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纵向上多期次叠加,内幕结构十分复杂,精细雕刻难度大。在实际开发生产中研究生物礁内幕结构可为井位调整优化和井轨迹设计钻遇优质储层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单井相识别生物礁发育层段、地震模型正演建立地震响应模式、古地貌分析、地震属性优选、储层多参数定量预测进行礁平面展布研究,并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礁体内幕精细雕刻,形成了一套针对生物礁储层内幕结构的精细雕刻技术。应用该技术对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进行开发井位部署及井位优化调整,大大提高了优质储层的钻遇率,后期钻井预测厚度的符合率达88.6%。  相似文献   

2.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的识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元坝地区长兴组具有发育礁滩储层的沉积背景,地震剖面上显示有礁滩反射异常体,对钻遇长兴组礁滩储层的井进行含气性测试,获得了工业天然气流。长兴组埋藏深,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低,生物礁储层预测困难。综合多种方法对元坝地区的生物礁进行了识别。首先基于正演模拟结果和连井地震剖面,归纳总结了生物礁的地震响应模式;然后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识别了长兴期末期沉积地层的沉积相;最后基于三维地震数据体,应用波形分类技术、分频处理技术、相干体识别技术和古地貌恢复技术对长兴组生物礁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刻画。较好地描述了长兴组生物礁的形态和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北部元坝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具有埋藏深、生物礁呈条带分布、单个生物礁规模小、纵向发育多期等特点,储层薄且非均质性强,生物礁地震识别与储层预测难度大。为了提高该区生物礁气藏的开发效益,在单井解剖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开展生物礁识别,剖析生物礁形态,雕刻生物礁内幕结构,刻画生物礁空间展布,并利用叠后、叠前反演技术和最大似然裂缝预测技术开展储层及裂缝预测,采用频率衰减、数据结构变化等技术手段开展流体识别,最终形成一套针对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识别与储层精细预测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正演模拟和地震多属性技术能准确识别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古地貌恢复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刻画生物礁的平面展布及其内幕结构;②长兴组单礁体可分为单期礁和双期礁,礁体组合可分为纵向进积式、纵向退积式、横向并列式、横向迁移式和复合发育模式;③相控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储层预测精度,较之于相干和曲率等裂缝预测方法,最大似然裂缝检测技术的精度更高;高低频属性和拉梅系数等多属性信息融合可识别流体。结论认为:①基于“相控储、储寻优、优找甜”的思路开展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所建立的技术体系能有效预测生物礁储层分布;②运用该技术体系对元坝气田生物礁储层进行井位部署和钻井跟踪,提高了钻井成功率和储层钻遇率。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元坝长兴组礁滩相气藏概率体约束地质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元坝长兴组气藏礁滩相储层岩相类型多样,生物礁和生屑呈离散分布,储层及物性参数非均质性强,储层构型特殊,气水关系复杂,现有建模方法难以精细表征礁滩相内部储层非均质性,不能满足气藏开发生产需求。通过对礁滩相气藏地质、物探、测井及生产动态等多学科资料研究,提出以地质模式为指导,采用礁滩相储层构型、地质及地震概率体等多信息协同约束的建模思路,分级相控-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生物礁、生屑滩储层相模型;采用相控-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属性参数模型。该方法建立的模型,精细表征了礁滩相储层内部结构及属性参数非均质性特征,刻画了生物礁、生屑滩储层及属性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为气藏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曲率体属性在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自普光和龙岗礁滩气藏发现以来,碳酸盐岩礁滩气藏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在对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的研究中,如何识别、刻画生物礁是地质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问题。生物礁等地质异常体的存在会使地层的岩性产生横向不均匀性进而导致地震反射信号的变化。在对四川盆地J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研究的实践中,应用曲率体属性分析地震道之间反射振幅的细微变化,能够很好地体现反射界面的弯曲程度,精细地反映生物礁的展布及刻画其内部结构,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礁有利储层提供了帮助,同时可以为类似地区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川东五百梯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滩储层受开江—梁平海槽沉积相带控制,具有岩性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是制约该区高效勘探开发的主要因素。针对五百梯地区井位分布不均匀、相控明显的问题,依据地质认识结合地震特征刻画地震有利相带,随后通过地震相带进行相控插值建模,最后开展储层预测,该方法有别于传统插值方式,更符合地质规律。其技术思路为:首先,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以及钻井资料,明确礁滩发育的地震反射模式;随后,利用生物礁滩发育模式及井资料优选敏感属性并刻画出礁滩发育有利相带;最后,利用相带刻画结果作为相控约束条件构建低频模型并采用分频反演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由基于相控分频反演的储层预测结果可知,储层主要发育在台缘礁相带、二排礁相带以及礁后滩相带,对应为古地貌较高位置,符合地质规律,为五百梯地区长兴组气藏高效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前期勘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石物理分析、模型正演、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孔隙度预测等多种物探技术,逐步实现识别生物礁、确定礁体发育区域及主体位置、精细描述生物礁空间展布及品质的目的。研究表明兴隆气田长兴组生物礁白云岩储层为低速低阻特征。X1井区南部为生物礁主体,厚度最大。X1井区东南部孔隙度较大,厚度较大,不过构造相对较低。开发本地区的气藏时应综合考虑储层厚度、储层物性以及构造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元坝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气藏生物礁储层物性较差,岩石类型主要为各类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溶)孔,其次为不规则溶孔及溶洞,储层类型为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优质储层横向上主要分布在生物礁礁顶和礁后,纵向上主要分布于礁盖。根据生物礁储层发育分布特征,形成了以生物礁模型正演为基础,结合多属性融合地震预测技术,精细刻画生物礁空间展布规律;以沉积微相为约束,在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基础上进行伽马拟声波反演,祛除反演成果中的低能泥灰岩陷阱;以生物礁储层分布模式为驱动,开展相控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提高薄层识别及储层厚度预测精度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并较好地应用于元坝长兴组生物礁气藏产能评价中。  相似文献   

9.
焦石坝地区位于川东南涪陵区块南部,处于长兴组台洼边缘礁滩相带,具有发育台洼边缘礁滩的沉积背景,该地区已钻的JY8-2HF在长兴组见到良好有效显示,显示出该区具有一定的常规勘探潜力。本文以相控储层预测技术为指导,建立地质模型,开展模型正演,明确礁滩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和方法识别生物礁,明确长兴组礁滩平面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本区长兴组台洼边缘礁主要发育在焦石坝断背斜北部JY8-2-JY2-JY3井区,西-南部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共识别长兴组台洼边缘礁12个,总面积11.3km~2。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剑阁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具有埋深大、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地震反射多变和勘探难度大等特点。岩心观察结果表明,生物礁呈多期发育特征,优质储层多发育于晚期礁盖白云岩中。利用钻井及测录井等资料,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通过地震正演模拟,总结出剑阁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及礁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不同礁储层发育条件对地震响应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研究区生物礁及礁储层地震识别模式,认为储层厚度及储层纵向发育位置是影响生物礁地震反射模式的重要因素。采用地质-地震紧密结合的研究思路为四川盆地礁滩气藏地震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元坝地区长兴组气田自2007年勘探突破以来,截至目前已有多口井获日产超百万方高产工业气流,成为我国目前最深的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勘探形势整体较好。为进一步明确其油气高产富集的控制因素,采用地质、测井及物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指出优质储层发育是元坝长兴组获高产的主控因素和物质基础,同时输导体系特征、构造与优质储层发育的良好匹配共同控制了油气聚集及再分配,分析认为元坝地区西北部礁带区为元坝长兴组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研究成果对下步挖掘研究区潜在有利勘探区或层系及扩大勘探成果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主体为埋藏超深的缓坡型台缘生物礁气藏,为解决气藏开发评价面临的生物礁发育模式复杂多样、储层分布规律不清、超深薄储层精确预测难度大等问题,本文探讨了海平面升降变化与生物礁发育模式的关系,分析了礁相白云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提出了生物礁储层预测的思路与方法,明确了生物礁储层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元坝地区长兴组地层中共发育4期生物礁,受古地貌和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单礁体可分为单期礁和双期(多期)礁两种模式。礁群可分为纵向进积式、纵向退积式、横向迁移式、横向并列式、复合叠加式5种模式;元坝地区生物礁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背景、海平面升降变化、建设性成岩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控制,垂向上储层主要发育于礁盖,横向上主要发育于礁顶,礁后次之,礁前较差。  相似文献   

13.
元坝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特征和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永生  蔡勋育  赵培荣 《石油学报》2014,35(6):1001-1011
借鉴普光气田勘探发现的成功经验,2006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川东北巴中地区钻探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生物礁、滩岩性圈闭为目标的元坝1井,获得50.3×104 m3/d高产工业气流,发现了元坝气田。元坝气田为常压高含硫化氢岩性气藏,具有构造变形弱、整体埋藏深的特点,气藏中部平均埋深6 600 m,是四川盆地埋藏最深的海相气田。元坝气田以长兴组礁滩储层为主,其规模大、储集性良好,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早期大气淡水溶蚀、白云石化作用控制,深埋溶蚀、构造作用影响相对较弱。对元坝、普光等气田深层礁滩相储层特征进行对比,探讨其储层形成机理,认为早期沉积-成岩环境控制了储层的规模与早期孔隙发育,构造-流体耦合控制了裂缝与溶蚀,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控制了孔隙的保存与改造。  相似文献   

14.
元坝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彤楼 《石油学报》2019,40(6):748-760
梳理元坝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的勘探开发历程可以发现,"开江-梁平陆棚"的厘定奠定了元坝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发现的基础。通过对油气成藏关键地质条件进行系统解剖,元坝地区礁滩发育具有沿"开江-梁平陆棚"成排成带分布、早滩晚礁、前礁后滩的特点,以侧积、前积迁移生长为主,飞仙关组不发育滩相优质储层,长兴组是主要勘探目的层;三期破裂、三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发育;二叠系大隆组与吴家坪组两套烃源岩的有效叠加为大气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微小断层、微裂缝及层间缝共同构成的"三微"立体输导体系能够满足油气运聚的需要;元坝气田的成藏模式为:近凹富集、"三微"输导、岩性控藏、构造控富。针对元坝气田超深层、多压力系统等复杂地质条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了超深层生物礁滩储层精细预测与气水识别、复杂小礁体气藏精细描述和薄储层精细刻画、超深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复杂礁滩体超深水平井地质导向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元坝气田的高效勘探开发,推动了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和地震资料,重点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碳酸盐岩层序、沉积相、储层类型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生物礁储层结构和发育控制因素,总结了储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长兴组生物礁主要发育在SQ2中的台地边缘相带,纵向上由两个明显的成礁旋回构成,横向上呈“东早西晚”不对称分布,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生物礁(滩)型优质储层以低孔、中低渗溶孔云岩为主,主要发育于四级层序上部生物礁礁盖部位,具典型“双层储层结构”。成岩早期大气水溶蚀和白云岩化是储层发育最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受高频层序控制生物礁沉积相是储层发育的基础,也是控制长兴组生物礁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和白云岩化作用的关键因素。埋藏溶蚀、埋藏白云岩化以及破裂作用进一步改善储集岩物性。元坝气藏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具有“岩相控储、早期形成、后期改造”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川东北开江-梁平陆棚两侧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东北环开江-梁平陆棚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该地区储层分布极为复杂,储集性差异很大。为此,基于前人已有工作,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地震、测井、岩相、露头及薄片等资料,对飞仙关组储集地层特征进行了描述。以层序体系域为单元,在单井高频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等时、动态地揭示了滩体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以普光、元坝两个典型区块为代表,建立了开江-梁平陆棚两侧飞仙关组储层的精细结构模式。研究表明,普光区块储层纵向上可连续发育,横向上有较好的连续性,储层的孔渗性相对较好;元坝区块储层纵向厚度较小,往往靠高频层序的上部和顶部发育,储层总体孔渗性较差。进一步在层序框架内探讨储层的发育分布,对该区域飞仙关组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差异性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气藏类型为我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藏,勘探形势整体较好,然而其海相主要产气层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气藏规模差异较大。为找出二者产能差异性的成因,对其储层、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及储源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地质与成像测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结论认为: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岩盖层分布稳定,长兴组与飞仙关组气藏气源均主要来自上三叠统吴家坪组(P2w)和龙潭组(P2l)烃源岩;储层特征上的差异导致长兴组主要为中高产气藏,飞仙关组主要为低产气藏;而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储源关系的不同,也对富集程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彤楼 《石油学报》2011,32(3):387-394
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观察与测井、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开展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层序地层研究,将长兴组-飞仙关组划分为4个Ⅲ级层序,分别为SQ1、SQ2、SQ3及SQ4。对层序与储层的综合研究表明:储层分布明显受Ⅲ级层序体系域及沉积相控制,储层主要分布于SQ1、SQ2及SQ3的高位体系域中,为台地边缘浅滩相及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长兴组储层岩性以生屑白云岩及生屑灰岩为主,储层物性好;飞仙关组储层岩性以亮晶鲕粒灰岩为主,储层物性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