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实验分析为基础,综合各种因素对离心压缩机叶轮强度的影响,提出了离心鼓风机、压缩机设计中叶轮材料强度的确定原则和叶轮设计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离心压缩机叶轮的形状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新的优化方法离心叶轮的形状优化问题,即在遗传算法中加入自适应算子调节个体变异概率,来保证搜索的全局性和种群的多样性。并在寻优过程中加入生物生长来加快其寻优速度。最后,采用遗传算法和改进的遗传算法-生物生长法两种方法,对叶轮进行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改进的遗传算法-生物生长法,在较少的优化时间得到最优解。 相似文献
4.
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叶盘结构存在一种新的失谐——预紧力失谐,基于一个含预紧力的叶盘结构连续参数模型,对比分析了预紧力失谐和刚度失谐下叶盘结构的振动特性,揭示了预紧力失谐对叶盘结构振动响应局部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预紧力失谐不会导致模态局部化,但能导致叶盘结构出现振动响应局部化,在相同失谐强度下,预紧力失谐所导致的叶盘结构振动响应局部化程度与固有参数失谐相当.因此,预紧力失谐不能通过传统的检测手段如模态实验来发现.这些结果一方面完善了失谐叶盘结构的研究内容,一方面为叶盘结构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将文献1提出的单级离心压缩机叶轮外径切割的估算方法推广应用于多级离心压缩机,扩大了该方法在实际中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7.
依据3种不同叶片出口角的叶轮进行外径切割的实验结果,提出了离心压缩机级叶轮外径切割的估算方法。使用该方法有利于利用已有模型级的实验结果,比较准确地估计不同叶轮外径切割量时的级性能,从而扩大该模型级的使用范围,也可在产品试验后发现级出口压力偏高时,比较准确地确定应有的叶轮外径切割量。 相似文献
8.
9.
10.
以N_2、CH_4、C_2H_4、C_3H_8、C_4H_(10)、i-C_4H_(10)六元混合制冷剂离心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对混合制冷剂用离心压缩机叶轮进行研究与分析,完成冷剂压缩机叶轮及扩压器的一维方案设计和子午流道修正;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改变甲烷含量的六元混合制冷剂在叶轮流动过程中的物性参数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六元混合制冷剂中甲烷含量对叶轮出口压力场、速度场及压缩机多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叶轮满足性能要求,混合制冷剂中甲烷含量过多会增加压缩机功耗,降低多变效率,数值模拟结果为叶轮增压过程中的混合制冷剂配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离心压缩机三元叶轮中相对速度及级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准三元流动分析方法对4个母型叶轮和相应的派生叶轮、一组进出口参数完全相同仅轮盖形状不同的叶轮和一组子午形状完全相同而叶片数目不同的叶轮中相对速度进行了计算,并与级的性能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得出了叶轮中相对速度分布特点与级性能的某些关系,提出了改进级性能的某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离心压缩机叶轮内三维粘性流动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指数插值方法来生成离心叶轮内部复杂流道的三维贴体网格。在流场计算中运用有限解析法对叶轮机械内部流场的统一方程进行离散。通过采用交错网格系统实现各计算点压力值的紧密相关,并用SIMPLER算法进行求解,采用改进的jacobi线迭代法求解代数方程组,实现了对离心叶轮内部复杂流场的数值模拟,以某实际离心叶轮为例,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其测量值相比,两者吻合较好,表明了该数值求解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离心压缩机转子叶轮与主轴之间大部分采用过盈配合形式,装配过程一般采用温差法实现,即加热叶轮使内孔膨胀量大于过盈量.离心压缩机转子在检修过程中如需要更换叶轮或转子叶轮间部件,首先经过应力分析得出叶轮受力情况,然后对转子部分叶轮及其他套类零件进行拆卸.采用对叶轮部分区域集中加热的方式使轮与轴之间在短时间内形成温差到达拆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苯酚丙酮车间PC-1A离心压缩机转子频繁出现振动值超标联锁停车故障进行系统分析,根据振动频谱图分析主要发生在工频,转子的平衡问题应该是振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改造后,压缩机实现了长周期运行,保证了机组正常开车运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再制造叶轮是再制造离心压缩机的核心功能部件,具有结构特殊、转速高、载荷复杂等特点。其特征三维建模是后续有限元分析、服役载荷求解、再服役安全验证、再制造工艺优化等问题求解的基础和载体,但目前叶轮原有三维模型常常缺失或者已有三维模型无法反映叶轮再制造特征,不能直接用于再制造叶轮的仿真分析。针对该问题基于结构特征测量点和NURBS曲线曲面理论提出离心压缩机再制造叶轮结构特征重构方法。应用研究中,采用该方法建立某型号离心压缩机再制造叶轮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几何质量分析。分析表明:重构的再制造叶轮误差小(1×10-4 mm),且光顺性好,所建再制造叶轮三维模型与叶轮实物几何特征、再制造修复工艺相符合。研究结果可为再制造叶轮的二次服役载荷求解、再制造工艺残余应力分析、再服役寿命预估等方面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