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一种利用气液微萃取(gas-liquid microextraction,GLME)快速萃取食用植物油中的饱和烃类矿物油成分(saturated hydrocarbon mineral oil,MOSH),用配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GC-FID)进行检测的方法。样品经预处理,气液微萃取提取净化,定容后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主要考察了预处理时样品与溶剂的比例,气液微萃取提取净化时的仪器温度等参数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MOSH检测在0.1~10mg/L范围内线性相关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8,方法检出限为0.3 mg/kg,定量限为1.0mg/kg。样品在低中高3个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8.6%~117.2%,相对标准偏差(RSD)的范围为1.8%~8.7%(n=5)。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9个不同的食用植物油样品中的n-C_(17)~C_(26) MOSH。测定结果 n-C_(17)~C_(26) MOSH总含量在14.84~48.32 mg/kg之间。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节省溶剂等特点,可用于食用植物油中饱和烃类矿物油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2):98-101
通过建立高压蒸煮烹饪模型,研究不同温度下As(Ⅲ)被空气氧化成As(Ⅴ)的情况以及模拟食品中可能出现的氧化还原环境——稳定态Cl O_2、Na_2SO_3、H_2O_2对As(Ⅲ)氧化的影响。结果显示:As(Ⅲ)水溶液随加热温度、时间的增加而加快氧化,其在120、140、160、180℃条件下拟合得到的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K值分别为1.9×10~(-3)、5.1×10~(-3)、8.5×10~(-3)、2.2×10~(-2)h~(-1)。在120℃的加热温度下,稳定态Cl O_2和H_2O_2显示出较强氧化性,As(Ⅲ)的最高氧化率可达52.1%和99.8%,而Na_2SO_3则会抑制As(Ⅲ)的氧化,其氧化率最高只有6.9%。  相似文献   

3.
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氧化稳定性是衡量植物油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植物油的酸败变质严重降低了其氧化稳定性.抗氧化剂含量、脂肪酸组成、不同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的位置分布以及甘油三酯结构等使不同植物油具有不同的氧化稳定性.氧化稳定性的差异取决于植物油氧化的程度,一级二级氧化产物的分析是对植物油氧化程度综合评价的良好指标.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油脂氧化机理现状及氧化程度的分析方法,重点阐述油脂内外在氧化影响因素,为提高植物油在生产存储中的氧化稳定性及为预防植物油氧化产生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品工业科技》2013,(07):378-382
氧化稳定性是衡量植物油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植物油的酸败变质严重降低了其氧化稳定性。抗氧化剂含量、脂肪酸组成、不同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的位置分布以及甘油三酯结构等使不同植物油具有不同的氧化稳定性。氧化稳定性的差异取决于植物油氧化的程度,一级二级氧化产物的分析是对植物油氧化程度综合评价的良好指标。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油脂氧化机理现状及氧化程度的分析方法,重点阐述油脂内外在氧化影响因素,为提高植物油在生产存储中的氧化稳定性及为预防植物油氧化产生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几种植物油抗氧化物质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不同,储藏时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植物油中天然抗氧化成分对油脂加工业、食用油的储藏、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加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福林酚法测定11种植物油脂中的总多酚。测定结果表明紫苏油和樟树籽油A中含有较高的总多酚(分别1.40mg/g和1.25mg/g),高于其它植物油(0.45~0.86mg/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这些植物油的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3种生育酚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葵花籽油中含有较高的α-生育酚(21.83mg/100g),菜籽油、玉米油、樟树籽A、紫苏油、大豆油以及氢化大豆油中含有较高的γ-生育酚(15.37~42.85mg/100g),樟树籽油B中含有较多的δ-生育酚(15.48mg/100g)。  相似文献   

6.
胶原/氧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制备性能更优的胶原膜,使其更好地应用于食品包装领域,采用不同氧化度的氧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DHPMC)与胶原以质量比1:1.25共混成膜,考察DHPMC氧化度对胶原复合膜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原复合膜的三股螺旋结构未被破坏,且相比于纯胶原膜,其机械性能、热稳定性、耐酶降解性和亲水性能均有增强,结构更加均匀致密。当DHPMC氧化度较低(氧化度17.78%)时,DHPMC分子中的醛基与胶原的氨基形成共价键,体系的相互作用增强,且DHPMC氧化度低,对复合膜的成膜性能影响小,使得复合膜的抗张强度(115.74 MPa)和热变性温度(76.24℃)相较于胶原/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复合膜(104.69MPa,69.67℃)提高。当DHPMC氧化度较高(氧化度45.12%)时,DHPMC的醛基含量增加,但同时纤维素降解程度也增加,使得复合膜的抗张强度(93.56 MPa)和热变性温度(71.13℃)下降。因此,采用低氧化度的DHPMC与胶原共混可制得综合成膜性能更优的复合膜,将扩大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林庆  覃逢强 《中国油脂》2005,30(9):48-49
介绍了一种测定食用植物油中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含量的方法.食用油样品中的TBHQ经80%乙醇提取、浓缩、定容后,注入气相色谱中用外标(ESTD)、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定量.该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91,回收率为96.5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7%,分析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富含n-3LC-PUFA调和油的家庭烹饪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DHA和EPA质量分数分别为0.23%、0.45%、0.90%、1.80%的调和油进行家庭炒菜试验的研究,考察了富含n-3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LC-PUFA)的调和油的家庭烹饪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炒土豆丝后,上述油样中DHA和EPA的损失分别为1.2%、2.9%、2.4%、1.4%;炒青椒肉片后其损失分别为:3.0%、2.2%、2.4%、4.5%。炒菜前后调和油的各项指标包括羰基价、总氧化值(TOTOX)、硫代巴比妥酸值(TBA)、酸价和聚合物含量与大豆油(对照样1)以及不含DHA和EPA的调和油(对照样2)相比,油样的氧化程度以及油脂品质与两个对照样接近。不同DHA和EPA含量的调和油炒菜之后其多不饱和脂肪酸保留率在95%以上,氧化稳定性和豆油接近,适合家庭烹饪。  相似文献   

9.
采用改进后的植物油精炼技术对油炸废植物油进行处理,使废油脂的性能改善,可重新用于食品的加工。讨论了回收处理中的各种因素对油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食用植物油苯并(a)芘暴露给城乡居民带来的健康风险,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市售食用植物油进行抽样,利用HPLC-荧光检测法检测苯并(a)芘含量,结合对各区县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食用植物油中的苯并(a)芘污染特征,计算经食用植物油途径的苯并(a)芘暴露限值,并定量评价食用植物油苯并(a)芘暴露给不同类型人群造成的增加寿命期癌风险(ILCR)。结果表明:市售食用植物油样品中苯并(a)芘的检出率为62.5%,苯并(a)芘含量均值为1.0 μg/kg,菜籽油和其他植物油中的苯并(a)芘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含量与酸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过氧化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汉中市居民食用植物油平均摄入量为 35.17 g/d,96.2%的居民主要食用植物油为菜籽油;汉中市男性和女性居民经食用植物油途径的苯并(a)芘慢性摄入量分别为0.52 ng/(kg·d)和0.59 ng/(kg·d),汉中市各区县居民的食用植物油苯并(a)芘暴露限值均大于10 000,表明汉中市各区县居民经食用植物油摄入苯并(a)芘的健康风险较低;食用植物油苯并(a)芘暴露导致男性和女性居民的ILCR分别在8.95×10-7~1.53×10-5和1.01×10-6~1.74×10-5范围内,99.6%汉中市男性居民和100%女性居民ILCR稍高于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6),汉中市其他区县居民食用植物油苯并(a)芘暴露产生的ILCR显著高于汉台区居民的(p<0.05)。综上,汉中市各区县居民经食用植物油摄入苯并(a)芘的健康风险较低,但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适当减少食用植物油的摄入量有助于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硫酸介质中,铬(Cr)(Ⅵ)氧化茜素绿而使溶液褪色,Cr(HI)在NaOH溶液中以H2O2氧化成Cr(Ⅵ),据此建立了茜素绿光度法同时测定Cr(Ⅲ)和Cr(Ⅵ)的新方法.详细考察了反应酸度、温度、茜素绿浓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对测定的影响.最大褪色波长为61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为1.13x104L/(mol·cm).Cr(Ⅵ)的质量浓度在2μg/10mL-20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各种洒中Cr(Ⅲ)和Cr(Ⅵ)的测定,结果与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的检测市售山茶油中的掺混,本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建立了一种检测山茶油中掺入其他低值植物油的方法。实验采用GC-MS检测了市售山茶油、芝麻油、花生油以及玉米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建立鉴别山茶油中掺混这几种植物油的方法以及掺假比例的预测与验证。结果表明,GC-MS检测出上述几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其中主要的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与亚油酸,其中山茶油的油酸含量高达78.8058%,实验检测山茶油中掺入低值油比例为10%、20%、30%、45%的掺假油,且根据特定的油酸的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因此根据该方法可以用于山茶油中掺入一种低值植物油的检测,最低检测掺入量为10%,且方法快速方便、且方法的准确率高于97%,较为灵敏。  相似文献   

13.
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山茶油、调和油、玉米油和芝麻油这八种天然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Schal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和脂肪酸组成为参考指标,研究了加热加速氧化对不同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Matlab数学工具建立模型,探讨POV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各种植物油的氧化过程影响显著,加速氧化过程中,脂肪酸总体变化很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减少,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有不同程度的增多,n-3比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更易氧化减少。氧化稳定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初步建立起了以PUFA含量分类,加速氧化条件下过氧化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卷烟烟气总粒相物(TPM)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氧化损伤,捕集3R4F参比卷烟主流烟气的TPM,对A549细胞进行染毒,采用中性红细胞毒性法测试TPM与A549细胞存活率的剂量-效应关系,检测了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和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C-SOD)两种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表明:①TPM与A549细胞存活率之间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②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时,细胞内还原态谷胱甘肽和氧化态谷胱甘肽比值(GSH/GSSG)相对于阴性对照组有显著降低,且不随染毒时间的增加而变化;EC-SOD在染毒4 h后没有显著增加,但24 h后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2,4,5-三羟基苯丁酮的油脂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油脂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THBP的抗氧化活性。采用Schaal烘箱法,以相同浓度的TBHQ和BHT作对照,对THBP、BHT和TBHQ三者的抗氧化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THBP对植物油花生油和动物油猪油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单独使用THBP的最佳使用浓度为0.02%;添加了不同浓度的THBP油样,很好地减缓了油脂的氧化,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且效果随着THBP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其抗氧化活性介于TBHQ和BHT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丙二醛(MDA)、4-羟基-2-壬烯醛(HNE)和4-羟基-2-己烯醛(HHE)是3种典型的非挥发性醛类物质,具有基因毒性,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氧化密切相关,在植物油和油基食品中普遍存在。目前关于其生成及与油脂品质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我国常见的5种市售植物油为研究对象,借助Schaal加速氧化法探究植物油在模拟储藏过程中MDA、HHE和HNE的生成规律,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究三者作为评价油脂氧化指标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60 ℃贮藏30 d,3种醛的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植物油中其生成规律和分布规律差异显著(P < 0.05)。在受试植物油中均检测到MDA、HNE,亚麻油(LO)中MDA含量最高【(3.34±0.06)μg/g】,玉米油(CO)、菜籽油(RO)和LO中生成较多的HNE,含量分别为(3.70±0.08),(1.60±0.04)μg/g和(1.91±0.06)μg/g。HHE仅在RO和LO中检出,LO中HHE的含量最高【(4.46±0.07) μg/g】。利用主成分分析研究3种醛与传统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PUFA含量较低的油脂中,MDA含量与氧化指标的相关性较差,而HNE和HHE与各氧化指标相关性高,可作为油脂氧化新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供植物油在微波和射频等介电加热技术和通电加热技术中的应用基础数据,考察脂肪酸含量对植物油介电特性的影响,分别利用LCR阻抗测试仪和网络分析仪(同轴探针法)测量了4种植物油(橄榄油、自制橄榄油、橄榄调和油、大豆油)和5种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在低频段(1 000 Hz~2 MHz)和高频段(300~10 000 MHz)的介电特性。结果表明:低频下,植物油的介电常数比较稳定,其均值为(1.56±0.02),介电损耗随着频率的增加而下降,其中0.7 MHz时橄榄油具有最大的介电常数(1.67±0.00)和介电损耗(7.31±0.02);高频下,植物油的介电特性随着频率的上升而缓慢下降,4种植物油之间的介电特性的差异不显著(p0.05);低频下,在植物油中加入油酸后,植物油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添加亚油酸呈现相反的趋势。添加脂肪酸会加快油脂的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脉冲强光(IPL)处理对富含油脂食品的影响,采用能量为500 J的IPL对菜籽油进行照射,研究IPL处理对储藏过程中菜籽油氧化稳定性及相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IPL处理可诱导菜籽油的氧化,增加总酚含量,降低α-生育酚含量,但其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不明显(P0. 05)。IPL处理组和对照组菜籽油储藏过程中的氧化程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处理组菜籽油过氧化值(POV)和p-茴香胺值(p-AV)的变化比对照组缓慢。储藏32 d后,处理组菜籽油POV值、p-AV值和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酚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α-生育酚含量则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PL处理能延缓储藏期内菜籽油的氧化及酚类物质含量的下降。本研究为IPL技术用于富脂食品的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袁桃静 《中国油脂》2020,45(9):102-111
采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5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法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电子鼻检测发现花生油与油茶籽油气味轮廓相似,但花生油气味浓度大于油茶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棕榈油整体气味差异相对较小且浓度较低; HS-GC-IMS共检出5种食用植物油56种化合物(其中定性24种),定性的共有风味化合物为戊醛(单体)、己醛(单体)、庚醛、1-戊醇(单体)、1-丙醇、2-丁酮(单体)、辛醛和丁醛(单体),并得到5种食用植物油差异图谱; HS-SPME-GC-MS鉴定出5种食用植物油86种化合物,共有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壬醛和庚醛,花生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特有关键风味化合物分别为吡嗪类化合物、(E,E)-2,4-庚二烯醛和6-甲基-5-庚烯-2-酮。  相似文献   

20.
用端氨基超支化合物(HBP-NH2)对选择性氧化后的亚麻织物进行接枝,再经活性染料染色.FT-IR证实氧化亚麻纤维中的醛基与HBP-NH2中的端氨基发生了接枝反应,结果表明:延长高碘酸钠氧化时间,氧化亚麻织物中醛基含量增加,越易与HBP-NH2发生接枝反应,提高无盐染色K/S值,但摩擦牢度(特别是湿摩擦牢度)逐渐降低,明度变暗,彩色度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