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模拟两次(3+1)四段间接换热式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反应器,建立了轴向转化率、温度分布的一维数学模型,用修正欧拉法进行求解,得到钒催化剂的内扩散效率因子。  相似文献   

2.
针对表面中毒并伴有平衡死区二维圆柱状催化剂的反应-扩散偏微分方程组的特殊性,引入有限元方法求解该类问题,建立了求解步骤。实际计算所得效率因子与实验值对照表明,本法结果准确,过程简单,容易推广应用于各种相类似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对CO、CO2加氢合成甲醇平行反应提出了表面中毒催化剂效率因子的关键组分计算模型,并用正交配置法求解.硫化氢表面中毒深度由失活速率方程求得.计算结果表明。随H2S含量增加和使用时间增加,催化剂效率因子减小;随反应温度升高,表面中毒深度增加,又受内扩散影响,催化剂效率因子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4.
非等温甲烷蒸汽转化反应催化剂的效率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环柱状甲烷蒸汽转化催化剂简化为周边封闭的薄片状催化剂,建立了非等温效率因子的计算模型并用正交配置法求解。计算结果合理,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描述工业催化剂粒内浓度和温度分布的扩散数学模型.借助假瞬态法,提出了非等温扩散模型的有效解法.本文对16组宏观实验速率,获得了各组分的浓度和温度分布,及中温变换B109催化剂效率因子的数值解.采用该法能在不修改边界条件的情况下,求解催化剂颗粒内存在“死区”的定解问题.计算结果合理,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6.
徐懋生  杜智美 《化工学报》1993,44(4):465-471
建立了描述工业催化剂粒内浓度和温度分布的扩散数学模型.借助假瞬态法,提出了非等温扩散模型的有效解法.本文对16组宏观实验速率,获得了各组分的浓度和温度分布,及中温变换B109催化剂效率因子的数值解.采用该法能在不修改边界条件的情况下,求解催化剂颗粒内存在“死区”的定解问题.计算结果合理,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7.
硫中毒状态下铁铬系变换催化剂效率因子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本文根据水煤气变换反应的特点,以均匀中毒假设为前提,建立多组分扩散模型描述稳态情形下,500ppm 硫化氢气相浓度时各反应组分在等温原粒度催化剂中的浓度分布。所有6个实验条件下的效率因子计算机求解结果表明,模型与实验值符合良好。从浓度分布和死区两方面解释了相同条件下,宏观反应速率受硫化氢影响较本征速率小38.30%的原因。研究表明,采用的实验手段是可行的,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工业过程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常压下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中测定了工业颗粒C207铜基化剂在入口硫化氢含量7.19×10~(-4)通硫化氢4、8、12h后甲醇分解反应宏观速率,测定了催化剂孔径分布和曲折因子.由俄歇电子能谱测定获得,通H_2S 4h未中毒比半径x_c为0.938,通H_2S 8h为0.916,通H_2S 12h为0.896,与由本征失活动力学获得的计算值相符合.探讨了计算表面中毒催化剂效率因子的甲醇单组分模型和多组分模型的正交配置解,解决了颗粒催化剂存在表面中毒和中心平衡死区的效率因子的求解问题,中毒催化剂效率因子的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其绝对值的平均值在11%以内,表明表面中毒催化剂效率因子的计算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10.
应卫勇  房鼎业 《化工学报》1992,43(2):139-147
在常压下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中测定了工业颗粒C207铜基化剂在入口硫化氢含量7.19×10~(-4)通硫化氢4、8、12h后甲醇分解反应宏观速率,测定了催化剂孔径分布和曲折因子.由俄歇电子能谱测定获得,通H_2S 4h未中毒比半径x_c为0.938,通H_2S 8h为0.916,通H_2S 12h为0.896,与由本征失活动力学获得的计算值相符合.探讨了计算表面中毒催化剂效率因子的甲醇单组分模型和多组分模型的正交配置解,解决了颗粒催化剂存在表面中毒和中心平衡死区的效率因子的求解问题,中毒催化剂效率因子的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其绝对值的平均值在11%以内,表明表面中毒催化剂效率因子的计算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表面中毒甲醇合成催化剂效率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最佳效率因子刘国际,姚佩芳,朱炳辰(郑州工学院化工系,郑州450002)(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关键词:最佳效率因子,最佳颗粒密度,甲醇合成,催化剂,表面中毒1前言工业催化剂是由粉状细粒压制成颗粒状的,其变量就是颗粒密度...  相似文献   

13.
按照本文(Ⅰ)中提出的多孔催化剂效率因子的多组分扩散模型及其数值计算方法,本报计算了B109中温变换催化剂的效率因子,并与实验测定值进行了比较.测试了B109变换催化剂的孔隙率、孔径分布、曲节因子和常压下的本征动力学,并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中测试了常压下φ9.8×8.3mm圆柱状颗粒B109催化剂于各种气体组成和温度条件下只计入内扩散过程的宏观反应速率.由此获得十六种情况下效率因子的实验观察值为0.142至0.455,相同反应条件下模型预计值与实验观察值的相对误差为-0.25至0.06.比较的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计算多孔催化剂有效因子的区域分割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尚伟 《化工学报》1997,48(5):600-607
提出了计算多孔催化剂颗粒有效因子的区域分割法,将整个一维区间划分为几个子区间,然后在每个子区间内用一点配置法求解非线性扩散-反应问题.采用区域分割法,针对三种不同形状的催化剂颗粒,对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和双曲型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所得的计算结果与正交配置解吻合.区域分割法的优点是使用简便、计算快速.采用区域分割法还可以计算催化剂颗粒死区半径,所得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5.
醋酸甲酯水解动力学及催化剂包效率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用SK—1A离子交换树脂催化的醋酸甲酯水解的宏观动力学,设计了能反映流体在催化剂包中实际流动情况的循环式间歇恒温反应流程,测定了醋酸甲酯水解催化精馏中试塔所用催化剂捆扎包的效率因子,并得到效率因子与液体流量和进料水酯摩尔比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6.
推荐导师房鼎业副教授按:作者在学习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取不同形状催化剂颗粒效率因子的模型方程,将效率因子表示为不同几何形状颗粒的西勒模数的函数。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特予推荐。  相似文献   

17.
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中研究37×10~5Pa(表)及13×10~5Pa(表)压力下工业粒度ф9×7mm.WB-2中温变换催化剂的宏观反应速率,测试了催化剂的孔径分布和曲节因子.本报应用常压下测得的本征动力学方程,对于十七组宏观实验速率,按照前报(Ⅱ)提出的简化多组分扩散模型,求取了效率因子的数值解,并与实验观察值作了比较.比较的结果令人满意.本报由此认为,对于中温变换这类压力不高的反应,研究其加压宏观动力学行为,不必进行加压宏观速率的实验测定.加压下的效率因子及宏观反应速率可在常压测得的本征动力学基础上借助本文提出的模型计算求得.  相似文献   

18.
表层中毒C207联醇催化剂的效率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表层中毒C207联醇催化剂效率因子的单组分模型和多组分模型的一维正交配置解,表层中毒深度由实验测定的失活速率方程求得。计算结果表明:随硫化氢含量和使用时间增加,催化剂效率因子减小;随反应温度升高,表层中毒深度增加,又受内扩散影响,催化剂效率因子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9.
选取CO、CO2在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上的平行反应为研究对象,以CO和CO2为关键组分,用修正的双重孔模型求取有效扩散系数,进而由Kjaer近似解法求得CO、CO2的效率因子,分析了孔结构参数对效率因子的影响,得出了最适宜比表面范围。用工业实际生产条件验证双重孔模型是否适用于计算多组分反应体系的内扩散效率因子,结果表明:双重孔模型能够应用于多组分气-固催化复合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20.
潘天舒  施军民 《化工学报》1998,49(6):649-654
着眼于直接计算圆柱状催化剂效率因子的二维模型,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发展合适的近似解析法并检验该方法的可靠性.在近似解析法中,以多项式关联效率因子和Thiele模数(φ),并结合二维问题的特征,选择(1/tanh∮-1/φ)/φ为多项式元素.通过极端情况下二维反应-扩散方程的求解,提供了使用该方法所需参数的实际数值.在一级可逆反应、变换反应和催化剂表面中毒的甲醇分解反应3种场合下考察本文所提出的近似解析法,所得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计算过程极其简单,而且结果可靠,其计算精度与有限元法和正交配置法相当.该方法对表面中毒情况的计算同样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