,电路中的功能尽量数字化实现,既控制了电路体积,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结合所选电路结构与SVPWM等先进算法,制作了样机并对输出波形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证明该装置的体积小、电压利用率高、稳定可靠、成本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的固有特征,各国电网运营商均针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性能提出技术要求。由于光伏发电站电气条件、地理位置及测试装置容量等限制因素,其系统的并网性能往往无法直接测量,难以验证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因此,德国能源与水行业协会(BDEW)标准《Generating plants connected to the medium-voltage network》不但要求光伏逆变器通过实验室的型式试验,且需提供与实测结果一致的仿真模型用于系统并网性能的分析与评价。依据BDEW标准,基于DIgSILENT仿真平台开展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仿真,分析计算实测与仿真的数据误差,开发模型验证工具,评判光伏并网逆变器模型是否满足标准验证要求,以解决光伏逆变器模型的准确性无法有效衡量的问题,为开展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的分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