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C5/C9共聚石油树脂的加氢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得到优质的加氢石油树脂,采用固定床加氢反应装置对C5/C9共聚石油树脂进行了加氢研究。原料为色相(Fe-Co比色法)11#、软化点122℃的C5/C9共聚石油树脂,采用镍基催化剂,反应温度:230-260℃,反应压力:2.0-4.0 MPa,空速:0.5 h-1,氢油体积比:600∶1,制备出色相1#,软化点98℃的水白色加氢石油树脂,考察了加氢过程中各种工艺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C9馏分经过预处理,再以三氟化硼乙醚溶液(BF3.Et2O)作聚合催化剂合成C9石油树脂,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抗氧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合适的工艺条件是:将C9馏份进行蒸馏,收集130~180℃之间的馏份,用0.3%~0.5?3.Et2O在2~10℃下反应4 h,用10%Na2CO3水溶液中和并脱除催化剂,水洗后减压蒸馏可得到色泽浅、软化点高的C9石油树脂。同时介绍了石油树脂的加氢改性和化学改性方法,进一步改善了石油树脂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C 9石油树脂对辽河 AH - 9 0#沥青进行改性, 考察了C 9石油树脂质量分数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 响, 并利用扫描电镜对改性沥青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C 9石油树脂质量分数的增加, 改性沥青软化 点逐渐增大, 针入度逐渐下降, 5℃延度先增大后下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 当C 9石油树脂质量分数为4%时, 它与 基质沥青的相容性较好, 不会出现离析现象; 当C 9石油树脂质量分数为5%时, 它与基质沥青发生离析。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改性制备C5、C9混合石油树脂乳液的方法,主要讨论了C5、C9混合的最佳质量配比,改性剂马来酸酐及分散剂马来松香的用量,改性时间和碱液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C5石油树脂与C9石油树脂混合质量比为1∶3;改性时间为3h;改性温度为200℃;马来酸酐质量分数为1.5%;马来松香质量分数为9%;碱液为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2%。混合石油树脂乳液与石蜡乳液混合质量比为1∶2,制备出了吸音矿棉板防水剂。  相似文献   

5.
浅色C9芳烃石油树脂的合成与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9馏分经过预处理,再以三氟化硼乙醚溶液(BF3·Et2O)作聚合催化剂合成C9石油树脂,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抗氧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合适的工艺条件是:将C9馏份进行蒸馏,收集130~180 ℃之间的馏份,用0.3%~0.5% BF3·Et2O在2~10 ℃下反应4 h,用10%Na2CO3水溶液中和并脱除催化剂,水洗后减压蒸馏可得到色泽浅、软化点高的C9石油树脂.同时介绍了石油树脂的加氢改性和化学改性方法,进一步改善了石油树脂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以C5 馏分为原料,AlCl3 及BF3 为催化剂,两段催化聚合法合成C5 石油树脂。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h,先加入BF3 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0%,后加入AlCl3 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5%,得到了软化点为96℃,收率为31%,颜色较浅的石油树脂。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S B R( 丁苯橡胶) 对C 9石油树脂改性沥青软化点、 针入度以及延度的影响, 并对S B R - C 9石油树 脂改性沥青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S B R能有效改善 C 9石油树脂改性沥青的软化点, 当S B R的质量分数为 4 . 0%时, 改性沥青的性能符合《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Ⅱ - C( J T J 0 3 6 - 9 8) 的要求。同时, 通过四组分( 饱和 分、 芳香分、 胶质和沥青质) 分析可知, C 9石油树脂可增加改性沥青体系芳香分的质量分数, 促进S B R在C 9石油树脂 改性沥青中的溶胀和吸附作用。由扫描电镜实验结果可知, 当S B R质量分数为5. 0%时, S B R与C 9石油树脂改性沥 青的相容性、 稳定性较好, 而且形成的银纹较多, S B R、 C 9石油树脂和沥青三者形成了稳定的高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C_6溶剂油加氢脱硫脱芳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C6溶剂油加氢脱硫脱芳工艺。加氢精制段采用MC-1为催化剂,吸附脱硫段采用HTZM-1为脱硫剂,反应条件:温度260℃、空速6h-1、压力2.0MPa、氢油体积比100。结果表明:产品中的硫质量分数小于0.5μg/g;加氢脱芳段采用HTB-1H为加氢催化剂,反应条件:温度120℃、空速0.5h-1、压力0.6MPa、氢油体积比100。结果表明:产品中芳烃质量分数小于100μg/g,满足了新的C6溶剂油标准。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SiO,Al和Al-SiO复合材料为载体制备了Ni基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Ni/SiO,Ni/Al和Ni/Al-SiO),并在微型加氢反应装置上对石油树脂进行加氢脱色活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Ni/SiO,Ni/Al和Ni/Al-SiO催化剂均能达到石油树脂脱色的效果,以Ni/SiO为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的产品软化点下降幅度最小,下降4℃,以Ni/Al-SiO为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得到的加氢石油树脂软化点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以沸程为140~196℃的生产乙烯的副产物-C9馏分为原料,通过两段聚合法即自由基聚合法和以Lewis酸为催化剂的催化聚合法合成C9石油树脂的工艺条件。考察了聚合方法、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自由基聚合和阳离子催化聚合的两段聚合法,在引发剂的质量分数0.01%、催化剂的质量分数1.50%、反应时间4.5h(自由基聚合1.5h、催化聚合3.0h)、反应温度55℃的条件下,产品收率比采用单一的自由基引发聚合的方法及阳离子催化聚合的方法高很多,且色泽浅。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波长光照射条件下,通过液-液界面析出法合成了富勒烯C60纳米管。研究结果表明,绿光和蓝光照射C60的吡啶饱和溶液可明显促进富勒烯C60纳米管的生长。通过分析C60-吡啶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和丁达尔现象认为,富勒烯C60纳米管的生长机理与C60和吡啶分子间所形成的电荷转移络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以沸程为140~196℃的生产乙烯的副产物-C9 馏分为原料,通过两段聚合法即自由基聚合 法和以Lewis酸为催化剂的催化聚合法合成C9 石油树脂的工艺条件。考察了聚合方法、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 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自由基聚合和阳离子催化聚合的两段聚合法,在引发剂的质量分数0.01%、催化剂的质量 分数1.50%、反应时间4.5h(自由基聚合1.5h、催化聚合3.0h)、反应温度55℃的条件下,产品收率比采用单一的自 由基引发聚合的方法及阳离子催化聚合的方法高很多,且色泽浅。  相似文献   

13.
对CENTUM集散控制系统在碳二加氢反应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成分 -氢炔比值控制系统 ,成功地解决了质量控制问题 ,使反应器出口C2 馏分中的乙炔含量低于 3μg·g-1,并对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反馈控制功能中的运算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反-1,2-二苯乙烯、二甘醇单甲醚为原料,经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基化和Williamson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具有C2对称轴的手性多齿配体(R,R)-7,8-二苯基-1,14-二甲氧基-3,6,9,12-四氧杂十四烷,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从非石油资源制备清洁燃料和化工原料的一种替代方法,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经合成气催化转化制乙醇、乙醛和乙酸等碳二含氧化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铑基催化剂是合成气制碳二含氧化合物最有效的一类催化剂。对近年来用于合成制碳二含氧化合物的铑基催化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助催化剂、载体和制备方法及条件等,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轻C4馏分浅度加氢脱除丁二烯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分析选择性加氢生产影响条件,并介绍选择性催化剂防护措施。生产实践表明,通过合理控制生产操作参数,可以使丁二烯转化率达到96.47%.  相似文献   

17.
Cr3 C2 basedcementedcarbidesarecalledthe“stainlesssteel”amongcementedcarbidesfortheiruniqueproperties ,suchasexcellentcorro sionresistanceinvariousacids,oxidationresis tanceathightemperatureandcomparable to steelthermalexpansioncoefficient,suggestingagoodw…  相似文献   

18.
Arc spraying with the cored wires was applied to deposit FeMnCr/Cr3C2 coatings on low carbon steel substrates, namely FM1, FM2 and FM3.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s of the coatings were investigat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Cr3C2 content on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tings under thermal cycling test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E-SEM) and energy dispersion spectrum (EDS),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