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油外输泵作为海上油田开发中广泛应用的动设备,是油田生产主工艺流程中重要的节点,其稳定运行时间直接影响了油田生产效益。目前,海上操作以计划性维修与事后维修为主。缺少预防性维修和预测性维修所需相关技术手段。因此,本文主要就原油外输泵振动故障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满足海上平台原油外输泵的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2.
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原油储备库主要生产任务是负责将站内存贮的原油经升温后输向下游场站进一步处理,随着生产任务的不断调整,生产参数发生变化,导致原油储备库外输系统运行效率低下;而运行效率不高带来的主要的问题是系统单位能耗的增加。本文从生产流程、设备运行、外输介质等方面调查、分析,寻找导致原油外输系统效率低下的原因,通过调整生产参数、优化工艺流程等措施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原油返输泵(屏蔽泵)在运行时出现故障,本文通过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设备厂家使用要求,提出了使用建议,并对近年来屏蔽泵在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于屏蔽泵的安全使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离心泵具有成本低廉、维护简单、节能高效等优点,但是原油粘度对离心泵特性影响较大,在稠油生产中应用较少。选择水平中开式双级离心泵作为稠油外输的替代泵型,采取了改进外输工艺,改造泵前管路,增大叶片进口处的过流面积,提高泵的抗汽蚀能力等措施。达到了泵效稳定、减少维修费用,降低能耗的目标,设备利用率高,有效保障了泵站的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5.
离心泵具有成本低廉、维护简单、节能高效等优点,但是原油粘度对离心泵特性影响较大,在稠油生产中应用较少。选择水平中开式双级离心泵作为稠油外输的替代泵型,采取了改进外输工艺,改造泵前管路,增大叶片进口处的过流面积,提高泵的抗汽蚀能力等措施。达到了泵效稳定、减少维修费用,降低能耗的目标,设备利用率高,有效保障了泵站的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6.
长输管道输油泵异常停泵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油泵给原油加压,是原油输送的重要设备,对长输管道输油泵异常停泵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期预和减少防输油泵异常停泵现象的产生,确保生产得以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7.
韩化凤  黄启海  董志恒 《广东化工》2013,40(17):170-172,193
文昌油田一平台原油外输管线因含有固体细砂颗粒,对管线和相关设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决定引用除砂器。依据设备原理和工艺流程要求,对除砂器的选型及安装进行对比优化,从而成功的解决了原油外输管线的除砂问题,也为其它油田的类似案例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6区所产原油为高黏原油,开发初期计转站所建的外输泵为双螺杆泵,随着原油含水率升高,原油黏度波动大,外输效率降低,外输压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为了解决外输泵效率低、泄露严重的问题,通过取样化验获得60%~80%含水率对应的原油黏度,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双螺杆泵、离心泵和单螺杆泵的适用性。最终确定由单螺杆泵代替双螺杆泵作为高黏含水原油的外输泵。  相似文献   

9.
非计划停输直接影响长输原油管道输油任务,威胁管道运行安全。以ZQ长输原油管道为例,分析近年造成管道非计划停输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电力系统故障、设备故障、自控通信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及油品质量因素等方面。针对不同非计划停输原因制定相应可行性对策,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证长输原油管道正常平稳输送。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南海S油田原油物性,结合S油田钻采平台的空间布局情况,对该油田的原油处理工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满足原油外输要求的四种原油脱水稳定方案。结合各个方案特点和设备布置情况,对该四种方案进行了空间布置、能耗和经济性对比,最终选择了"生产分离器+电脱水器+脱气罐"高压方案作为该平台的原油脱水稳定工艺方案。该方案降低了设备费用,有效的利用了平台空间,同时满足了原油外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超稠油区块采油站,外输机泵处于全天运转状态,由于原油粘度高物性差,输油过程中存在油段和水段变化,造成机泵运转不平稳,产生变频器故障停机,当外输泵故障停机后,由于干线压力比外输罐内高,就会引起外输泵反转,干线里的原油就会倒流回缓冲罐,如果发现不及时,就会造成冒罐事故和机泵损坏事故。通过对变频器电路的技术改造,安装故障停机报警装置,杜绝了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2.
孙旭  安维峥 《广州化工》2011,39(16):129-130,145
针对海洋平台凝析油外输泵的变频节能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凝析油外输泵在实际工况下的运行状态,采用系统思考方法,得出了在恒压变流量凝析油外输泵中采用变频调节并不能有效降低能耗的观点,该结论可推广到化工领域的离心泵变频调节应用上。  相似文献   

13.
《辽宁化工》2021,50(8)
对于海上油田的石油开采,基本全部采用输油管道的形式进行外输,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油田的深入开发开采,原部分铺设使用的管道已不能满足当前一段时间的开发形势,成为部分油田增产上产的瓶颈。某海上油田采油平台因外输条件变化导致管道输送压力增加,外输泵背压上升,为保证外输量及外输泵安全运行,筛选了一种降阻剂进行现场试验应用,有效缓解了外输压力,解决了油田增产的外输难题。  相似文献   

14.
轮南原油站主要负责计量接收塔里木油田来油和外输,是西部管道公司原油买断的重要入口,作为轮库输油管线的首站,生产的安全平稳运行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整体利益。轮南原油站现运行的输油泵机组是1995年引进并投入使用的美国拜伦-杰克逊公司生产的5台MSN 6×6×11H输油泵和与之相配套的5台SC-7 6×8×18M给油泵,因为不能满足生产要求,于1999年把B410#和B412#输油泵由8级改为4级,同年10月把B413#、B414#输油泵由8级改为6级,但由于泵轴存在问题,B412#泵于2005年又改造为6级,一直处于备用状态,B411#泵保持原始状态级数为8级。由于无法正常使用,B411#泵和B412#泵已分别于2010年4月和5月被拆卸返厂维修。根据输量要求,轮南站一般采用单双泵交替运行的方式(单泵运行B410,双泵运行B413、B414),而现在B410和B413、B414分别运行时,都没有备用泵可用,一旦出现故障,则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行,所以加强泵的维护保养和做好故障分析与预防则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采取气田群开采模式下,作为区域油气水处理的中心平台,需要满足外输介质质量标准,特别是海上石油生产平台,上下游之间采取海底管道输送介质方式,对于外输天然气水露点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通过现场实际运行情况,对三甘醇再生系统的故障处理进行有效分析,不仅发现甘醇再生系统中内在影响因素,提高了运行效率,而且为后续平台疑难问题处理...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M油田产液量随开发程度的加深而不断上升,N脱气站分离器气液分离能力达到上限,容易引起火炬黑烟甚至火炬熄灭现象,同时导致电动外输泵发生汽蚀,原油外输压力升高,外输泵排量不足等问题。通过对脱气站分离器处理能力及外输能力的计算分析,提出了两种解除生产瓶颈的措施:一是安装一台三级分离器,与现有三级分离器并联操作,以增强气液分离效果,减少火炬黑烟及电泵汽蚀问题;二是增加一台电动外输泵,以提高原油外输压力及外输泵排量。通过两种改造方案的实施,N脱气站的生产瓶颈将会得到解除。  相似文献   

17.
草桥稠油具有粘度高,密度大,外输困难等特点,稠油外输以双螺杆泵为主,因油层出砂严重导致螺杆磨损间隙增大,泵效下降较快,大修周期短、费用高,生产运行难度大。近年来,我们通过试用具有成本低廉、维护简单等特点的离心泵替代双螺杆泵,采取改进外输工艺,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油气分离效果,改造泵前管路及过滤器,增大叶片进口处的过流面积,提高泵的抗汽蚀能力等措施,达到了泵效稳定,降低维修费用,减少能耗的目的,提高了泵站的生产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18.
轮库复线的实际年输量远低于其设计输量,输油泵所做无用功的能耗较高。为了提高整个管道系统的效率,降低输油单耗,从1999年开始陆续对轮南原油站5台八级输油主泵分别进行了拆级改造,以实现节能和优化运行。输油泵拆级改造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运行方式,选择适当的泵组合方式,在保证外输能力的同时节能降耗效果明显,提高了管道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泵是原油管道输送系统中最主要的耗能设备。多台泵组合使用由于泵特性和连接方式差异等因素消耗的功率也会不同。为了降低原油在输送过程中的耗能,以泵组合功率为指标,考虑了粘度对泵特性的影响,通过TLNET软件建立了某原油管线3号站和4号站的泵输原油的计算模型。模型计算了不同启泵组合所消耗的功率,并和实际工况进行了经济效益的比较。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选择启泵组合,能降低原油输送的的能量消耗,特别对于工频泵,能够有效的降低节流损失,节能降耗的效果更加显著。本文的分析结果能够为实际生产调度提供一种启泵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石油行业中,经常采用离心泵对净化原油或含水原油进行外输,该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输油站、转油站的平稳、高效运转。其进出口的振动现象是投产及生产运行中经常出现的故障。本文针对中俄原油管道漠河首站离心输油泵投产初期试运时出现的振动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改进设计,最终进行了运行验证,保证了该工程中输油泵的正常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