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幅中国画,不但可以题写自己的名字,作画的时间、地点,还可以题诗加跋,这叫做“题款”或“落款”,落好款,再盖上印章,这叫做“铃印”。作为构成中国画的重要元素,从绘画到题款,从题款到铃印,无论哪部分处理不当,都会影响中国画的整体艺术效果。中国画铃印不但能灵活画面的章法,而且极富变化多姿之美,同题款一样,铃印对绘画确有诸多增之有益的效应。印章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作为权力的象征和人与人交往的凭证,已开始使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古代印章,是我国篆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经过千年,到明清,又崛起灿烂的流派印章艺术,涌现出许多风格不同的篆刻家和艺术流派,特别是明代中期,随着印章种类的丰富,其用途也更为多元。  相似文献   

2.
陈维 《景德镇陶瓷》2014,(1):16-I0018
<正>陶质印材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制的印章,唐宋时期,景德镇已有瓷印的制作生产。但是由于陶瓷印有较大的局限性,瓷印很难得到发展,因此自明代文彭将灯光冻石作为篆刻材料,石材一直是篆刻材质的主流。随着近年来石材资源紧缺以及一部分篆刻家的不断探索,陶瓷这一材质渐渐重新进入篆刻界并得到广泛的关注。所谓"陶瓷印"就是以"陶"和"瓷"为材料创作的印章。"陶瓷"一词应一分为二,即陶和瓷两大类: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为"陶";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  相似文献   

3.
引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意指景德镇的陶瓷业始于汉代,东晋以后渐有名气。唐代景德镇著名的"陶窑"和"霍窑"生产的瓷器就已经名闻天下,《景德镇陶录》记载其釉色之美:"陶窑…色素润…称为假玉器"。"霍窑…窑瓷色亦素…佳者莹缜如玉"。自此,"以釉取胜"的工艺装饰逐渐盛行。景德镇的釉里红、颜色釉的诞生、演变与发展由此开始。一、釉里红的概念、装饰方法及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辉 《中国陶瓷》2023,(8):104-111
陶瓷印始于古代陶拍的使用,后因为印章材料的不断丰富、陶瓷烧制技术不成熟、用途单一等原因导致陶瓷印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至宋时,随着制瓷业技术的成熟,陶瓷印再一次广泛进入大众生活当中。在宋时楷书入印现象开始出现,无论是陶瓷印还是铜质官印都可以见到楷书入印的现象,楷书押印则凭借其方便、防伪、易识读等特点在此时成为建立凭信的常用工具而得到大量使用。近年来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宋代陶瓷楷书押印,经过对于实物的研究发现陶瓷印本身不同的印面制作方式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陶瓷楷书押印由本身制作工艺不同进而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其次与同为楷书入印的铜质印章进行制作工艺及风格的对比,探索两者风格面貌的差异和形成差异的具体原因,以求能为当代陶瓷印篆刻中的楷书入印寻求新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5.
1 发展历程中国是陶瓷古国,早在37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生产和使用陶管作下水道,西周创制陶瓦,粗陶墙砖始于秦代,汉代创制陶质“虎子”(男用夜壶),三国时期又创制瓷质“虎子”和“唾器”(痰盂),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卫生陶瓷制品。中国的现代卫生陶瓷制品始于1914年唐山启新洋灰公司陶瓷车间,现代陶瓷外墙砖始于1926年上海泰山公  相似文献   

6.
正自秦代开始,我国就有了标准化的萌芽。随着时代的变迁,标准化逐步发展、完善。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开始放眼世界逐步走向国际。"十八大"以来,标准化更是进入了全面提升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标准化对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今年3月1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2020年全国标准  相似文献   

7.
陶瓷印章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古往今来,陶瓷印章虽存世不多,但因其特殊的材质也被重视。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新石器时期,陶瓷印章的"鼻祖"已经出现,随后在唐、宋都出现过陶瓷印章。但在元、明时期,制作工序相对复杂的陶瓷印章已经逐步淡出;说其年轻,在现代,陶瓷印章再次被世人提出,陶瓷印章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其参与创作者越发多,并在现代不断出新,美化及丰富着我们的陶瓷印章艺术,给我们以特殊的美的享受。本文通过对陶瓷印章的概述、意蕴的理论分析来进一步对陶瓷印章审美意蕴进行探索研究,最终使得陶瓷印章的艺术审美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让更多的篆刻艺术家和陶瓷艺术家参与创作,继续弘扬中华传统陶瓷印章艺术的优秀文化,表达当今独特的陶瓷印章艺术气韵与风格,最终使陶瓷印章艺术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曼生壶"由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陈曼生在离宜兴不远处的溧阳当过县令,这期间陈曼生与杨彭年有过十分密切的合作,这种设计稿最后定型为十八种样式,这就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曼生壶"到了200多年后的今天却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投资人所提起。陈曼生不仅在宣纸上设计了壶样供杨彭年依样制作,有时还会在制好的壶上亲自刻些诗文。诗文刻好以后他还会将"阿曼陀室"的印章印在壶底正中。制壶者杨彭年的印章则往往印在把手上或壶盖里。而今,研究"曼生十八式"对于当代紫砂壶的工艺设计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迪峰 《江苏陶瓷》2012,45(5):68-68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在古今中外文献上,对紫砂壶的称谓多种多样,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砂器"、"紫砂器"等等,名号不一,称谓互异,但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追溯紫砂壶的产生年代及其发展历程,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名家辈出,代代出精品。从艺术发展趋向而言,对艺术追求的进一步深化,宜兴紫砂的发展经历了去粗取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最后从简  相似文献   

10.
熟悉王锡良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有一方最常用的姓名章。这一方印章厚厚的边框内,三个字被分成两行,"王"字独居右侧,被拉得很长,"锡良"二字列在左侧,紧紧相连,似成一体,左右形成了很大的对比。而就是这样一方好像被很多人都"看不懂"的印章,却成为了王锡良先生的最爱。先生德高望重,景德镇的很多牌匾都是由他题写的,而就在落款处,我们经常看到的就是这一方印章。因为我从事篆刻的缘故,也就经  相似文献   

11.
《玻璃艺术》2011,(4):73-73
本期真品如图9战一汉蓝胎五星纹圆板器(透光图),其胎质纯净,呈明显矿物料的特征,表面自然风化现象明显,呈石灰粉末状。伪品如图10、图11、图12新仿汉代兽钮印章相对图9风化现象不自然,模仿石灰粉末状,胶粘痕迹呈明显。图121印钮兽造形粗拙,和印身明显为粘结。印胎原来为透明,蓝色是刷粘上去的。风化现象自然是古代玻璃真伪鉴定一个要点,多比较真品的特征。古代玻璃印章没有粘印钮的,兽钮的风格应该和同时期造型风格相一致。本期伪品印文同样粗拙,对不同时期印文风格的掌握,对古代玻璃印章鉴定水平的提高有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2.
正传说中国最早的扇子始于虞舜时期。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由此看来,最早的扇子并非为了扇风。二十帝王们为广开视听,招贤辅政,将治国的主张写在扇子上,用来昭示清明。以后逐渐转化为"障扇",蔽风尘、遮骄阳,成为古代帝王才行的一种仪表。但扇子的最大功能还是消暑纳凉,以邀清风。折扇是折叠扇的简称,它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可收拢折叠,因此又被称为蝙蝠扇、撒扇、聚骨扇、聚头扇等。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载说:"吴中  相似文献   

13.
陶刻是指用竹、铁制成刻刀,在陶器成型后的坯体表面刻划出文字或图案的一种装饰技法。它源于早期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与方法,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自先秦至汉、魏时期,镌刻印章通称为"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印章之文字,一般都用篆书先书后刻。之后,摩崖石刻、书法碑刻、古籍版本等大量出现,成为文字流行的重要形式,由字及画逐步与陶瓷艺术相结合以各种面目出现。  相似文献   

14.
紫砂陶崭露头角始于宋代,当时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宛陵集》中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又云:"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诗中提到的"紫泥、砂罂"指的就是紫砂陶.  相似文献   

15.
堆雕是使陶瓷表面产生凸的纹样。一般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也有两者相结合的,又有彩色和素色之分,还有堆泥和堆釉之分。堆泥是用泥浆或各种不同色彩的彩泥用手指或工具在坯体表面堆出各种浮雕状的纹样。这种方法目前多用于陶器装饰上,江苏宜兴地区称为"贴花"或"大拇指贴花"。它主要以拇指作为画笔,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各种树木花草,飞禽走兽,山川云石。形象具体,远近分明,层次清晰,具有粗犷奔放的民间风格,手工堆泥有搓、揿、拓、捺、印、划、贴印等几个动作。  相似文献   

16.
严淑群 《江苏化工》1991,(1):37-38,48
前言金石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远在3700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刻字手艺。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金”印章兴起。直至今天,大凡汉文化影响的区域,如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金石艺术倍受青睐。自有印以来,作印章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绘画艺术中,北宋的湖南衡山花光寺长老仲伦公认为"墨梅"的创始者,同时也宣告了一个新画类的出现。南宋时期范成大《梅谱》有言,"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梅花图案运用陶瓷始于唐宋之际。陕西西安出土三彩女陶俑,额上印梅花纹;梅花作为独立的陶瓷装饰题材基本公认为出现于宋代。明代中期以来尤其清代,随着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  相似文献   

18.
正1均陶的历史传统与文化意义宜兴均陶始于北宋时期,在明代晚期进入成熟期,"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其时以欧子明所制最为成功,时称"欧窑",几乎成了宜均的代名词。釉层较厚,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色,胎有紫泥、白泥两种,代表作"宜均天蓝釉鸠首壶"器型优雅、形制端重、釉色匀净,堪为珍品。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宜均陶器开始进入皇宫,成为御用器物。乾隆、嘉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由于优质印石开采殆尽,资源枯竭,四大名石价格飞涨,制印人几近无石可用,而陶瓷印却以其高雅别致,可塑性强,价格低廉,及开采不尽的资源,深得广大制印人的追捧。其实古人制印最早用的就是陶。中国陶瓷闻名于海内外。而据考证,陶印出现于铜、玉印之前。近年出土的大量陶印、封泥都是原力的佐证。也就是说,从我国的印章史来说,陶印无疑是各类印章的鼻祖。陶瓷是"中国"的代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既是"天崩地坼"的政治大变动时期,又被西方的汉学家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化,推动了社会风尚与观念的改变,主体意识觉醒的思潮体现在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此时,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到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人把这段时期称为"过渡期瓷器",这一段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随着民窑的兴盛以及版画的流行,也融入这个"独抒性灵"的时代洪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