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延长油田东区下二叠统山西组沉积物受盆地周缘多个物源区的综合影响。从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主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及重矿物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特征,恢复了该区物源。研究区山西组山2段总体少盐水,山1段以延安地区为界,以南地区少盐水、以北地区中盐水;富集Rb、Th、U、La、Pb、Nd、Gd而亏损Ba、Nd、Ta、Ce、Sr、Eu,山1段和山2段分异度不大;以Y145和Y153—Y120一线为界,前者以北地区及后者以南地区主矿物类型相似,受物源影响含量差异大。研究区山西组沉积物受北北东方向、北北西方向和南方3个物源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渤海油田辫状河三角洲油藏贡献了较大规模的产量,是稳产上产的重要目标.然而海上油田资料匮乏,现有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难以满足开发需要,需要新建和补充.为此,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性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符合X油田辨状河发育特征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储量拟合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方法此模型的精度可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3.
4.
在全面考察下二门地区古地貌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关于下二门油田物源方向的各种即得学说,运用河流凸岸沉积,凹岸剥蚀的有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下二门油田的物源方向自深层系至浅层系,由西北部向东南部演绎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运用古今水系对比、轻/重矿物组合比对、岩屑组分分析、砂岩厚度等值线等方法,分析研究区目的层段的物源。结果表明: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物源来自斜坡西南部和北部,物源区分别位于西部太行山隆起和北部的牛驼镇凸起,其中西南方向物源为优势物源,北部物源为次要物源,且两者在西柳地区发生交汇。  相似文献   

6.
针对渤海L油田已进入"双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生产形势逐渐变差,开展了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相关研究.采液能力是影响其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与陆上油田对标,分析采液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海上油田采液速度有"初期高,中期缓,后期缓"的特点,需提高采液速度释放单井产能;油田后期在保证地层压力充足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大压差,提高采...  相似文献   

7.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渤海X油田原油采收率,在油田低含水时实施早期注聚.通过建立注聚评价体系从注入端和采出端分别对整个注聚过程进行评价.由于聚合物增大注入水黏度,减小油水流度比,导致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阻力增大,注入压力迅速上升,视吸水指数下降,并同时建立起一定的阻力系数,注水井吸水剖面得到一定的改善;部分受效井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部分受效井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利用数值模拟法和净增油法评价注聚效果,为渤海后续注聚的推广及效果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长9段钻遇一批工业油流井,显示长9段油藏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由于对个别区域的物源存在争议,影响勘探进程.为确定长9段沉积物源,对长9段野外露头、岩心进行取样,通过偏光显微镜对砂岩薄片进行观察,获得大量关于轻、重矿物组分的信息.根据矿物含量组合特征,结合周缘露头、地质背景及古水流的测定,分析母岩及物源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区域的重、轻矿物组合特点明显不同;长9段沉积期,主要存在北东、北西、西、南西及南部5个物源,具有典型的山间型盆地的特征.这些物源在盆地中心的吴起、富县一线发生汇聚.盆地西物源的存在说明南北向的中央古陆梁可能存在,中央古陆梁提供部分西物源;盆地南物源的存在说明宁县、正宁、宜君地区具备油气富集条件,具有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富县探区中生界延长组近年来油气勘探一直未能获得大的突破,对物源方向认识有一定分歧。通过对该探区延长组砂岩研究认为:长8、长6砂岩类型单一,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含量约20%-65%。其稀土元素总体中等一较高(88.94-225.1)×10^-6,轻稀土富集,基本不显示Eu和ce异常,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右倾谱型。研究区不同分区重矿物组合具有差异性,其影响因素为不同的沉积分支体系分布。将延长组与周缘结晶基底进行对比,结合周缘古陆与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北东物源为主要物源区方向,而吕梁山火成岩与延长组不具亲缘关系,秦岭造山带秦岭群和宽坪群不是研究区延长组主要物源区,北部阴山古陆乌拉山群麻粒岩一孔兹岩系为延长组主要母岩。  相似文献   

10.
在落实吐哈盆地西山窑组构造及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以及岩屑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从区块不同时期的岩石学特征、砂岩厚度、砂岩百分含量以及泥岩颜色平面变化等方面对物源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表明:鄯善油田西山窑组时期整体为南部物源,且距离物源区较远。东南方向为主要物源供应方向,西南方向为次要物源,且在沉积的不同时期,物源方向有所迁移和变化。  相似文献   

11.
旅大4油田多年开发生产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根据海上油田调整高风险高投入及本油田自身规模不大的特点,在生产中贯彻滚动调整思路.油田先后经历三化调整:探边、应用地震属性评价潜力砂体;提高井网控制程度;完善注采井网、应用水平井同井抽注技术.通过滚动调整,油田产量稳中有升,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渤海X油田古近系沙三段扇三角洲砂体地质模式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扇三角洲相沉积砂体是渤海油田目前中深层主要含油气砂体之一,其砂体横向变化快,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砂体连通性复杂,给油田有效注采井网的建立带来了挑战。X油田含油层段位于古近系的沙三段,为一套以扇三角洲相为主的沉积体系。由于X油田10口开发井实施后,砂体发育特征、流体系统与钻前认识不一致,且变得更为复杂,钻前对地质模式的认识已不能满足油田生产实际需要。因此,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地震及测井等多种资料,从沉积模式、砂体发育特征、油藏模式3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地质模式的再认识研究,并利用油田试采后的生产动态资料,验证了油田地质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渤海H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伴随着油田含水率的不断上升,注水井层内层间吸水矛盾日益突出,常规分层调配、调剖效果逐渐变差。为缓解注水矛盾,改善驱替效果,通过室内实验优选注入参数,将层内生成CO_2调驱应用于油田井组现场试验,起到了明显的控水增油效果,调驱有效期内,井组高峰日增油近1.2倍;同时CO_2调驱过程中能够提高注水井视吸水指数。  相似文献   

14.
精确、合理地预测油气田产量是油气田开发规划最主要工作.递减曲线分析法、水驱曲线法和数值模拟法等是目前常规产量预测方法,但其并未考虑开发时间参数.通过分析开发时间和地下剩余可采储量对累积产量增长率的影响,从而建立新型产量预测数学模型.通过拟合计算模型中各变量参数,并对渤海L油田全寿命产量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其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渤海某油田渗透率高、纵向上层系多、渗透率级差大、非均质严重的问题,利用缔合聚合物的高效增黏、抗温、耐盐、耐剪切等性能,通过缔合作用形成物理网络结构和化学交联结构,形成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在65℃油藏条件下,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和黏弹性.调剖体系在120 d后的强度保留率为80%;在水驱50倍孔隙体积后,封堵率保持在90%以上;表现出封堵高渗层,启动低渗层,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在现场应用中获得良好的封堵窜层能力和增油降低含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渤海南部海域M油田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规律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利用薄片、储集层物性分析等资料,进行成岩作用和成岩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M油田沙河街组三段以低渗储层为主,长石含量高、埋藏深度大及孔隙结构复杂等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沙三段储层经过了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等成岩作用改造,目前已处于中成岩阶段A2、B亚期,其中压实作用造成原生孔隙大量丧失,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H油田沙二段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H油田沙二段储层内部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不均等问题,对其水下分流河道储层中隔夹层进行了层次结构特征研究.将本区隔夹层划分为砂层组间隔层、小层间隔层、水下分流河道之间夹层及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4类,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划分了隔夹层物性和电性标准,结合该区沉积微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行了隔夹层展布分析.结果表明隔夹层分布与水下分流河道不同部位关系密切,隔层厚度从水下分流河道边缘到中心依次减薄,而夹层在水下分流河道分叉口部位和河道边缘部位发育程度较高,水下分流河道中心主流线部位夹层发育程度较低,进而影响了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