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骏超 《城市建筑》2014,(32):75-75
近几年国内外地震频发,给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地震中因为建筑物的防抗震差所导致的损失居于首位,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进行有效的防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对建筑结构设计中防抗震设计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应用防屈曲支撑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该文首先阐述了防屈曲支撑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承载力及稳定性方面的特性,并分析了防屈曲支撑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上抗震性能的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结构抗震设计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抗震性能措施等方面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了研究,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的首要条件是安全性。最基本的安全性是防塌,也有将防火、防盗、防触电等包括在安全性之内的,但这类危害都包含人为因素,所以,我们强调建筑安全性主要指防塌。建筑物的第二个重要条件就是防水性,避风雨是人类穴居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化住宅建筑始终是人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大震后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残余位移较大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基于抗震韧性的思想,对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和震后可修复性。以实际工程为例,采用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和基于抗震韧性的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对其进行抗震设计,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的结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易损性。结果表明:大震下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最大残余位移角为1/15,超过《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中建议的可修复范围限值1/200;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最大残余位移角为1/207,处于可修复范围,且倒塌概率远低于10%,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对于实现建筑震后快速修复或继续使用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墙倒柱立屋不塌”是一句形容木结构建筑防震抗震的建筑谚语。它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木结构建筑良好的防震抗震特性和在地震中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姿态。  相似文献   

7.
张文魁 《山西建筑》2011,37(33):57-58
指出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是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20l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介绍了延性的概念、要求,并对改善抗震结构延性的措施进行了一些归纳总结,以达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单层工业建筑,中、小型多为砖柱厂房,较近代化的多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厂房。这里只讨论后者的抗震设计技术。海城和唐山地震中,这类装配式厂房遭到较重的震害,甚至柱断房塌,暴露了其抗震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9.
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是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引导业主和设计人员主动加强建筑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基于《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开发了配套的建筑抗震韧性评价软件,并采用该软件对6栋钢筋混凝土建筑进行了韧性评价。结果显示:相对于抗震结构和消能减震建筑,隔震建筑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抗震韧性等级;上部结构不进行降度设计的隔震建筑可以达到抗震韧性三星级,采用降度设计的隔震建筑基本可以达到抗震韧性二星级,消能减震建筑和抗震性能较好的抗震建筑可以达到抗震韧性一星级;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下限进行设计的抗震建筑不能满足抗震韧性一星级的要求。对于抗震和消能减震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对建筑物抗震韧性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闫晓爱 《山西建筑》2010,36(22):63-64
针对建筑抗震工作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性,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提高抗震性能的几项措施,以使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时确保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1.
抗震是建筑工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性能,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在建筑结构设计环节当中,必须要做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在本文当中先对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水平的先决条件进行了分析,之后对实现建筑结构抗震水平设计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四川建材》2017,(11):91-92
在对超限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要注重设计方法,对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要使用性能所要求的最基本的设计抗震方法,这样可以加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性能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规避地震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促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进步和发展。在超限高层建筑当中的抗震设计要求与传统建筑的抗震设计不同,所以就必须对超高限层建筑的结构性能设计进行特别的分析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超高限层建筑的抗震结构的特点浅要地说明了设计的基本方法、性能水平和建筑结构对抗震性能的标准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该文系统阐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及要点,重点分析抗震关键技术的处理方法。首先介绍了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震带特性和建筑的类型与功能需求。随后详细解读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强调遵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重要性,并探讨安全性、功能性与经济性的综合考虑。在设计要点分析部分,该文深入探讨结构布局、材料选择、构件设计对抗震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抗震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能量耗散机制、结构连接与节点设计等,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概率急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房屋抗震设计这一问题。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环节应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给人们的经济损失与生命危害。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与目标的分析,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5.
对于抗震能力低、抗震构造措施普遍不满足现行规范的原非抗震设防区既有建筑,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结构,通过性能化设计方法实现抗震加固目标,可以解决传统加固方法效率低、难以实施等难题。以原非抗震设防区某既有框架结构教学楼加固项目为例,介绍了采用耗能防屈曲支撑提高抗震性能的具体方法和既有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加固设计流程。结果表明:加固前结构单体中最大的扭转周期比达到了0.96,最大位移比为1.38, 加固后扭转周期比控制为0.84,最大位移比为1.20; 加固前结构小震下构件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但扭转周期比和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大震下结构会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加固后结构构件承载力能满足7度小震(多遇地震提高1度)要求,小震下防屈曲支撑调整结构抗扭刚度,减小扭转效应,大震下防屈曲支撑屈服耗能,显著提高了结构的抗大震性能; 当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时,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可适当降低。  相似文献   

16.
田福胜  高琳 《建筑结构》2012,(3):152-157,131
介绍了日本现行抗震标准及其修订背景。1924年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抗震标准在日本诞生,规定了至少取建筑物总重量的0.1倍的力作为设计水平地震荷载。日本现行抗震标准中的抗震设计由两次设计构成,即对在建筑使用年限中发生的中等地震进行第一次设计及对在建筑使用年限中可能发生的罕见大地震进行第二次设计。其现行抗震标准有四个基本的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一些重要设计原则和要点,包括规范的设计思想,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二阶段设计方法,以及抗震措施要点,着重说明新规范修订的基本思想,使大家对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由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强,破坏力高,伤亡程度大,不仅会损坏城市建筑及基础设施建设,还给受众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现代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务必要重视建筑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故主要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念的主要特征着手,进一步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以对未来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工作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9.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指的是建筑在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的时候,着力于建筑结构总体上对地震的反映,按照建筑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的运用抗震技术,有效合理的解决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且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结构抗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除了对建筑传统的安全性、实用性、环保性存在要求以外,其抗震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建筑抗震设计需要保证建筑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并且,建筑的抗震性也逐渐成为判断建筑整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设计。论文对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关键要点和有效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