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6,(12):39-41
在分析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形势的基础上,总结了流域水生态保护开展的主要工作,对黄河下游河流生态和河道生态用水保障、典型区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近海生态修复状况和流域外供水区生态保护进行了分析。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调水调沙、河口生态调度、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等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河流基本生态流量满足程度,遏制了黄河下游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趋势,下游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黄河下游河道湿地面积增加,河流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改变了黄河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黄河入海水量显著增加;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着力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初步遏制了流域水生态失衡的态势,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缓解,重要区域的生态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2.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居于重要位置。随着流域及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已经对河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是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黄河生态带的要素,主要是黄河流域河湖的水域、水量、水流、水质、水能、水生态、湿地与岸线边界。黄河流域、防洪保护区及黄河供  相似文献   

3.
实施黄河口大保护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大江大河中生态现状最好、代表性最为突出、保护意义最重大的河口三角洲。实施黄河口大保护,不仅能有效改善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河口生物多样性,而且对于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和战略影响。近年来,随着入海水沙持续减少,黄河三角洲正面临着整体性生态退化问题和风险。由于黄河三角洲生态区位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全局性和复杂性,因此需参照世界河口和长江流域大保护做法,在更高层次开展总体规划并综合施策。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以恢复黄河多流入海为抓手,奠定三角洲整体生态格局;以水系连通为抓手,优化区域水土资源格局;以生态恢复为抓手,维持黄河口湿地空间格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抓手,维护区域生物群落格局;以科研监管和生态补偿为抓手,建立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在国家层面尽快启动并实施黄河三角洲大保护计划,全面打造我国向世界展示河口文化的标志区。  相似文献   

4.
根据黄河流域及河流生态系统特征,从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层面出发,指出湿地和鱼类栖息地规模和质量是黄河河流健康的重要标志,是黄河水生态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在黄河水生态状况评价及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明确各区域(河段)水生态保护目标,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及源区、河口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制定重要断面生态需水指标及保障措施,提出了重要湿地和重要鱼类栖息地等保护与修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目标要求,梳理了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了针对生态保护问题亟须开展的研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为:黄河源区生态退化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黄河上游农业面源污染仍未有效治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程度亟待提高;黄河流域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亟须在生态保护配置格局、水源涵养能力、水生态环境修复、水生态环境承载力、新兴污染物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开展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技术研究,同时,加强战略层面研究、加快流域河湖岸线确权划界工作、实施生态水量统一调度、做好黄河文化支撑、推进黄河立法,多措并举,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河湖生态文明建设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沿黄区域的发展,更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涉黄管理部门要更加重视黄河河湖生态文明建设,并探索适合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从而最终实现黄河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命题。儒家提倡“泛爱万物”和“仁爱自然”,道家提倡“见素抱朴”,“道法自然”,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中国古代文明至今延绵五千年,得益于对水土资源的珍惜和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近半个世纪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黄河治理的成绩为世人瞩目。可是。成就中隐藏着挑战,黄河巨变引发了生态危机。河流断流、水质污染、河流高度人工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近年来,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和调水调沙,对于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已经初见成效。河流生态修复的本质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黄河生态修复任重道远,建议加强黄河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水文情势恢复;水污染防控;鱼类及栖息地保护;湿地保护和上游水电梯级开发规划论证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紧缺、生态脆弱,且长期以来存在多个管理主体。生态保护与修复迫切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初步建成了较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保障了生态安全;1999年开始实施的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有效改善了河口的生态环境状况。黄河三角洲现有法规制度已初步形成体系框架,为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这些制度存在管理范围交叉重叠,生态用水保障较弱,流路保护效力偏低,配套规划滞后和标准有待统一等问题,建议确立黄河三角洲生态协调机制、黄河三角洲生态用水保障制度、严格的入海河道管理保护制度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综合监测制度,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加快推动《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的批复,划定容沙区范围,制定地表水和海水统一的水质监测标准。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从生态系统保护和河流健康维护角度,分析评估了黄河下游生态调度效果,结果显示:下游重要断面的生态基流、敏感期生态流量、生态廊道功能维持及湿地生态流量得到全面满足;与2009—2010年相比,2020年河南段、山东段监测到的鱼类分别增加了16、12种;2020年下游河道湿地面积比2019年增加了7.2%;2020年河口地区代表性湿地芦苇沼泽湿地面积达到1.73万hm2,超过20世纪90年代初自然保护区建立时1.4万hm2的水平,生态调度在下游及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指出,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继续深化黄河下游生态调度和加强生态调度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0.
应用遥感技术、水文水质数据和调查资料,从水量调度的角度对黄河主要断面的水环境质量、湿地类型及面积、水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科学评价黄河水量10年统一调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水量10年调度初步改善了黄河干流水环境,修复了黄河三角洲的淡水湿地,促进了河口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入海营养盐通量,提高了近海鱼类的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变化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为研究区,根据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系统的特点,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压力三方面对2000—2010年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综合指数由41.89提升为44.52,健康状况呈改善趋势,但总体健康状况为一般;黄河上游健康状况好于下游,黄河源区健康状况最好,黄河下游小浪底至花园口干流区间、金堤河和天然文岩渠以及花园口以下干流区间健康状况最差。最后基于黄河流域水体岸边带生态健康状况,提出应加强水体岸边带植被的保护,开展植树造林,采用生态护堤等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根据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黄河口淡水湿地存在的面积大幅减少、过度开发造成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土地盐渍化较重和近海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研究提出了工程引水修复湿地、生物技术治理湿地污染、合理配置黄河水资源、加强监测等优化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环境对策,以促使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良性维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河河口生态保护目标及其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黄河口生态系统组成与各生态单元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口地区生态现状及黄河水资源支撑能力等因素,界定了黄河河口生态保护目标,分析了重要保护目标河口淡水湿地的合理保护规模,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耦合不同生态单元(对象)的生态流量得出利津断面不同时段最小、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黄河河口利津断面最小生态流量11月。翌年4月为75m^3/s,适宜生态流量为120m^3/s,5—6月最小应为150m^3/s,适宜生态流量为400m^3/s。  相似文献   

14.
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河口生态系统特征和健康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健康的完整性出发寻求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适宜指标。根据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在充分考虑黄河河口区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从黄河河口区的生物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管理措施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筛选出50个评价指标,并对每个指标的获取方式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构建了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子系统、准则层、指标层构成的4层递阶层次指标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刘德文 《河北水利》2006,(11):35-36
河口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咸淡水的分界线,陆地的入海水量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平衡的最主要的因素.河口泥沙淤积是影响水系尾闾泄洪的主要问题,河口及近海生物与渔业生态是河口生态问题的核心,而河口及近海水体水质是保持河口生态活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下,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都处于动态演化过程中,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机制是维系两个系统韧性并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社会经济、资源要素、生态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是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人类活动复杂的区域,也是开展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耦合研究的理想场所之一。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总结了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生态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耦合驱动机制,述评了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耦合机制和演化路径研究成果,提出了黄河下游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耦合研究应关注的内容,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守兵  凡姚申  余欣  窦身堂 《水利学报》2020,51(9):1101-1110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包括河流生态需水、湿地生态需水和近海生态需水。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目标、需水类别和需水量计算结果;结合黄河河口演变特点,提出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河流生态需水以满足重要渔业物种生境为主,重点研究指示物种对天然径流量节律的响应特征,量化水文-生态响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恢复自然水文情势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需水应深入研究植被、土壤、水体的水盐平衡和蒸散发规律,从植被和鸟类生态位的合理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出发构建生态系统结构,确定湿地合理规模。近海生态需水应研究入海冲淡水对渔业物种低盐产卵育幼场的塑造和维持机制,以及重要渔业物种习性、适宜营养盐水平与磷酸盐输送扩散机制。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利津断面径流量满足已有生态需水径流量各项研究成果要求的年份比例为37%~58%,春季经流过程经常缺乏流量脉冲。初步分析以湿地、河道鱼类和近海鱼类为主要目标的全年生态需水量为86亿m3,径流过程需要阶段性场次洪水。建议对小浪底水库调度方案进行多年优化调整,兼顾春季流量脉冲的塑造,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河口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18.
黄河滩地景观建设的生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滩地是重要的景观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蕴含在其中的多种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并详细论述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在黄河滩地规划中的应用。分析了黄河滩地所发挥的生态功能——生态基础设施功能、生态“绿道”功能、“生物廊道”功能、遗产廊道功能和生态防灾功能。在对研究区进行了景观适宜性分析后进行了黄河滩地的景观规划,并详细论述了景观分区、景观结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湿地、生态教育、生态交通、生态文化、生物多样性、生态游憩等专项规划。最后,对黄河滩地的生态经济评估和管理方法进行了论述。从生态学途径出发构建了黄河滩地景观,有助于促进黄河滩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 《山西水利》2012,(9):25-25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区是我国计划新建的五大粮仓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确定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和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区。由于黄河断流历时加长及水沙来量减少,影响区域农业开发,  相似文献   

20.
建设黄河口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玉珍 《人民黄河》2005,27(5):7-8,26
为解决黄河人海水量减少给河口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制约,许多专家提出过建设黄河口水利枢纽或生态枢纽的建议,据此完全可以合成一个生态水利枢纽综合工程方案:在原刁口河流路和现清水沟流路的分汊点西河口,通过合理的闸、坝、涵、库设计,建设生态水利枢纽的中枢工程;以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流路作为该枢纽的主动脉,配套建设黄河最下游的输水渠系;在枢纽终端的北、东两片咸淡水交汇海域建设生物多样性繁育区,从而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形成维系海、河、陆生态平衡,促进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治河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