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徐滨士院士是我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创办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长期引领和极大推动了我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的发展壮大和大规模应用。徐院士因病去世,是我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重大损失,作为徐院士的弟子,深感悲痛!我是2000年9月成为徐院士的弟子,在徐院士亲自指导下开展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的研究工作,在2003年6月完成了“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镍基镀层的强化机理及其性能研究”的博士论文。以下是我求学和工作期间的几件小事,记录了徐院士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以缅怀我敬爱的徐院士。  相似文献   

2.
<正>出差贵州途中,在飞机刚抵达贵阳机场时,突然获悉徐滨士院士逝世的消息,匆忙之中只能以短信致哀。回顾与徐院士共同科研的葱茙岁月,其情其景,仍历历在目。与徐院士的相识,缘于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工业大学老校长左铁镛院士。左院士在卸任校长职务后,创办了北京高校首家循环经济研究院并亲自担任院长,我任常务副院长。该院承担的第一个课题就是中国工程院重大课题《“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4R工程”》。这是根据国务院总理指示,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徐滨士院士的第一个硕士生、第一个博士生,从1982年春正式入师门,至今已经整整41年。如今徐院士驾鹤西游,和导师相识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浮现脑海,不禁感慨万千。导师对我和师兄弟的指导和关心,时刻温暖着我的心。第一次见面1981年秋天,念大四的我被母校西北工业大学派到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做毕业论文,选的题目是:  相似文献   

4.
<正>人的一生,有邂逅,有相逢,还有更多相识与相知,如果你够幸运,也会遇到虽然没有血缘亲情却胜似亲人的良师益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院士、中国表面工程与再制造工程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徐滨士将军在我心中永远是这样的形象。结缘于表面工程技术我不会忘记2003年10月,那时我在北京奥宇可鑫表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任项目经理,正在筹备第二届表面工程技术研讨会,突然公司总经理彭兴礼通知我,明天我们一起去拜访徐滨士院士。进入表面工程行业,我就是一“小白”,曾经看过两本徐院士的书,似懂非懂,也曾经多次有过当面请教的想法,但是也只是放在心里想想罢了。突然收到这样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正>第一次见到徐院士是2010年。那时我还就职于宁波诺丁汉大学。徐院士来宁波参加我的已故博士导师NabilGindy组织的绿色制造国际会议,并作了一次主题报告。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和接触再制造。会后徐院士送了我一本他亲笔签名的再制造专著。当时我正处在研究方向的调整期,徐院士的报告和这本再制造的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从此以后,再制造便成为我的主攻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院士联合培养的博士,我的博士课题是在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完成,2005年上半年来到装甲兵工程学院,期间与徐院士接触较多,2007年7月博士论文预答辩后,与徐院士相处就少了。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2月15日17时20分,敬爱的导师徐滨士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我师从徐院士学习、工作37年,恩师的音容笑貌如在昨日,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明德传道1986年我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拜在徐滨士院士门下攻读硕士学位,携笔从戎来到装甲兵工程学院。记得第一次见到导师徐滨士教授时,他就教诲我:“德为先,信为重;要做事,先做人。”  相似文献   

8.
<正>徐滨士院士是我的恩师、我的领导,他在我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为我指明了道路,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奋勇前行。成为院士的同事2001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装甲兵工程学院,最先听到的信息就是徐滨士院士的大名,徐院士是当时装甲兵工程学院唯一的院士,是国内再制造技术的开拓者,是享誉军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正>前言:作为徐院士的学生、学术助手,自2004年跟随徐院士做博士后,出站后留院任教至今,从讲师、副研究员,再到研究员(教授),每个阶段都耳濡目染了徐院士的大师风范。徐院士作为教育工作者,深知学科建设是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科的建设发展体现了院校的育人指向、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徐院士的教学科研生涯、学术成就和崇高声誉,与学科的创建和创新密不可分。谨以此文追忆恩师学科创建路径,追思恩师学科建设源泉,追求恩师学科创新灵魂。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敬爱的师长,中国表面工程的开拓者徐滨士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他老人家的学识、品德、成就堪称我辈楷模。大师远行,风格永存。每当回忆起和徐老师在一起的时光,他的音容笑貌犹浮现在我的面前,很多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感谢《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期刊编辑部组织这期纪念专辑,让我有机会以此文表达对徐老师由衷的敬意和寄托对徐老师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11.
<正>听闻恩师徐滨士院士逝世的消息,心中悲痛万分,虽然也知道先生最近身体不好,但是消息传来,还是让人震惊不已,眼泪不自觉的就流了下来。回忆昔时,往事历历在目,先生的音容笑貌也不觉浮现眼前。我是从2008年9月份开始师从徐院士的。当时还只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何其有幸,得遇良师2003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李庆芬教授的推荐下,我拜入徐滨士院士的门下,成为徐滨士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招收的第一名博士研究生。何其有幸,得遇良师,让我接触到了表面工程,并找到了奋斗一生的方向。读博4年,徐院士躬身指导我完成博士课题的研究,孜孜教诲,让我对科研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表面工程资讯:徐院士,您好,您近年来积极倡导再制造工程并在再制造工程和表面工程领域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请您就再制造和表面工程以及两者的关系向本刊读者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2023年2月16日的早晨,惊悉我国表面工程领域的开拓者徐滨士院士于2月15日去世,我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及秘书处的同志们深感震惊和悲痛!回忆往昔,徐院士创建与发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无一不显现我会与徐院士之间的特殊情缘!构建我国表面工程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5.
表面工程资讯:徐院士,您好,您近年来积极倡导再制造工程并在再制造工程和表面工程领域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请您就再制造和表面工程以及两者的关系向本刊读者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2月15日是一个悲痛的日子,敬爱的徐滨士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泪水一时模糊了双眼,而先生的音容笑貌却越发清晰;虽一朝阴阳永隔,先生的谆谆教诲却在耳边不断回响。1997年我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有幸来到院士身边担任秘书、助手,在院士的教导、带领下继续科研之路,在院士的培养和熏陶下不断成长。多年来,院士胸怀理想、信仰坚定以及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品格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追随院士多年,我体会最深、受益最多的是院士“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久科学精神,善于由点及面再成体的系统性科学思维,以及令人如沐春风的处世风范。  相似文献   

17.
<正>全国热处理学会2014年理事长办公会议于2014年3月1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本次会议是第九届理事会成立后的第三次理事长办公会。理事长赵振业院士、副理事长徐跃明、闫牧夫、叶俭、朱文明、李儒冠、许并社参加会议,杨贤金、张伟民两位副理事长因有重要事务未能到会。会议由副理事长徐跃明教授主持。会议议题主要包括:讨论"《中国热处理与表层改性技术路线图》建议"及路线图实施具体措施;2014年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工作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的调整工作;2014年第2届热处理及表面工程与能源国际会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再生金属领域技术预测及"十三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工作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沈保根;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毕俊生,科技部社发司资源环境处副处长张书军,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副处长幺新;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党委副书记龚裕以及有关行业协会和产学研代表  相似文献   

19.
朱胜 《焊接》2016,(6):3-3
正2016年5月24~25日,由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世界再制造最高水平学术会议——"2016世界再制造峰会"在北京召开,ReMa Tec主编William Schwarck先生为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徐滨士院士颁发世界再制造名人堂证书,以表彰徐院士为全球再制造做出杰出的、全球公认的重要贡献,徐院士成为首位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1月18日,全国热处理学会十届三次理事长办公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理事长周玉院士、副理事长徐跃明研究员、张冠军研究员、李儒冠研究员、吴玉程教授、刘平教授、顾剑锋教授,秘书长李俏研究员及特邀代表共1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全国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周玉院士和副理事长徐跃明研究员共同主持。首先周理事长向到会的各位副理事长和代表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