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问卷、实测、理论分析方法,重点对河套平原村镇民居中的聚落机理、院落空间、建筑形式、地窖、火炕等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地域适应性的研究,挖掘其中的传统智慧,希望在今后河套平原居住建筑发展中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2.
土族传统民居"庄廓"是青海河湟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类型,该地区黄土地貌与高原严寒气候造就了庄廓民居厚重粗旷的地域特征,其中不乏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态经验。研究以青海东部土族聚居地区自然与民族文化为基础,分析土族民居聚落特征,总结传统民居所具有的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气候的生态适应性,结合土族新民居创作设计实践,从聚落规划、民族文化、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土族传统民居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岭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生态智慧及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遮阳隔热措施以及聚落格局的通风策略和水资源利用角度入手,探讨了传统民居聚落的气候适应性,并运用建筑能耗软件进行了环境模拟为研究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为避免破坏性建设,增强区域可识别性,基于模拟及相关分析,总结和归纳了一系列传统聚落和建筑营造智慧,对岭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景观因子为切入点,选取豫南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豫南民居在应对独特地理与气候条件时的营造技艺和生态智慧。在查阅相关文献及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参照类型学方法,将豫南民居的景观因子解析为聚落格局(宏观)、村巷肌理(中观),建筑单元(微观)三个层级,并从这三个层级探讨豫南民居景观因子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从聚落布局、空间营造、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分析豫南民居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民居研究是当前建筑地域性研究主要方面之一。自组织理论视野下,民居是组成聚落的基本单元,而聚落的地域特征是大量自发建造房屋共同特征的涌现;民居形式特征既与自然、人文背景紧密关联,也受随机因素的影响。民居的不同分类方式折射出建筑地域性研究的不同视野,  相似文献   

6.
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民居是该地域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从中我们可以汲取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和营建智慧。文章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白山镇齐咀村为例,从其聚落格局、传统民居和风俗文化这三个方面对其生态性进行探析,进而梳理出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民居的生态文化理念和智慧的特征,以期对环巢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环巢湖城乡规划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在长期的自我发展中,能够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完美契合的聚落空间,具有极高的文化、科研价值。文章以青海合然村为例,从聚落层面、单体建筑层面和材料及营造技术层面出发,探讨合然村在发展中体现出地域环境适应性的民间智慧,总结其在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生态智慧,以期对当地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耿虹  赵东昊  朱霞 《华中建筑》2020,(5):130-134
为指导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该文期望从中国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中汲取智慧,并以武汉市罗家岗村为例,探索地处夏热冬冷、潮湿多雨地区的"木兰石砌"民居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在建筑选址、建筑组合和建筑单体方面采取的营建策略,通过Ecotect、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其气候适应性,并指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性在于"低成本"、"低技术"下的"在地建构"与"自然融合",启发未来乡村民居采用因地制宜的传统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建设更具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9.
赵雪亮 《山西建筑》2008,34(4):71-72
通过美国印地安民居,中国喀什民居,马里民居及伊拉克家族岛聚落,秘鲁浮岛聚落在选址、内部结构、外在形象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气侯条件对于建筑特点形成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着重阐述了全球化对现代建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协调好现代建筑与地域气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民居 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 色。研究旨在通过实地探勘、调查访谈、详 细测绘等方式,系统归纳该地区布依民居 建筑的特色。在分析聚落建筑的群体特征 的基础上,通过多处民居实例总结出布依 民居的基本形制,分析归纳其“上人下畜” 的竖向空间格局、“一正两侧”一字型的平 面布局、以石材为主的立面形式以及木屋架 承重的石木结构等4方面的特点。以基本形 制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布依民居形制发展 情况,分析总结其平面、立面以及屋架系统 的衍生体系。同时,还对建筑的细部与装饰 进行归纳。文章最后总结出布依民居建筑因 地制宜、就地取材、可扩展性强以及汲取外 来文化不断演化的特点,力求为传承山地 聚落、民居的人居智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厕所是人们生活的必备设施,厕所的设计与建造直接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传统厕所的地域形式丰富、建造的材料多样、设计的造型各异,充分显示了我们先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建筑技术的优秀结晶。本文作者从20多年前的民居调查资料中选取素材,从厕所历史、蹲式厕所、坐式厕所、厕所在民居或村落中的位置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厕所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青海撒拉族民居的类型、特征及其地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拉族民居主要位于中国三大自然区交会处的青海省境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充分适应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聚落营造特征。研究从聚落、院落及建筑单体三个层次分析了撒拉族民居的类型及特征,指出撒拉民居具有"围寺聚族而居的血缘性"聚落布局特征,"庄廓"式的院落布局特征及"篱笆楼"式的土木建筑结构特征,并进而从水、土、建材及气候因子分析了撒拉族民居对地域资源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的、地域的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在选址与规划和民居建筑方面的特点。作为"岭南建筑"的一部分,意在挖掘珠海特有的地方建筑特色。为保护传统建筑、承传历史文化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通常位于山水环抱的完整微观地理环境之中,选择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建立聚落反映出小农经济社会下的自足心态,对自然环境中山体要素的利用侧重其围合形态所带来的稳定感受、对自然环境中水体要素的利用侧重其满足生存需要的功用。传统民居与传统村落——"宅"、"村"同构的选址方式,使得民居、村落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组合形态表达出农耕社会的理想栖居图景。浙江省淳安县的芹川村即是这样的传统村落,但随着当今社会类型的转变,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利用方式、民居建筑的空间营造、村落发展的经济支撑等都在发生着改变。本文从地区建筑当代发展的视角,侧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调查自然生态要素的功能转变状况和民居建设状况。  相似文献   

16.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回顾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概括了其秉持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基本方向、突出建筑与特定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教育理念、强调建筑教育与建筑科研及设计实践的融合互动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环境严苛,由于历史、社会与自然等原因,西部地区建筑教育资源异常紧缺。今天世界范围内建筑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展和继续西部建筑教育事业成为了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21世纪国际建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及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总结了我院在有限的资源及办学空间环境下进行的一种具有创造性、富于特色的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继南京中山陵之后、由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另一座中山纪念建筑。其创建集中反映了建筑师在技术专业领域服务于政治理念传达和现代中国表述的双重使命。在政治人物和专业人士的共同操弄下,中山纪念堂围绕纪念与继承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有形实体和无形空间的塑造,并赋予建筑与城市空间以新的内涵。本文尝试考察中山纪念堂酝酿、设计的全过程,探寻其建筑精神与城市空间意义。这一研究有助于了解现代中国建筑在探索初期,政治象征与建筑形式乃至城市空间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风貌完整、民居建筑特征连续性强,与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区别。本文回顾了我国聚落遗产保护中建筑分类保护方法的沿革,指出应该加强对传统村镇中单体价值一般、但对整体风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践为例,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本土建筑师在地域性建筑的创作道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绩: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在"新红砖建筑"与"新灰砖建筑"两个领域的创作实践、厦门大学建筑师对"嘉庚风格"的发展、华侨大学建筑师在"新红砖建筑"领域的探索,均为福建地域性建筑的新一轮发展做出可贵的贡献。文章通过对本土建筑师不同创作实践的梳理与分析,揭示作品如何处理现代建筑方式与地域特质之间的关系,营造出高品质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