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近代的相遇,使中国民族建筑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出现了许多新型作品,与此同时产生的对建筑“民族性”问题的探索延续至今。中国民族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初始冲突中产生的变化、发展隐含着方向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续性,而建筑形式的变化实质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傅欣 《华中建筑》2009,27(10):147-149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的校园历史建筑有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近代高等学府建筑的佳作和典范。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后依然散发着昔日的光辉,记录着它所经历的历史与沧桑。武汉大学历史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历程中解决传统与现代、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结合问题上,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曾凡普  何俊萍 《山西建筑》2006,32(24):23-24
论述了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出现以及一系列背反现象,探讨了现代建筑运动的两个阶段以及对建筑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指明了其发展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建筑遗产与城市风貌、城市文化特色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重视文化在近代建筑保护中的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华峰  何俊萍 《华中建筑》2000,18(3):130-130
该文论述了作为历史文化观的一个阶段性沉淀,近代建筑包含了诸多的内涵,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建筑,孕育生长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转换时期生成环境的复杂性与巨大的变革动荡,对近代建筑文化的形成及其形态表达具有极大的控制性和,是社会1政治、经济、观念、技术、自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文化比较和建筑形态观念两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三种主要建筑类型,由此说明文化转的历史意义及对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百年回首,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经历过光荣,也饱受失意。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军事、经济和宗教等力量作用下传入中国,中西方建筑文化由相遇到冲突、选择,使中国传统建筑秩序失之平衡。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秩序在文化整体上有着更多的相似,但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建筑文化则需要打破一切,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形式,还包括相应的政治、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等。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传统与创新、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困扰之中。这样的文化危机时代,也正是历史的转折时期,天将降大任于当代建筑师,建构中国建筑新文化和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1、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确定 在当代的时空背景下,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确定,显得异常困  相似文献   

8.
符英  李静 《工业建筑》2006,36(12):96-99
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在古代、近代和现代都曾受到外来建筑文化不同形式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外来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文化影响的不同表现和特征,总结出对外来建筑文化应有的态度:开放、学习和创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康 《华中建筑》2002,20(6):6-9
该文对中华民族深厚广博的文化作了扼要的提示;对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的形成,技艺,形制及其重要人伦的思想以及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作了详尽的阐述。文章又对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建筑形态所具有的五大特征进行了分析以及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的十大问题作了综述。文章认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文库”的编纂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对于全社会 建筑意识的提高。培养大众的建筑鉴赏兴趣,提高大众的建筑素养,以及对于古代建筑历史和传统建筑文化 整体研究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平 《时代建筑》1992,24(3):37-41
近代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震荡,使中国建筑起了很大变化。西方建筑形式与技术,在沿海大城市中兴起,尤其在上海,形式复杂多样,堪称建筑万国博览会。然而,至今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并未解决。上海近代建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复古主义的,二是早期现代派的,三是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由于受传统的建筑历史研究所限,人们的视角重点在于形式,这对初步的资料分类整理是很有效的。但是,无法深入反映出文化碰撞的具体机制所在。特别是由于从形  相似文献   

11.
《北京规划建设》2008,(4):130-132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并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下展开了。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也使北京的近代建筑独具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分析,指出太原近代文化在传统继承中的保守特征;从建筑风格、建筑装饰、建筑技术和建筑空间四个方面分析了近代文化影响下的太原近代建筑的特征;最后指出太原近代建筑体现了近代文化对技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国体育文化的语境,梳理了中国近代体育建筑在西方体育文化移植的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为使中国近代体育建筑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利用,有必要利用谱系学的构建来梳理其源流发展,该文总结了八种中国近代体育建筑的类型。最后尝试建立类型、风格、思想、技术的历史谱系,刻画中国近代体育建筑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不仅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有生命的,这正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我国历史经历古代、近代、现代的演变,其固有的传承文明也在发生变化,建筑形式和特点也留下不同时期的记忆,历史的沧桑伴随多元文化的涌入造就中国建筑现状。  相似文献   

15.
边缘建筑文化所具有的领域扩张,建筑文化转换及创新功能是现代城市更新和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表现,本文对昆明近代建筑发展中的边缘建筑文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改造探讨昆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城市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本文就城市近代建筑的沿革、保护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以青岛市的保护实践作为范例,就如何推进近代建筑遗产保护进行探讨.根据这些探讨作可供城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借鉴的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人类各阶段建筑文化要义(之四)──现代建筑文化陈凯峰在建筑安上,通常是将近代以来的建筑发展过程划分为近代建筑、现代建筑、当代建筑三个主要阶段。然而,建筑史主要是对建筑的物质形态和心物结合形态进行划分的,这里所论的"建筑文化"却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当有其...  相似文献   

18.
刘松茯 《华中建筑》1992,10(3):58-61
三哈尔滨近代建筑的文脉纵观哈尔滨近代建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近代哈尔滨在对外开放,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格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尽管这一切都是在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进行的,但是,“在历史长河中,政治风云是短暂的,文化积淀是长久的”。 (一)哈尔滨近代建筑的文化特征对哈尔滨近代建筑文化做一番考察,我们会发现它存在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充分认识它,对探究哈尔滨近代建筑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1.外来移植哈尔滨近代建筑的风格无论哪一种类型都不是由中国土生土长而发展起来的,而是由外部植入的,这是哈尔滨近代建筑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三个因素起的作用较大。其一,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沙俄一国独占的城市,关于城市定址、规划、开发、建设等全部由帝俄一手独揽。早在1899年,沙皇俄国就本着在中国建立一个“黄色俄罗斯附属国”的构想,开始了哈尔滨的全面规划和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杨宏烈 《工业建筑》2006,36(6):117-119
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址具有多方面的保护利用价值。那种对其“大拆大建”的破坏的行为应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20.
1 传统建筑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依,两国文化历史渊博久远。中国建筑文化曾对韩国传统建筑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韩国传统建筑保持着浓郁的华夏风格。但特殊的文化习俗和地理条件,韩国的传统建筑仍然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在传统建筑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质朴的特性就是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