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立足高职高专院校包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结合包装设计市级精品课程建设,从产业背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创意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究基于校企联动、以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带动的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提升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建设水平,更好地为创意设计产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包装创意设计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包装产业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对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培养产业需要的绿色发展人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于2018年开始对人才需求进行调研,通过对包装产业、企业、专业布点院校、毕业生四方调研,确定了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的对应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  相似文献   

3.
罗兵 《包装世界》2012,(3):72-73,76
本文结合创意设计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大趋势,立足包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从产业背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创意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究基于校企联动、以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带动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作品向产品、商品、消费品转变的、凸显"创意成果商业转化型"的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推进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为创意设计产业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晓波  罗兵  徐军 《包装世界》2013,(2):65-66,68
本文立足高职高专院校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与实训,从包装设计课程的特点、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教学与实训模式、教学团队、创意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究基于校企联动、以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带动的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如何更好的实现项目化教学与实训,从而完善工作室教学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使学生较快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包装安全与质量检测”课程为例,结合包装行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调研包装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一种依据岗位工作任务选择教学项目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混合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建立相匹配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校企资源,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包装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创意设计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大趋势,立足包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从产业背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创意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究基于校企联动产教融合,以校企双导师、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带动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作品向产品、商品、消费品转变的、凸显包装创意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推进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为创意设计产业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思想的引领下,通过西安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平台,进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文化意识、创新意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地域文化、民族精神,从而更好的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满足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发展需要。包装设计课程作为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型学科。商业竞争的越演越烈,使得商品间的竞争加剧,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锐观察能力,从包装结构设计到包装整体形态设计到品牌树立再到文化影响的能力构建,这就要求我对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思考与改革。  相似文献   

8.
杨杨 《包装世界》2011,(4):86-87
根据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思考与探讨的目的在于对字体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梳理,以突出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和创意设计应用的结合为主线,对现有的字体设计教学作出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各方面的探讨,使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与现代平面设计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包装设计课程包含理论、技术和工艺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入涠洲岛农产品包装实际项目,提高了学生体验感和实践能力。阐述了包装设计课程的现状,分析了乡村振兴和包装设计课程的联系,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实践表明,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导向、倡导“企业进校园、项目进课堂”的包装设计课程改革,对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实践应用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以产助教”“以教促产”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景观设计”课程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以“景观设计”课程为核心构建设计类课程群,按岗位能力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以项目为引领、以赛促教、校企合作、产业项目进课堂等多元化项目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项目学习与实践过程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激发创新力,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好猫"品牌定位,在概括总结大秦岭形象的基础上,紧扣"有山无岭"的市场空白,从而确定"好猫"(大秦岭)卷烟包装的形象定位与设计方案,实施包装策划和创意设计,并制作富含文化意蕴的"好猫(大秦岭)"系列化包装,同时也为地域文化在商品包装中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军 《绿色包装》2023,(4):50-53
OBE教育理念是需求导向教育,课程开设强调以学生实际就业岗位为方向,注重就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的要求相一致。包装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主要以包装设计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开设依据。根据OBE教育理念对包装设计就业岗位进行相关调研,发现市场上急切需要应用地方文化进行文创产品包装设计。应用地方文化对地方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不仅能让学生迅速找到设计灵感和累积经验,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余佳 《绿色包装》2023,(9):24-27
包装设计作为一门覆盖色彩、结构等视觉语言和材料、工艺等技术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说教,较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学基础背景下,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应加快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包装设计人才提供支持。基于应用型本科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符合“两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产品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具备相应专业技术与专业素养,帮助学生顺利与工作岗位对接。  相似文献   

14.
包装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面对新时代对设计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包装设计课程的实际需求,只有在批判性思维视域中开设包装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5.
预备技师、技师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在高技能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要重视高技能人才通用核心能力和培养。本文从技师的技能特征着手,通过校本通用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的研究,学习和借鉴香港特区和相关技师学院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提出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通用核心课程设置的方案,以期在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培养过程中,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群策群力,共谱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的华章。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中不断探索的目标,结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包装媒体专业群建设,从课程定位、学生分析、教学方法、团队建设等方面,探索以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带动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包装、印刷、媒体专业群培养创新、设计、制作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方义  魏菲娅 《包装世界》2021,(6):71-72,75
文章以服务理念下的工作室"包装设计"课程为例,从课程属性和学情分析切入,通过包装设计课程内容定位、教学目标与重点、教学策略与实施、教学资源与场所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从教学评价、教学特色、解决的问题三个方面分析"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施成效,旨在为同类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特征及职业世界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面向应用、培养创新"为目标,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高职《WEB应用技术开发》实训课程模式的改革,采用开放式、交互式自主学习方法,运用网络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争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张松林 《中国包装》2022,(11):87-89
高职高专院校包装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包装设计工作的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包装设计课教师是培养合格包装设计人才的关键因素。在充分认识包装设计课教师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本文对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从包装设计课教师自身出发,寻找适合时代发展与教育诉求的包装设计课教师审美素养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20.
行业动态     
《中国计量》2014,(9):41-41
正内蒙古一机集团扎实做好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日前,兵器工业内蒙古一机集团计量检测中心扎实开展了员工教育培训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培训以"做优做强计量检测核心主业、牢牢把握人力资本增值"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后备骨干人才为重点,以针对性、时效性及岗位发展适应性为准则,全面统筹推进计量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