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厘清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简称“核三段”)油气成藏期次,基于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利用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对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热史、生烃史模拟,综合分析核三段油气成藏期次及时间。结果表明:①核三段储层发育2期油气包裹体:第Ⅰ期丰度较高,主要分布于石英颗粒微裂隙、次生加大边中,以灰褐色、淡黄色液烃包裹体为主,发黄色、黄绿色荧光,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75~100 ℃,反映低成熟—成熟油(0.5%<RO<1%)充注;第Ⅱ期丰度较低,主要赋存于穿石英颗粒微裂隙及长石溶蚀孔隙中,以淡黄色、灰色或无色气液烃包裹体为主,发绿色、蓝绿色、蓝色荧光,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值为110~120 ℃,反映高成熟油(RO>1%)充注。②核三段烃源岩存在2个主力生烃期:第一期为核一段沉积早期—廖庄组沉积末期,因地层持续沉降烃源岩进入低成熟—成熟阶段并不断生烃,在廖庄组沉积末期因地层抬升剥蚀,生烃作用减缓;第二期为新近纪抬升剥蚀后地层再度沉降期,烃源岩进入高成熟阶段并再度生烃,第二期生烃量低于第一期。③核三段储层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形成于核一段沉积中期—廖庄组沉积末期(29.1~23 Ma),为低成熟—成熟油充注,该期是核三段储层主成藏期;第二期形成于新近纪中期—现今(10~0 Ma),为高成熟油充注。④应用Basinmod软件对成藏关键时刻(23 Ma)核三段顶界油气运移路径进行模拟,显示南阳凹陷核三段存在6个有利勘探目标区,其中Ⅰ—Ⅲ号为现有勘探区;Ⅳ—Ⅵ号是潜力勘探区。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王庄-宁海地区流体包裹体分析与流体充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系统地分析了东营凹陷王庄-宁海地区覆盖所有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样品。包裹体荧光观察和均一温度特征分析揭示了包裹体发育期次为5期,说明该区油藏存在5次流体充注过程;据此确定了备期烃类的成藏期次。东营组沉积时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油气运聚均在成藏后遭受大气淡水淋滤和降解作用。沙三段原油可能经历至少2期稠油化作用。荧光观察进一步证实该区主要发生2期充注、2期成藏。  相似文献   

3.
塔北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流体包裹体偏光-荧光镜下观察、均一温度测试、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塔北隆起西部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期次。奥陶系储层共发育4类烃类包裹体,根据荧光颜色对液烃包裹体进一步划分为重质油包裹体和中-轻质油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将烃类包裹体分为早、晚两期,均一温度峰值分别为66.7~72.5℃和86.4~95.3℃,表明主要发生过两期原油运移、充注过程。石油包裹体红外光谱特征及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早期充注原油成熟度较低,烃类包裹体主要发褐色、黄褐色荧光;晚期充注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烃类包裹体显示黄白-蓝绿色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确定早、晚两期原油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晚加里东期和晚海西期。根据油藏沥青特征和现今油藏原油密度等综合因素分析认为,油藏降解过程主要发生在早海西期,而晚海西期是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4.
时保宏  张艳  陈杰  张雷 《石油学报》2014,35(6):1087-1094
通过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均一温度等包裹体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中生界储层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做了系统分析,进而确定该区目的层的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中生界储层含烃包裹体主要发育液态烃、含气液态烃2类。根据岩相学特征将烃类包裹体分为2期,均一温度峰值区间延安组为60~70℃和90~100℃、延长组为80~90℃和100~120℃,表明研究区主要发生过2期原油运移、充注过程。石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测试分析结果也表明储层经历了2期不同成熟度烃类充注,早期充注成熟度较低的原油,荧光光谱主峰波长段λmax为495 nm,荧光颜色为黄绿色、绿色;晚期充注的原油成熟度较高,λmax为470 nm,烃类包裹体主要发蓝绿色、蓝白色荧光。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确定2期原油充注时间分别对应于侏罗纪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及早白垩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5.
义和庄凸起东部新近系油藏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大量流体包裹体的产状、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及测盐等综合分析,并结合地区埋藏史,对义和庄凸起东部新近系油藏的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义和庄凸起东部新近系存在2期油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发淡黄色荧光,均一温度为65~85℃;第2期包裹体发蓝白色荧光,均一温度为90~110℃,表明该区新近系油气成藏主要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距今7.0~3.8Ma,发生于馆陶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早期;第2期油气充注距今3.2Ma,并延续至今,发生于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第四纪。从四扣洼陷到义和庄凸起东部,油气成藏时期变晚,充注期次减少。  相似文献   

6.
黄骅坳陷歧口凹隐蔽油气藏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了黄骅坳陷歧口凹陷隐蔽油气藏油气成藏期次。储层实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表明,研究区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60℃~190℃之间,大部分在90~150℃之间,且表现为两个峰值,显示具有两期油气充注特征。结合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研究成果,对歧南2、庄65、港深32等井的初步研究,认为油气第一次充注期为东营末期;第二期为馆陶末期至现今,第二期油气充注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和均一化温度分析,结合软件模拟埋藏史,认为东营凹陷广利-八面河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经历过3期油气充注:第1期为距今37.92~29.74Ma,发生于沙-段沉积晚期到东营组沉积早期;第2期为距今11.9~9.06Ma,发生于馆陶组沉积中期;第3期为距今5.21~0Ma,发生于明化镇组沉积期至现今.研究...  相似文献   

8.
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及烃源岩演化史,对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下亚段油气藏进行了成藏期次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藏有两期重要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约24Ma;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约12-6Ma,为油气主要充注期。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特征.对采自该油田10口井的105块奥陶系岩心样品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这种复杂的油气充注过程.对各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油包裹体的荧光强度等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过5期热流体活动,且分别对应于曾发生过的4期油充注和1次晚期天然气充注过程.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4期油充注分别发生于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早期和喜山中期,天然气充注发生于喜山晚期.根据原油物化性质和分布特征,最终确定出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  相似文献   

10.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强烈薄化带,快速沉降和高地温背景使得油气生成运聚非常复杂。应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2D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白云凹陷目前已发现油气类型、充注幕次、成藏期次和古压力演化,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存在5类原油和2类天然气,油气充注具有"油早气晚"的特征。白云凹陷珠江组和珠海组储层油包裹体主要分为3类:成熟油包裹体(黄色荧光)、较高成熟油包裹体(黄绿色荧光)、高成熟油包裹体(蓝白色荧光,与天然气充注关系较为密切)。白云凹陷早期存在油气充注,后期普遍经历气洗作用而使古油藏遭受破坏。应用古压力-埋藏深度投点法确定至少存在2期充注:第1期为13.1~7.3Ma,主要为成熟油充注;第2期为5.5~0Ma,主要为高成熟油和天然气充注。压力演化模拟表明,较明显的生烃增压主要开始于白云运动时期,主要经历3期泄压:第1期成藏意义不大,第2期对早期油运移有重要意义,第3期对油气晚期成藏意义重大。本文成果对白云凹陷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及下一步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致密油的生油层及储集层均为下二叠统风城组。以风城组中发育的特征性碱性矿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致密油的成藏演化过程以及碱性矿物对致密油富集的作用。通过岩相学观察以及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流体包裹体分析,在风城组的4种碱性矿物(碳酸氢钠石、碳钠钙石、碳钠镁石和硅硼钠石)以及菱镁矿中识别出3类流体包裹体。第1类为碱性矿物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包括原生重质油包裹体、沥青包裹体及原生盐水包裹体),其中,原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70~110℃;第2类为碱性矿物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包括次生中质油包裹体及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次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10℃;第3类为菱镁矿中的原生轻质油包裹体。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认为玛湖凹陷致密油的聚集是在碱性矿物形成及断裂活动的共同促进作用下完成的,其充注过程可分为3期。受早期地层快速埋藏及较高古地温的影响,晚二叠世为重质油充注期,风城组有机质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的重质油伴随着碱性矿物形成过程中流体交换的促进作用,发生小规模富集;早三叠世为中质油充注期,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生成的大量中质油沿活动断裂和裂隙进入邻近的储层中发生大规模富集;早侏罗世为轻质油充注期,由于局部地区受热液流体影响,烃源岩温度持续升高,有机质进入高成熟阶段,生成的少量轻质油在断裂活动以及菱镁矿形成过程中流体交换作用下富集。  相似文献   

12.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成藏期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演化史、储层地温史、岩心薄片镜下沥青的观察,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共存在4次成藏期,即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晚白垩世前后和喜山运动中晚期, 分别对应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期、志留系注气为主期、二叠系注气为主期和油气再分配期。同时,根据储层沥青在镜下的光学特征和在各类孔隙中的分布形态的观察,可定性确定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存在多期注入和叠加的历史,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曾经存在一个来自志留系烃源的印支期古油气藏。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应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油气藏研究中流体包裹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储层流体包裹体蕴涵着丰富的油气成藏信息,被广泛应用在含油气盆地热史分析、油气成藏研究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含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其正常的埋藏温度,据此计算的成藏时间较晚、流体古压力偏高;含烃流体包裹体多形成于油气充注早中期,有机质成熟度一般低于储层原油的成熟度;早期少量油气充注与晚期大量油气快速充注均难以形成较多的含烃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丰度法确定的古油水界面和成藏期次偏少;盆地晚期高温热液活动有利于驱动油气输导通道中吸附烃的运聚。这些认识对于深化流体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油气成藏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发育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6~4Ma的凝析油充注,该期充注被蓝白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记录下来,QGF波长峰值也显示凝析油的特征,QGF指数分布在1.7~24之间,表明凝析油在大北古构造内形成有效充注,聚集形成古油层,库车中期凝析油沿穿盐断裂大量散失;第二期为3Ma至今的天然气充注,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充注,QGF-E谱图显示烃类流体整体偏轻,轻质的烃类流体充注与晚期的油气快速充注是该地区含油包裹体丰度偏低的原因。库车组沉积晚期以来天然气持续充注、优良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使该时期成为大北气田的主要成藏期,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油气包裹体在莫索湾地区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组分综合分析,确定了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工河组油气为两期成藏,第一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第二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白垩纪-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16.
根据花土沟油田新近系油藏中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类型、显微荧光特征和热力学特征,将储层中烃类的注入划分为低温低盐度和高温高盐度两期。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研究表明,第一期烃类注入发生在上新世中期,主要是少量低熟烃类的注入;第二期烃类注入为大规模油气的注入,发生在上新世晚期,是现今油藏中烃类的主要来源。这一成藏过程经历时间短,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成藏方式。   相似文献   

17.
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含油白云岩中发育有大量与烃类活动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其记录了油藏带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和均一温度测试,并划分了油藏带原油类型,讨论了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①油藏带表现出多幕次油气聚集成藏特征,存在4类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包裹体和1类干气包裹体充注,尽管4类原油包裹体在隆鄂尼区块和昂达尔错区块的显微荧光颜色存在差异,但光谱波峰形态相似,而主峰波长和红绿熵参数则明显不同,推测其来自同一烃源岩的不同成熟度阶段。②油藏带主成藏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是盆地经历最大埋深阶段油气充注时期;但在早白垩世时期,局部的构造活动导致原生油藏发生二次调整,油包裹体呈非均一相,平均均一温度和盐度均发生变化;新近纪中晚期(盆地第二次生烃高峰时期),差异性沉陷或局部的热异常致使部分油气转化成干气,并伴随流体运移、捕获、充注于白云石颗粒和方解石胶结物中。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烃类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对苏北盆地两大凹陷不同层位样品进行了成藏流体剖析。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与宿主矿物成岩作用具有正相关关系。烃类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存在母源输入、成熟度变化,多种生物标志物反映出沉积环境以盐度较高的还原环境为主。源岩成烃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在同层位油气充注方面,高邮凹陷早于金湖凹陷,同地区阜一段早于其他层位。  相似文献   

19.
廊固凹陷杨税务潜山凝析油天然气藏是近年来渤海湾盆地的重要勘探发现,但对其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通过对潜山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拉曼光谱和PVT模拟等分析表明,储层中主要发育5类流体包裹体,即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气液两相富气包裹体和单液相烃类包裹体。杨税务潜山主要发育2期油气成藏过程,以晚期天然气充注为主。第1期烃类包裹体主要发蓝绿色荧光,单相烃类包裹体较多,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较少,共生盐水包裹体较少,未见含甲烷的富气包裹体,以原油充注为主,形成于东营组沉积期成藏阶段。第2期烃类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富气包裹体为主,其气液比相对较大,液相发蓝色荧光,为高成熟度凝析油,富气包裹体中含甲烷等气体,说明成藏的天然气为湿气,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成藏期的古压力计算表明,第1期成藏的压力系数在1.00~1.17,属于正常压力油气藏;第2期成藏的压力系数相对较高,在0.95~1.33,总体属于正常压力范围,个别井区达到异常高压范围(压力系数大于1.20)。杨税务潜山油气藏的古今压力系数变化不大,表明其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