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油田开发进入到中后期后,油田的含水量不断增大,开发难度也随之增大。精细油藏描述是以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以认识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因此高含水油田的精细油藏描述对油田生产实践和提升开发规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储集层原型地质模型研究、定量地质学研究、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开展数字化油藏研究、发展多学科协同研究、大力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实现精细化、数字化和一体化问题,在明确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含义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包括8个步骤:①沉积背景、沉积环境分析;②等时地层格架与精细构造研究;③细分沉积微相,识别成因单元砂体,确定砂体空间展布形态、叠置模式,建立储集层沉积模型;④确定成因单元砂体规模、发育频率等参数,建立原型模型地质知识库,为井间砂体预测提供定量参数;⑤沉积模式与砂体分布控制的高分辨率地震储集层预测;⑥综合建立砂体成因单元构型模型;⑦储集层物性参数与流体分布规律评价;⑧综合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建立储集层地质模型,预测剩余油分布。同时,规范了每一步骤的重点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为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的实现乃至数字油藏的建设提供参考。图4表1参19  相似文献   

3.
油藏描述在浅层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浅层稠油油藏以辫状河流相为主,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变化剧烈,油藏开发效果差异大。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预测、单砂体细分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精细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研究一体化的技术路线,精细描述了储层微幅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完成了相控储层三维定量化研究;建立了反映不同开发阶段储层、流体变化情况的四维地质模型;掌握了油藏动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扩大了找油领域和滚动开发范围。对开发层系、井网、井距、开采方式等进行了优化研究,为开发调整方案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精细油藏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开发后,以搞清油藏精细地质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油田高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提供精细地质及剩余油模型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回顾了精细油藏描述的发展历程,认为精细油藏描述在应用的地质理论、针对的研究对象、技术手段和资料的综合应用等方面与常规油藏描述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分析精细油藏描述存在的不足后,提出精细油藏描述应该在不断发展单项技术、建立适应不同油藏类型的技术系列和成为数字油田的核心组成部分方面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庆油田面临着深度开发的严峻形势,需要多种技术与方法协同应用来实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组为例,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对比、流动单元定量表征、沉积微相条件控制的储集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河流-三角洲相储集层的非均质定量特征,从宏观角度表征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建立油藏综合地质模型,提高了精细油藏描述与预测水平。图3参3  相似文献   

6.
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动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的各种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反映油藏构造、沉积、成岩、流体等特征的三维油藏地质模型。对具有中国陆相油藏特色的油藏描述技术的一些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未来的油藏描述将进一步提高多学科协同分析的综合程度;进一步发展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井间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监测油藏开采动态。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实现精细化、数字化和一体化问题,在明确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含义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包括8个步骤:①沉积背景、沉积环境分析;②等时地层格架与精细构造研究;③细分沉积微相,识别成因单元砂体,确定砂体空间展布形态、叠置模式,建立储集层沉积模型;④确定成因单元砂体规模、发育频率等参数,建立原型模型地质知识库,为井间砂体预测提供定量参数;⑤沉积模式与砂体分布控制的高分辨率地震储集层预测;⑥综合建立砂体成因单元构型模型;⑦储集层物性参数与流体分布规律评价;⑧综合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建立储集层地质模型,预测剩余油分布.同时,规范了每一步骤的重点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为数字化精细油藏描述的实现乃至数字油藏的建设提供参考.图4表1参19  相似文献   

8.
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剩余油的分布,本文主要描述了国内外精细油藏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未来大力推进原有油藏描述技术的创新和多学科的协同合作是广大石油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储集层三维建模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可以实现对油气储集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在精细地层,对比、微构造、沉积微机、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储集层动态解释的基础上,以数据库为支撑,通过确定性与随机性建模方法,应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目标区储集层精细三维地质模型,该成果为开发方案的部署和调整,提高油气采收率,油藏数值模拟及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按照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支科学应用发展的程度,可将油藏描述技术在20世纪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60~70年代为技术积蓄阶段;80年代为确定描述技术及描述流程阶段,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集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将地质、地震、测井、生产测试(试井)及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使测井分析由单井扩展至一个区块的全面分析和评价;90年代为快速发展阶段,以剩余油分布为研究核心,通过建立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和运用随机模拟技术,使描述和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发展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井间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监测油藏开采动态等。  相似文献   

11.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构造高部位型、注采不完善型和透镜状砂体型。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剩余油的不同类型,开展了滚动扩边、层段重新组合以及调整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研究。实施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的井网优化和井网加密等措施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受岩性作用影响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屈亚光  刘月田  丁祖鹏 《断块油气田》2011,18(5):634-636,640
受岩性作用影响的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断层、岩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较复杂。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是定量研究此类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有效手段。以高尚堡深层油藏为例。依据油藏精细描述成果,建立了符合油藏地质特点的三维地质模型,指出了此类油藏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关键点及难点。通过对高尚堡深层油藏的动态历史拟舍,明确了此类油藏的可调参数及参数的可调范围。找出了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平面及纵向分布特点、剩余油类型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基于剩余油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调整方案,为高效开发此类油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礁灰岩储层内部结构复杂的地质特点,以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A油田为例,介绍了从基础地质研究入手,采用地质模式指导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充分应用地震、测井及地质资料信息,进行沉积相带展布、储层非均质性描述、裂缝类型与分布特征等研究。通过地层精细对比与划分,以及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明确礁体内部的结构特征。采用高分辨率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并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地震约束。研究中针对断层、裂缝描述的难点,采用蚂蚁追踪技术,实现了小断层、裂缝的精细刻画,同时与渗透率相结合,实现了裂缝渗透性的定量描述。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储层精细地质模型,为开发方案的实施提供地质依据,并在实际钻井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集层的微相砂体几何规 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和调整注采井网的基础。为了满足油田开发后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需要,根据双河油田地质条件提出了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建立方法。精细骨架模型是建立在沉积学原理、微相砂体识别标准、微相砂体分布规模、河道密度和特殊砂体的形成条件等地质研究基础上的,然后综合运用各种地质知识确定微相砂体的边界和内插微相砂体。通过解剖双河油田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微相砂体的宽度与厚度的关系和河道发育定量规律,并建立IV油组2小层骨架模型。提出的方法对其它同类油田的储层精细描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阳 《石油学报》2007,28(3):75-79
我国东部油田已普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因此,以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为线索,深化油藏开发地质研究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以胜利油区高含水油田为例,在低级序构造、储层精细刻画和剩余油定量描述等开发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低级序断层、夹层和物性差异等油藏非均质性的控制,因而重点形成了低级序断层精细描述与预测、河流相储层构型、夹层描述与预测、储层优势通道描述与预测等先进技术,并且建立了分割性约束的精细数值模拟模型,增加了空间流体拟合条件,使得剩余油富集区的定量描述更加符合油藏实际动态.  相似文献   

16.
以塔河油田主体区缝洞型油藏为研究对象,应用先进的蚂蚁追踪技术,实现了断裂内幕裂缝及低级序断层结构的精细刻画.通过裂缝发育程度与油气富集程度、水淹程度及注采关系的分析,认为裂缝发育相对较差的井区仍有较高的剩余储量丰度,并明确了剩余油分布的潜力区.该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为油藏后期剩余油挖潜及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也为类似油藏的裂缝预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桥口油田油藏描述的技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桥口油田油藏描述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及研究思路,针对油田开发现状,重点开展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对比,断层精细解释,沉积微相大理石,地集层物性参数建模,储集层非均质研究和三维可视化地质属性建模等,提出了剩余油分布类型,研究成果经钻井验证效果良好,本油藏描述研究对提高油田采收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位于七东1区克下组油藏中南部的复合驱工业试验区已处于特高含水、低产油开采阶段,开发形势相当严峻.该文在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藏的油水运动规律,通过油藏动态法、岩心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及水淹层测井解释,结合地质特征与生产测试资料,从不同侧面描述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和量值大小,为复合驱工业试验方案编制,为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临南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临南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地质模型 ;以储集层岩石学分析为基础 ,结合储集层敏感性分析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中影响孔隙结构的微观骨架模型 ;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等先进的测试手段 ,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模型 ,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分类 ,揭示了孔隙、喉道及孔隙结构的分布模式和控制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临南油田各类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形式 ,三角洲前缘亚相内的主力储集层中 ,剩余油分布形式主要为孤岛状、串珠状油珠 ,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内 ,主要为簇状油块、油膜、油珠等 ;剩余油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微观指进导致的绕流和非活塞式驱油导致的卡断 )。②驱油效率主要受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 ,与岩石物性参数之间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③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在微观上受孔隙结构的控制 ,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 ,不同微相带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应根据不同储集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经实践 ,应用效果显著。表 1参 8(刘中云摘 )  相似文献   

20.
临南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临南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地质模型;以储集层岩石学分析为基础,结合储集层敏感性分析,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中影响孔隙结构的微观骨架模型;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等先进的测试手段,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模型,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分类,揭示了孔隙、喉道及孔隙结构的分布模式和控制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临南油田各类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形式,三角洲前缘亚相内的主力储集层中,剩余油分布形式主要为孤岛状、串珠状油珠,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内,主要为簇状油块、油膜、油珠等;剩余油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微观指进导致的绕流和非活塞式驱油导致的卡断)。②驱油效率主要受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与岩石物性参数之间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③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在微观上受孔隙结构的控制,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不同微相带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应根据不同储集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经实践,应用效果显著。表1参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